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力,朱 莹,李恩菊,刘 莹
(陕西开放大学 中瑞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地方经济尤其中西部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伴随全域旅游战略的逐步推进,旅游综合性特点的凸显以及共享、共赢理念的深入人心,景区间的协调和相互促进成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等计量方法,对研究区域内景区旅游能级和外联度进行梳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区域内部景区之间共生协调发展机制,最终使景区之间形成互惠共生关系下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享、互惠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从上世纪50年代计量革命兴起到60年代的广泛传播,定量研究方法在各研究领域蓬勃发展。虽后来受到内外部自省式和驳斥性的批判,但它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却无法撼动。旅游学作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自开始便有众多的学者引入各种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索。伴随我国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旅游实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日趋重要。
下面从“旅游”与“共生理论”和“旅游”与“主成分因子分析”两个角度进行述评:
“旅游”与“共生理论”角度:陆相林,孙中伟等(2016)以京津冀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共生理论,确定了研究对象多中心共生关系,提出城市群间的协同发展对策[1]。潘冬南(2016)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共生理论,主张通过找准共生领域,明确共生目标,建立共生机制,构建“一体化共生”模式,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2]。陆林,陈振等(2017)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认为研究对象是旅游要素经"集聚-共生-融合"演化过程的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为核心,以资源禀赋和市场为基础的产业共生和融合是其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3]。马国强,汪慧玲(2018)将共生理论应用于兰西城市群的旅游研究,从关联度、同质度和外向功能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共生模式、共生要素、共生环境等角度提出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建议[4]。王庆生,张行发(2019)通过实证研究,对利益共生模式、旅游扶贫模式等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共生参与方式、发展合作社经济等旅游扶贫优化路径[5]。马国强,汪慧玲(2019)在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评价基础上,对历年共生单元间共生系数和共生度进行对比分析,对研究区域旅游与交通的共生发展进行实证研究[6]。熊海峰,祁吟墨(2020)在阐释文旅融合共生的单位、条件、界面和模式等基础上,对文旅融合的内在机理与逻辑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共生环境优化、共生单元能量增强、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构建等策略[7]。韦福巍,黄荣娟(2020)以广西为研究区域,研究区域内城市的旅游共生关系,并提出一体化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和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等发展建议[8]。唐献玲(2020)在梳理乡村旅游共生主体的前提下,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乡村旅游治理机制的构建进行探索[9]。孙振杰(2020)把“五位一体”建设目标与旅游发展对接,提出旅游共生系统研究框架[10]。
“旅游”与“主成分因子分析”角度:朱鹤,刘家明(2015)选取与旅游竞争力相关的指标构建测评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各省份历年旅游竞争力,对其时空变化和地区差异分析[11]。王屏,袁梅等(2015)在对森林公园旅游解说媒介进行分类的前提下;以中国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为对象进行实证调研,通过因子分析检验双方游客对解说媒介分类的科学性[12]。董建英,任丽霞等(2016)对研究对象研学旅游现状和动机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求知、愉悦身心、培养兴趣能力三类主要动机[13]。吴志军,胡亚光等(2017)运用主成分及因子分析法对研究区域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公因子得分变量进行聚类分析[14]。于莹,陈东田(2019)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景区标识系统的4个影响公因子,计算因子权重,整理游客满意度,并提出丰富解说内容、完善服务设施等建议[15]。黎耀奇,王雄志等(2019)对比游客和居民两个利益相关者的为己责任和为他责任,从游客和居民视角编制遗产责任量表[16]。
1.研究区域概况。安康市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南接巴山,北依秦岭,地处江汉、成渝、关中三大区域中心,是连接西南、西北、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汉江穿城而过,属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地名称谓从战国时期的西城县至西魏时期的金州,清乾隆时期始称安康县,2000年安康地区撤市设区,改称汉滨区;区域内居民多为明末清初湖广移民后裔,汉族居多,另有满族、回族等18个少数民族。地方文化呈现出秦楚交融特征,在风格上融汇南北、特色鲜明:“汉调二黄”和“安康花鼓子”等地方曲艺形式历久旎新,剪纸、面塑、烙画等民间传统技艺一直传承至今。汉滨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60%,集人文、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已建成安康高新秦巴生态旅游区、香溪洞风景区、瀛湖旅游景区和双龙生态旅游景区(后文统称为秦巴生态景区、香溪洞景区、瀛湖景区和双龙景区)4个国家4A级景区和安康历史博物馆1个3A级景区[17][18]。
2.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本次调查问卷为自填式结构化问卷,调查内容为受访对象的学历程度和所学专业。其他各项数据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获得,前期通过网络地图、地方志、统计年鉴等方式获取数据,对于无法查到或者项目不详实的数据主要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其中,“旅游资源综合质量评分”结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3个项目共8个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基础设施整体质量”主要对于景区内外部交通条件如外部公路、铁路、内部游览步道、通信网络、给排水设施、供电、供气系统、休闲、娱乐设施等方面进行评价;“餐饮住宿设施数量”、“游客数量”和“停留时间”相关数据主要通过旅游开发公司相关人员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获取后进行综合对比,对差异做出调整后最终确定。调研于2020年12月7日-11日和2020年12月20日-24日分两次进行,问卷现场填写,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5%;深度访谈采取提前设计结构化访谈提纲的方式,共对30位受访对象进行访谈。
因本研究设计指标较多,给分析带来难度,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降维,即“数据检验与拟合—提取公因子—线性组合—计算权重—获取结果”的分析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1.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本研究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为298.033,检验P值接近于0,表明10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KMO统计量为0.703,超过0.7,证明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数据拟合。将数据导入spss21.0软件,得到各因子所解释的原始变量方差表(表1)。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5.037.37099.9436.006.057100.00071.002E-0131.018E-013100.00081.001E-0131.011E-013100.00091.000E-0131.003E-013100.00010-1.001E-013-1.007E-013100.000
根据表1中提取的两个公因子对于原始变量方差的解释情况,2个公因子总共解释了原始变量方差的90.087%,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理想,其他公因子的特征根均小于1,因此选取2个公因子说明研究对象旅游能级。
表2为Varimax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更加清楚的解释因子含义,从表中可以看出,第1个因子与旅游资源综合质量评分、基础设施整体质量,餐饮住宿设施数量、停留时间、游客数量的载荷系数较大,因此将因子1命名为“景区经济基础及硬件环境支撑能级”;第2个因子与餐饮住宿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景区工作人员学历程度、餐饮住宿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餐饮住宿从业人数、景区工作人员专业对口率的载荷系数较大,因此将因子2命名为“景区软件环境支撑能级”。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3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基础设施整体质量.170.048餐饮住宿从业人数.203-.078餐饮住宿从业人员学历水平-.045.244餐饮住宿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011.237景区工作人员学历程度-.045.244景区工作人员专业对口率.014.226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将2个公因子与原来的10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表达如下:
(公式1)
(注:Xi为标准化变量)
公式1中的fj为所提取公因子,Xi为原始变量。
以2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每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公式2:
F=0.584147F1+0.415853F2
(公式2)
公式2中的F为景区旅游能级得分,F1为景区经济基础及硬件环境支撑能级得分,F2为景区软件环境支撑能级得分。
(公式3)
为便于比较和观察,通过公式3将景区旅游能级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其中,Nij为转化后第j个景区的第i个旅游能级得分值;Ymax为全部Yij中的最大值;Ymin为全部Yij中的最小值,最终计算结果如表4。
表4 景区旅游能级得分
景区外联度与空间距离呈反向关联,为进行景区共生关系分析的重要测度指标,根据引力模型原理(公式4)[8],对当地景区旅游外联度进行量化分析。
(公式4)
W为景区旅游外联度指数,D为景区的可达性值,L为景区之间距离,结合相关交通法规和当地公路的实际情况,设定平均行车速度为70km每小时。
将数据代入公式4的计算,得到各景区的外联度指数(图1),从图中可看出,安康历史博物馆、秦巴生态景区和香溪洞景区由于地处市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其得分高于其他景区;瀛湖景区和双龙景区地处城郊,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稍逊,处于平均值左右;龙王山景区和凤凰山景区距离市区较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得分较低。
图1 景区外联度指数
根据景区旅游能级与外联度数据分析结果,对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数进行排名,排名最前的赋予7分,后面依次递减,将各项得分代入公式5[8],得到各景区旅游共生关系综合得分,排名整理后生成柱状图(图2)。
图2 景区旅游共生关系综合得分
(公式5)
秦巴生态景区、瀛湖景区、双龙景区得分分别为85.71、78.57和71.43,除双龙景区外,其余均处于市区及周边,将其划为一级;香溪洞景区旅游能级较高但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有限,安康历史博物馆区位优势明显,故两者得分相近,将其划为二级,龙王山景区和凤凰山景区旅游能级和外联度排名均靠后,将其划为三级。
共生本为生物学术语,美国生物学者马古利斯等人认为:生命不仅能被适应地球环境,还能主动改造环境,与其他生命进行融合共生。这一现象不仅适用于生命之间,还适用于人类之间及各组织之间。具体到旅游学领域,笔者认为,各景区固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使得彼此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合作进而组成和谐、统一的旅游共生体。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系统的形成需要具备四项基本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共生模式,从行为模式上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从组织程度上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从旅游学角度考虑,共生关系必须满足景区利益诉求和各自特性才能得到长久维持,景区(共生单元)之间共生模式的构建是资源禀赋、区位等单元特征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笔者基于共生理论,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和上述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试探性提出如下景区共生协调发展建议:
上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各研究对象旅游能级得分,运用公式计算出外联度分值,得到各景区最终得分,进而将研究对象进行三级划分。共生发展策略得以提出:
对称互惠共生的本质为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综合景区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可以打造2个旅游共生体,即:“瀛湖景区—双龙景区”、“安康历史博物馆—香溪洞景区—秦巴生态景区”。
“瀛湖景区—双龙景区”:2个景区均为4A级景区,均以山水著称,不同的是瀛湖景区主体吸引物为水电站形成的淡水湖以及湖中岛屿,本质上属于人造景观;另有白云寺等始建于唐代的佛教寺院和金螺岛等人造园林景观;双龙景区主体为山岳景观,以及由此形成的龙潭峡、祥龙谷和双龙溶洞等景点。2景区景观特色不同,目标市场亦不相同,瀛湖主打休闲度假,而双龙景区则主要为生态养生,彼此间资源特色可以互补、基础设施可以共享、游客数量可以叠加,最终形成“游在双龙,住在瀛湖”的一体化共生体格局。
“安康历史博物馆—香溪洞景区—秦巴生态景区”:3个景区资源禀赋迥异,安康历史博物馆为人文景观,香溪洞景区兼具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自然以水文景观和“香团刺”等植物景观为主体,人文主要为道教遗存;秦巴生态景区主体为城市公园,公共服务优良,基础设施完备。3个景区位置邻近,如能够有机结合,则可实现自然和人文景观兼具、历史与当代风格相彰的结果。
此策略主要针对研究对象空间关系提出,从空间角度可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安康历史博物馆—香溪洞景区—秦巴生态景区”均位于市区,将其归为城区型景点;瀛湖景区距离安康市区20km以内,称其为近郊型景点;双龙景区、龙王山景区和凤凰山景区距离安康市区较远,为乡村型景点。就具备强吸引力的高级别景区来说,依据空间划分意义不大,但对本研究对象来说,因区位和资源本身吸引力局限,主要游客源于安康市区,即便外市或者外省客源,由于景区住宿条件有限,市区依然为游客主要中转地,因此空间位置对于游客数量和停留时间影响较大,成为影响景区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城区型景点在游客来源方面具有明显区位优势,但由于地处城区,资源禀赋略显不足,对提升线路旅游资源吸引力需求迫切,外围景点风景优美,景观吸引力较强,可以通过与城区型景点形成共生关系,实现资源与区位优势互补。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关系的形成会伴随能量的传输,具体到旅游学领域,能量的主要表现为游客的客流。因此寻求景区之间游客交流互通的方法成为目的。笔者认为主要方法如下:
1.实行通票制度,扫除门票壁垒。调研期间笔者发现目前各景区的门票分别收取,增加了游客的旅游成本同时降低了游览性价比,客观上阻碍了游客在景区间的流动。采取通票策略,实行共生体内部景区门票互认,同时适当降低门票价格,增加景区内部各娱乐项目和消费项目,实现共生体内部景区资源共享、项目互补提升整体旅游竞争力和游客消费性价比。
2.实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协调的旅游产品打造模式。各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充分调研当地和邻近区域潜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以此为主导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科学进行旅游线路规划。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统筹规划区域旅游发展,合理布局共生体内部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3.打包进行旅游宣传和营销工作。目前各景区在宣传方面各自为战,既增加了宣传成本,同时效果有限。笔者认为应该破除固有营销思维方式,以共生体为单位,将各景区作为统一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采取集体营销模式,既增加宣传内容,又提升营销效果,形成合力,有利于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方式,各景区间资源得到互补,利益得到满足,可形成有效的客流交换,进而形成能量传输,经过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等阶段后实现稳定的一体化共生体模式。
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通过因子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将所获取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研究对象的旅游能级得分、旅游外联度得分,在此基础上形成景区整体得分,以此为依据进行级别划分。根据划分结果分别提出各景区之间的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策略、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策略以及共生关系形成策略。因数据和参考文献统计口径等原因,个别数据存在误差和缺失现象,笔者通过综合比对估算其值。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继续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和路径,争取通过更为精确的数据和更为科学的计量方法为区域旅游发展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