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倩
(辽宁省残疾人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15)
硬核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员,以晶体混浊、视力降低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大部分的老年患者,对疾病与手术缺乏认知,极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上老年患者多合并一些基础疾病,手术治疗的风险更大,从而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低,对其术后的视力恢复与身体恢复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患者围手术期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其负面情绪十分必要[1-2]。以患者需求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以图表形象开展眼护理照顾计划的护理模式,目的是为了依据患者的实际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从而减轻疾病与手术对其身心带来的创伤,有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手术疗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3]。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患者需求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老年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4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硬核性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对等分组。A组(n=20):男女比例为13∶7;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7.19±1.22)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3.12±10.54)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7例,中专或高中9例,大专以上4例。B组(n=20):男女比例为13∶7;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7.19±1.22)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3.12±10.54)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9例,中专或高中8例,大专以上3例。此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授权,且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行性。
入组标准:所有患者均经眼底裂隙灯、视力等相关检查,确认为硬核性白内障;年龄≥60岁;均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及(或)家属均已知晓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基础病变者;其他类型的白内障患者;精神、认知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无法正常交流或沟通能力者。
1.2 方法 A组患者于围手术期内开展常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常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以及出院指导等。B组则在A组的基础上应用以患者需求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构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小组。对护理人员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有关知识的学习,和患者构建紧密、和谐的关系,充分了解每例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配合专家给出的意见,为其制定出个性化的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作为横轴,以护理活动作为纵轴开展各项护理活动。
第二,患者入院后的第1~2天,护理人员以最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与家属,向其详细介绍住院的环境、相关物品放置以及病房设施。告知其疾病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耐心进行解答。与医师做好配合,为患者开展各项检查,遵医嘱开展治疗;依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让患者得到情绪上的支持,缓解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第三,术前1 d,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具体方式、流程、手术中需要注意的各类事项、术后的并发症发生风险等,并列举成功完成手术,且康复案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减轻其焦虑、恐惧以及紧张等负面,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同时告知患者眼药水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四,手术当天,对患者的泪道、结膜囊等进行清洗,告知患者术中该如何正确的配合手术;术后患者取平卧体位,护理人员严密关注其切口是否有渗血、疼痛等现象,且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以及时找到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提醒患者做好眼卫生,引导其放松肌肉,缓解眼部包扎造成的不适与焦虑。
第五,术后1 d,加强术后常规护理,严密观察切口恢复情况,并开展针对性心理指导,提醒患者多休息;并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眼部用药,告知其正确的点眼方法;提醒家属协助患者开展日常活动,并保持眼部的卫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第六,术后2 d,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强化心理方面的疏导,进一步缓解其焦虑、抑郁等情绪。
第七,出院当天将出院之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同时给予饮食与用眼卫生指导宣教;提醒其每周回院复查,3个月开展门诊随访;若出院后有不适症状出现,马上回院就诊。
1.3 指标观察 护理前后,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SDS以50分为临界值,>50分,即为有抑郁情绪,SAS以53分为临界值,>53分,即为有焦虑情况,SDS、SAS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与焦虑情绪越强。
分别检测患者的视力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取百分制,≥90分为十分满意,60~8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病例数×100%=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所获取的所有相关数据均以SPSS 22.0分析与处理,计数相关数据均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开展χ2检验;计量相关的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数据差异开展t检验,若P<0.05为有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 护理前,对比两组的SDS、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护理后,B组的SDS、SAS评分相较于A组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分,±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分,±s)
2.2 对比两组的患眼视力与住院时间 术前,对比两组患眼视力,B组的(0.36±0.15)与A组的(0.34±0.17)无明显差异,t=0.3945,P>0.05;但术后B组的患眼视力(0.79±0.19)明显高于A组的(0.57±0.23),而B组的住院时间(9.32±3.25)d则明显低于A组的(13.25±3.11)d,t=3.2979、3.907,P<0.05。
2.3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B组十分满意15例,满意5例,不满意0例,A组十分满意11例,满意4例,不满意5例,对比结果可知,B组的护理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A组的75.00%,χ2=5.7143,P<0.05。
老年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发病率极高,发病原因主要患者的眼内晶状体发生异常改变或者老化,晶状体出现不透明或浑浊现象,进而造成患者的视力降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失明,严重降低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当前,临床针对硬核性白内障患者,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多数老年患者对疾病与手术不够了解,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患者接受手术的依从性与身心应激反应造成影响,增加手术风险,降低手术治疗效果,因此,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建议加强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但以往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整体护理效果并不理想[4-5]。以患者需求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则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证实,此模式用于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与术后恢复均有积极作用[6]。该护理模式通过动态、连续性的护理流程,依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于整个围手术期间内,以表格的形式对患者开展护理,并借助于专业的护理团队,让各项护理内容更专业、更规范、更具针对性,让护理人员在和患者沟通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向其进行知识传授和热情服务,增强患者的关怀和信任感,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治疗与护理配合度。通过简单易懂的宣教方式与内容,让患者正确认知疾病与手术,增强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信心,有效改善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以良好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提升手术疗效,促进其疾病康复[7-8]。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后,B组的SDS、SAS评分相较于A组均明显更低,P<0.05;B组患者的患眼视力明显高于A组,而B组的住院时间则明显低于A组,P<0.05,且B组的护理满意度相较于A组明显更高,P<0.05,表明对于老年硬核性白内障患者,于其围手术期内应用患者需求导向的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促进了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更缩短了住院时间,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将患者需求导向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老年硬核性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可有效减轻其负面情绪,促进术后康复,建议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