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1-09-22 14:47
中国临床护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防暴频度暴力事件

曹 治 周 伟

精神科工作场所暴力是精神科医务人员,尤其是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生和护士经常面对的工作风险[1-2]。研究[3-4]显示,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率更高,而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安全性低对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及生理都会产生威胁。本研究对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以通过对精神科护士进行个性化干预来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广州某精神病院不同病区的12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9名,女性81名;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28.46±3.62)岁。纳入标准:取得护士资格证的在岗护士。排除标准:实习护士,休假未在岗护士,进修护士。所有护士均知情同意,愿意参与本次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研究者根据相关文献自行研究编制,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工作年限、教育程度、职务、聘用形式、防暴技能培训、工作病区。(2)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该量表由王培席等[5]参照Peek等[6]的工作场所暴力量表的条目和统计方法编制。调查时限为1年,该量表由躯体攻击、情感虐待、威胁恐吓、言语性骚扰和躯体性骚扰5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4个等级评分,0分=没有遭受过暴力,1分=遭受1次暴力,2分=遭受2次或3次暴力,3分=遭受4次及以上暴力,各条目得分之和为量表总分,总分0~15分,分数越高说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度越高,频度分级为:零频度(0分),低频度(1~5分),中频度(6~10分),高频度(11~15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2 收集资料方法

调查人员向调查者说明此次调查的方法和意义,征得调查者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20名精神科护士的一般资料见表1。

2.2 120名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情况分析

精神科护士遭遇工作场所暴力的种类排序由高到底依次为:言语性骚扰、威胁恐吓、由躯体攻击、情感虐待、躯体性骚扰。见表2。

2.3 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频度的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务、聘用形式、工作病区、防暴技能的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频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单因素分析结果(n=120)

2.4 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频度的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作自变量,以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频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如下。性别:男=0,女=1。年龄:20~25岁=0,>25~32岁=1,>32~45岁=2,>45岁=3。工作年限:0~2年=0,3~5年=1,5~10年=2,>10年=3。职务:护士=0,护理组长=1,护士长=2。聘用形式:正式编制=0,合同工=1。 防暴技能培训:是=0,否=1。工作病区:男=0,女=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务、聘用形式、工作病区、防暴技能是影响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频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3。

表2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得分情况

表3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120)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频度分析

有研究[7]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来自患者的工作场所暴力可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在本研究中,身体暴力包括躯体攻击、躯体性骚扰,心理暴力包括情感虐待、威胁恐吓、言语性骚扰,其中言语性骚扰和威胁恐吓排在前列,这与耿淑霞等[8-9]研究结果一致。由于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期望值较高,当期望值与病情控制出现负相关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把握不到位会导致患者选择制造暴力,尽管病区严格的管理制度能从心理上震慑患者,但仍有较多患者选择心理暴力来发泄情绪,而将身体攻击排在次要的位置。

3.2 调查样本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不同特征的精神科护士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中的评分不同,根据调查样本分析,性别[10]、年龄[11]、工作年限[12]、职务、聘用形式、工作病区、防暴技能[13]对精神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均有影响。在本研究中,女性、低年龄、低年资、非编制护士更容易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主要原因分析:女性因为身体弱小,对精神病患者存在害怕恐惧的心理,在对患者的治疗检查中常由于紧张出现错误,工作效率低,易造成患者烦躁而遭到患者的谩骂、侮辱。有些患者依仗着对女护士有一定的身体优势,会对女护士采取身体暴力,对护士恶语相向,甚至联合其他患者对护士进行情感虐待、言语骚扰、威胁恐吓等。低年资护士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工作中不能较好的把握患者的心理变化,以自我为中心,对患者缺乏耐心,常因为对患者的态度不好更容易遭到患者的身体及心理暴力,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高年资护士由于对工作的疲倦,长期没有实现自我价值而导致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合同工护士由于缺乏职业优越感从而消极怠工,影响护患关系,更容易遭受工作场所暴力。

3.3 防暴技能培训对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影响

近年来,医护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比例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4]。对护理人员进行暴力管理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 有过防暴技能培训的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风险远低于没有参加过防暴培训的护士,这与Björkalahl等[14-16]的研究一致。在临床工作中,接受过暴力管理培训的护士心理成熟稳重,处理暴力事件时头脑冷静、动作迅速。本研究证明在工作中应加大对临床护士的防暴技能培训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和升级[17]。

3.4 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减少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并非一种突发性的毫无征兆的暴力事件,而是由护士平时工作中忽视的细节叠加起来所爆发的恶性结果。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是减少暴力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面临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风险,在降低暴力风险发生的频度和促使暴力风险降级的过程中,护士的暴力管理专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培养护士的专业能力应从提高护士的沟通技巧,自身防范意识和能力[18],暴力管理技能的培训和加强事后的回顾评价等方面着手。护士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前3 位依次为:耐心解释、求助同事、忍让回避[19]。研究[20]表明,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对减少患者的暴力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事后的回顾评价能有效的减少此类暴力事件的发生[19]。暴力事件后积极对护理人员采取心理干预,鼓励护士表达和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通过护理人员的真诚沟通,打开患者心扉,减少其敌对情绪[21]。

4 结论

工作场所暴力威胁着护士的身心健康。严重阻碍医院日常工作的开展,本研究旨在从精神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暴力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各个因素影响的权重,为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具体的采取哪些措施,从哪些方面着手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提高精神科护士对暴力事件的应对能力,并且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评价培训效果,对于应对暴力事件、保障护患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2]。

猜你喜欢
防暴频度暴力事件
科学抵御“植物入侵者”
一种可快速拆装防暴网设计
第二届猎鹰防暴恐发展论坛暨全国联络处和培训基地研讨会在京召开
假如有暴徒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国产新型18.4mm单管防暴手枪
频度副词问与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