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溪 于滢
【摘要】儿童肥胖近年来已发展成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受遗传、哺乳方式、肠道环境、生活习惯、认知水平、运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的干预手段有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医学干预、综合干预等。本文通过对儿童肥胖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及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干预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1-0200-03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Hazards, Influence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
GUOXiao-xi, YUYing*(School of sports and human science, Harb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rbin Heilongjiang150008, China)
[Abstract] Child obesity has developed into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It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heredity, breastfeeding style, intestinal environment, living habits, cognitive level, exercise, etc. The currently commonly used intervention methods include diet intervention, exercise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medical intervention,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etc. Through reading and sorting out related literatures on childhood obesit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of childhood obesity,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 Children’s obesity; Influencefactors; Intervention
近年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儿童肥胖率也不断攀升,相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的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上升了10倍[1],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肥胖本身作为一种疾病,同时又会对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危害儿童身心健康,从长远来看,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2]。因此正确认识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
儿童肥胖受遗传、哺乳方式、肠道环境、生活习惯、认知水平、运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遗传因素 肥胖具有遗传性,儿童发生肥胖的机率受父母身体形态的高度影响,赵宁宁关于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的研究证明了遗传因素,特别是母系遗传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3]。此外,近年来关于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肥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人体内的基因影响着机体能量的摄入、消耗,如FTO基因SNP位点的重组、MC4R基因的变异等都和肥胖密切相关[4],并联合外界因素共同导致儿童肥胖。
1.2孕期增重及哺乳方式的影响 吴利沙等对417对母婴进行随访发现,母亲在孕期以及哺乳期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会对新生儿造成直接影响,如出现孕期过度增重、产后抑郁等状况都会增加新生儿发生肥胖的风险 [5]。此外,哺乳方式也对儿童体型有一定的影响,王立芹等选取68名肥胖儿童和70名体重正常的儿童,对其哺乳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纯母乳喂养可降低儿童肥胖的风险,且纯母乳喂养的时间与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率呈反比[6]。
1.3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菌群在影响人体消化、代谢和免疫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使吸收加快、脂代谢减慢等,从而增加儿童肥胖的风险。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分布规律和各菌群的数量都与正常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张文文等对166名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测定发现,肥胖儿童肠道内菌群的多样性程度低,其中乳酸杆菌的减少或是引起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7]。李静等则分别提取了29名肥胖儿童和34名正常体重儿童的粪便样本的菌群DNA并对特定区进行PCR扩增,结果发现,在肥胖儿童肠道内变形菌门的含量较体重正常的儿童高,而变形菌门的增加往往代表肠道微生物代谢紊乱,是导致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8]。
1.4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刘学等对574名小学生的早餐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不常吃早餐且食物种类单一的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远高于经常吃早餐且食物种类丰富的儿童[9]。儿童爱喝的奶茶、碳酸饮料,爱吃的薯片、西式快餐,不爱吃水果、蔬菜、粗粮等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相关研究指出含糖饮料的摄入可引起儿童肥胖的发生,且摄入量和与儿童发生肥胖的风险呈正比[10];除高糖摄入外,高钠盐摄入以及进食速度过快也会增加儿童肥胖的风险[11]。而全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部分研究证实其摄入频率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呈负相关[12]。
1.5对肥胖的认知水平 儿童群体对导致肥胖的因素相关认知度低,以及不科学的喂养方式,也是导致肥胖重要原因[13]。由于不了解肥胖的原因及危害会导致儿童出现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良的饮食习惯、熬夜晚睡、长时间静坐、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少或无、沉迷于电视和网络等。此外,有些家长在喂养孩子的时候总是带着“能吃是福”的观念让孩子多吃,能量摄入过多;过分顺从、溺爱孩子,只做孩子爱吃的食物,导致营养不均衡等,都会加大儿童肥胖的风险。
1.6运动缺乏 运动量的减少也是加重儿童肥胖的重要原因,看电视、网络游戏、课业压力的加重等都侵占了儿童的运动时间,甚至学校的体育课也经常被占用,而且肥胖儿童往往更排斥体育运动,而长时间的静坐使能量代谢减缓,加速了脂肪堆积。研究表明,儿童肥胖率与看电视、玩电脑以及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成正比,屏幕时间与肥胖发生率呈正比[14]。
2 儿童肥胖的干预
肥胖问题严重危害儿童的体质健康,应从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减轻儿童的肥胖,目前常用的干预手段有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医学干预、综合干预等。
2.1饮食干预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既要保证准时就餐又要注意均衡、合理摄入各类营养物质的,尽可能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少食或不食垃圾食品,将高脂、高糖类食物列为限制性食品[15],是控制儿童体重的重要手段。彭智等在对76名肥胖儿童进行分组膳食干预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健康膳食干预组儿童的血脂和血糖水平都得到明显改善,有效调节了糖脂代谢水平[16]。此外,在进行饮食干预时除了要保证膳食平衡,还应注意,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要保证食物摄入量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切忌采用节食的方法来控制体重。
2.2运动干预 除减少能量的摄入外,加快能量的消耗也是肥胖干预的有效手段,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目前公认的、最常用的用于减脂的运动强度。运动干预在改善肥胖儿童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运动干预促进肥胖儿童的体质健康。王跃娜等对30名肥胖儿童采取了为期1年的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运动不但能减轻肥胖,还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17]。但体育锻炼枯燥乏味,往往不被儿童所接受。因此许多研究者通过舞蹈、游戏等方式对肥胖儿童进行运动干预,不但肥胖儿童的体成分得到了改善,也提高了肥胖儿童的运动能力,使肥胖儿童不再排斥运动,为培养其运动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8]。另一方面,运动干预促进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运动干预在提高肥胖儿童身体素质的同时,对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9]。
2.3健康教育 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纠正其错误观念,提高对肥胖的正确认知,形成科学的育儿方式,是预防儿童肥胖的重要手段。卢石等在对家庭进行1年的健康教育后,家长不但对肥胖有了正确的认知,而且日常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逐渐趋于健康化,从而降低了儿童发生肥胖的机率[20]。健康教育不仅能改善已发生肥胖的儿童的体质健康,在预防儿童发生肥胖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21],且相较于治疗肥胖,预防肥胖更能节省财力、物力。
2.4医学干预 运用医学手段治疗儿童肥胖可分为临床干预和药物干预两种。临床干预包括手术治疗和儿童保健干预。儿童保健通过对肥胖儿童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结合儿童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减脂方案,降低儿童体脂,从而有效预防肥胖引起的慢性疾病的发生[22]。主要的手术疗法有可调节型胃束带术、袖状胃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肥胖会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有严格的实施标准,并且术后要进行严格的长期回访[23]。少有的几种可用于儿童的减肥药包括奥利司他、西布曲明等,其安全性仍需更多的临床实验[24],应尽量避免使用;肥胖儿童多伴有肠道菌群紊乱的现象,益生菌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的数量和分布规律,改善糖脂代谢异常,从而减轻肥胖程度,但用量和使用频率还需进一步临床试验[25]。
2.5综合干预 儿童肥胖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多种干预措施同时进行的综合干预是目前研究人员常用的、科学的方法。教育、饮食、运动三者相结合的干预方式是研究者们最常用的综合干预措施。唐秀丽等通过对社区肥胖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运动干预后,干预对象在体质、对肥胖的认知以及血脂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26]。综合干预不仅有效控制体重、改善儿童的体质水平,在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综合干预可提高儿童对肥胖的认知、减少负面情绪、降低攻击性,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27]。肥胖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它关系到家庭、社会、甚至国家未来的发展,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社会、政府等多方的努力和协作。以家庭为场所的干预模式被誉为是最有效的模式[28];学校是学龄儿童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干预儿童肥胖的重要场所[29];此外还有社区干预、医院干预等模式。邓士琳等建立的“学校-家庭-学生”干预模式,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在学龄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降低儿童肥胖发生率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30]。但目前我国针对儿童肥胖的干预政策较少,政府和地方的参与度也较低,需进一步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干预政策,以促进我国儿童少年体质健康。
3 小结
儿童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受遗传、哺乳方式、肠道环境、生活习惯、认知水平、运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目前常用的干预手段有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医学干预、综合干预等。此外应注意的是肥胖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只要肥胖程度下降即达到干预效果。儿童肥胖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社会、政府等多方的努力和協作。
参考文献
[1] 毕烨.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12): 1541.
[2] 马冠生, 米杰, 马军, 等.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2017)[R].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
[3] 赵宁宁. 线粒体tRNA基因突变与中国儿童肥胖的相关性研究[D]. 浙江大学, 2019.
[4] 沈启兰, 曾佩佩. 儿童肥胖的基因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12): 2874-2877.
[5] 吴利沙, 孙嘉鸿, 张建端. 母亲产后抑郁和孕期体重增加交互作用对儿童肥胖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20, 36(11): 1553-1558.
[6] 王立芹, 张伟丹, 王荣喜. 母乳喂养、血清瘦素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 青岛医药卫生, 2019, 51(1): 65-67.
[7] 张文文, 孫海翔, 张凤云, 等. 学龄儿童肠道直肠真杆菌和乳酸杆菌分布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9, 35(2): 215-219.
[8] 李静, 路媛媛, 樊超男, 等. 学龄前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 23(4): 388-390.
[9] 刘学, 曹庆隽. 早餐频率及食物种类与儿童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关系[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9, 18(6): 834-836.
[10] 张姝. 沈阳市某区初中生含糖饮料摄入情况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D]. 大连医科大学, 2019.
[11] 张梦涵. 青岛市城区幼儿园儿童肥胖、高血压及盐摄入量调查研究[D]. 青岛大学, 2019.
[12] 何海蓉. 全谷物摄入与儿童肥胖[C]. 达能营养中心2019年论文汇编: 儿童肥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达能营养中心, 2019: 49.
[13] 陈琴, 张瑞中, 郭少燕. 家庭喂养方式对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影响[J]. 中国健康教育, 2017, 33(11): 1024-1027.
[14] 刘红花. 屏幕时间与儿童肥胖[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 28(12): 946-947.
[15] 张丹, 李晓南. 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方法研究新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 28(2): 156-160.
[16] 彭智, 朱美爱, 白文静. 健康膳食模式干预对肥胖患儿糖脂代谢状况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 35(5): 867-870.
[17] 王跃娜, 栾振昌, 马志君. 儿童肥胖运动干预的实践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 4(2): 195-196.
[18] 袁凌燕, 沈建华, 郭娟娟, 等. 趣味性有氧运动对青春启动前期肥胖儿童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 体育科研, 2014, 35(3): 57-61.
[19] 纪成强. 上海市肥胖小学生自我意识和身体自尊特征研究及运动干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0] 卢石. 健康教育在幼儿园肥胖儿童干预管理中的促进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7): 292-293.
[21] 钟萍, 李宗年, 肖厚兰, 等. 托幼机构2~4岁儿童肥胖患病率与家长知信行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15): 75-78.
[22] 杨春玲. 儿童保健干预方式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预防效果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60): 77.
[23] Kumar S, Kelly A S. Review of Childhood Obesity: From Epidemiology, Etiology, and Comorbidities to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J].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17, 92(2): 251.
[24] 张丹, 李晓南. 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方法研究新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 28(2): 156-160.
[25] 方圆圆. 不同益生菌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脂代谢的影响及部分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 2019.
[26] 唐秀丽, 丁艳芬. 教育、饮食及运动干预对社区单纯性肥胖儿童健康行为及体重控制的影响[J]. 实用预防医学, 2020, 27(3): 366-368.
[27] 杨静薇. 综合干预措施对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肥胖知信行及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D]. 重庆医科大学, 2019.
[28] Smith J D, Monta?o Z, Dishion T J, et al. Erratum to: Preventing weight gain and obesity: indirect effects of the family check-up in early childhood[J]. Prevention science, 2015, 16(3): 420.
[29] Chen Y, Ma L, Ma Y, et al. A national school-based health lifestyles interventions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ainst obesity: rationale, design and methodology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 [J]. BMC public health, 2015, 15(1): 210.
[30] 邓士琳, 洪霞, 段练, 等. 预防与控制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策略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8, 1(11): 41-47.
作者简介:郭小溪(1994-),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于滢(1979-),女,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慢性病运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