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的探索:内涵、理念与发展路径

2021-09-18 02:19
中国园林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园理念生态

孙 喆

孙思玮

李晨辰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做了进一步系统安排和深化。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指出:“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1]”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

1 人类努力探索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城市诞生以来,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从和谐到紧张直至对立。人们在城市发展中享受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吞下破坏自然所造成的苦果。“自然不再是人们的栖息地,而成为资本家获得利润的工具”[2]。

16世纪莫尔撰写了《乌托邦》,提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17世纪的康帕内拉撰写的《太阳城》,描述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V·斯卡莫齐等人提出了理想城市规划模式。19世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提出城市组团式发展模式,要利用大面积“绿带”来改善城市环境。“但实践证明,相对于经济高速增长及快速城市化的城市而言,简单地划定绿带是无法遏制城市扩展的”[3]。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出台《关于人类环境的斯德哥尔摩宣言》,提出“为了环境质量,需规划管理人类住区”[4]。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创造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社区的需求。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形成《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提出要促进可持续人类住区的发展。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形成《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约翰内斯堡宣言》,支持关于城市和可持续性研究方面的年度报告。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理查德·瑞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是“融入自然中的城市”[5],生态学家N·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6]。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我们生活在第一个城市世纪(The First Urban Century),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半数都居住在大都市区,这还是第一次。而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口迁往城市。预计在203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翻倍;到2050年,全球2/3的人口将在都市生活”[7]。

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与自然环境日趋对立。为此,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的城市发展模式,他认为“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山水城市不该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吗?”[8]。

2 为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关系,国家相关部门倡导的城市发展范式

自然包括许多内容,但与城市最密切的是绿色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待绿色空间中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看法,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从开始将城市绿地视为城市居住区建设的附属设施,到把城市绿地看作是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之后又认识到城市绿地是必不可少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最后认识到城市绿地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安全屏障,城市绿地应与乡村绿色空间统筹发展。绿色空间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为引导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相关部委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发展范式(表1),有效推进了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但这些城市的发展范式,偏重从部门的角度看问题,而没有把城市空间的“公共”属性放在十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缺少从构建公园-城市的关系,来解读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待城市与自然的发展规律。尤其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需求从简单吃饱穿暖的物质需求,提升到对生态、环境、文化、公平、正义等需求上来,城市发展的范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来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表1 国家相关部委提出的城市发展范式

3 对公园城市的认识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体现,也是其治国理政思想在城市治理中的体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与以往的“园林城市”“园林生态城市”等不同,是以更高的站位来看待城市与自然的发展规律。

公园城市有不同的解读。百度百科解释为“公园城市是和城市公园相对应的概念,公园城市是覆盖全城市的大系统,城市是从公园中长出来的一组一组的建筑,形成系统式的绿地,而不是孤岛式的公园”[17]。

也有专家对公园城市做了些研究。如2009年韩国的曹世焕等出于对公园和城市融合的思考,提出建设公园城市的初步设想[18],主要是从景观都市主义角度来看问题。初步梳理,公园城市至少包含三重内涵、十大理念。

3.1 公园中的城市

城市只是公园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提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19]。区域建设为公园,是公园城市的应有之意。当然,此处的公园,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公园、城市公园、自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等,更多的是一种泛化、大区域,或者更多的是指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意义上的“公园”。

1)全域公园的发展理念。以全域的理念来看待城市发展与安全,以系统性的理念来构建公园城市的生态系统,形成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要将全域内的农田、森林、河流、村庄等作为公园的要素来规划和建设,并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建设更多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各类城市公园外,更需要整合资源,将“农村田园化”升级为“乡村公园化”,建设更多的郊野公园、乡村公园、村落景区等,使区域成为大公园。

2)城市和自然有机融合、共生共荣的理念。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园生态系统,将城市形态有机融合于自然生态之中,使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处、共生共荣,诗意地栖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损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而衰退,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19]。

当然,城市和自然有机融合,并不是均质发展,也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城市像公园,公园像城市”,而是城市更多地融入公园的元素,公园更大地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市民需求的作用。要将公园、住区绿化、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单位绿化等绿色空间有机融合在城市的生态、生产、生活中。

3)城市形态集约化、组团式、低碳化发展的理念。城市与公园是具有不同属性的2种空间。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和空间,用于公园的生态建设。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民云集城市是为了生活。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集聚在一起。”“所有的学者都承认,城市是安居,提供工厂、办公室、商店、休闲设施和其他社会所需要的东西的最具有环境可持续的地方,城市能比农村更好地吸纳发展,它们有助于减少对资源的利用,集约土地,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并改善地方环境”[20]。

当然,城市的集约化发展,应该是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发展模式。过度的集约化会带来拥挤,降低城市生活质量及造成更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

3.2 公园化的城市

公园化的城市是具有鲜明公园特征的城市。它不仅具有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河水,公园与城市的生产、生活融合,更有深厚的文化、便捷的服务、安全的环境,以及城市经济产业绿色、低碳、环保和可持续。

1)公园化规划的理念。既要把公园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公园化建设的理念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一些专家提出“按照公园的结构和形态来规划和建设城市”[21],可能不尽完善,但公园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市民“诗意的栖居”是公园城市追求的目标。

要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系统化的城市公园生态系统,形成具有公园与城市相互渗透的城市形态。要将公园的建设理念,运用到城市的各类建设中,着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具有公园风貌特色的城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22]”

2)公园化建设的理念。公园是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在城市建设中,应融入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公园;运用更多的公园元素、公园符号、园林植物及公园建设的艺术手法,把城市中的各类空间,建设成为环境友好、舒适宜人、有公园意象的场所,突出彰显城市的公园风貌。

公园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具有自净功能的系统,它是人与自然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是城市的“肺”与“肾”,直接与市民的生活品质相关联。“人类已知的其他机制,都无法做到像光合作用一样有效地解决全球变暖问题”[23]。

公园是以生态为主的功能复合的公共绿色空间。除了服务人类以外,公园也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使人感到亲切、轻松、愉悦、舒适、平等、安全、优美、自由和受尊重的场所,也是市民健康锻炼、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是市民生态教育、美育教育、情操教育的阵地,也是自然研究与科普的学校。公园不仅在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安全方面有着的独特作用,而且在城市双修和防灾、减灾、避险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公园化绿色产业的理念。一是把生态环境资源的容量和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指标,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高效型的生产方式,建立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为导向的产业体系,推动城市产业的变革;二是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维护好城市与自然的生态体系;三是要把产业生产的空间环境建设好,成为公园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3 公园理念治理的城市

公园城市的治理具有鲜明的公园理念治理导向。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24]。针对西溪湿地公园实施的游客预约旅游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约旅游也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体现。该管起来就能迅速地管起来,该开放的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自如,这是一种能力。[25]”

1)城市治理应突出公园的“公共”理念。公园姓“公”,具有突出的“公共”属性,公园城市应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理论上来认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应该把握3个基本方面: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26]”

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陶冶人”“再也不能让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动力,掌握在私人投资者手中”[27]。要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和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用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的途径,真正实现市民参与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当然,“公共”理念也体现在城市治理的公平正义和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上。

2)城市治理应突出公园“园丁”理念。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发祥地和孵化器,几乎所有的高科技都诞生于城市。服务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变革,需要兢兢业业的“园丁”精神。要以“园丁”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以“园丁”精准化服务,培育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园丁”科学的态度,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以“园丁”执着的韧劲,推进科学、民主、多元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

3)城市治理应突出公园文化的理念。城市是文化浓缩和积淀的产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痕迹。城市也是传递历史遗存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是几十万人乃至上千万人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复杂。

公园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遗存的重要展示场所;文化是公园的灵魂,公园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要将公园文化的理念,体现在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切实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28]”要以发展的眼光,运用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阶段性、可持续的保护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4)城市治理应突出公园生态文明理念。我们的一些城市,盲目崇拜半个世纪前西方国家已淘汰的城市美化运动,追求城市不可持续的表面漂亮,忽视城市发展内在美丽基因的培育。要学会从公园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角度看待城市治理问题;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原理,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不同生命的价值。“要树立生态美学的认识观和价值观”[29],从公园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中,培育城市景观之美、城市治理之美。

人类无节制的欲望,是自然破坏的源头。要秉承生物多样性原则,尊重自然,引导市民保护和珍惜自然。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低碳建设,反对不切实际的奢华;在城市生活中,提倡节约、环保、健康、简洁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新时尚”[30]。

“对于任何生物、人工、自然与社会系统,最适宜的环境即是能够提供维持其健康与幸福的必要(能量)的环境”[31]。因此,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要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过度消费。

4 结语

公园城市是以公园理念为城市治理导向,具有公园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全域公园化生态系统,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厚文化底蕴,以人为本、全民共享的宜居、宜业的新的城市文明形态。

公园城市的内涵博大精深,远不止上述几点认识,相信随着公园城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其内涵会不断深化与完善。

公园城市建设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赋予了风景园林师更大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新时代下如何实现公园城市的建设,需要国家政策和机制的完善及城市发展模式的优化,需要城市治理者和市民形成共识并不懈探索与努力。实践中更需要风景园林师会同城市规划师从规划层面解决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公园城市背景下城乡公园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关系,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经济上可行性之间的平衡;需要风景园林师会同城市相关部门和建筑师就城市建设和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城市的每一条街区、每一组建筑、每一个单位、每一条河流,以及乡村的每一处区域都具有鲜明的公园特色和宜人的环境。

Mcloghlin指出:“对未来规划的构思,应多从园艺学而非建筑学中去寻找启迪。[32]”“以风景园林为引领的人居环境多学科专业人士则是建设公园城市的核心力量”[33],相信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风景园林师一定会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公园理念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一见如故
生态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