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侦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康复科 江门529100)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在复杂多样病因下引发的缺血或出血,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而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1]。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肢体受损功能的恢复,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躯干控制能力是进行躯体活动的先决条件,常规康复训练较重视肢体功能的训练,但忽略了对躯干控制的训练,造成因躯干控制能力较差,影响患者躯体活动[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躯干模式训练是一种以人体发育学及神经生理学为原理的运动疗法,能够训练躯干的稳定性及控制能力[4]。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应用PNF躯干模式训练获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或MRI检查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单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良好,能配合训练。排除标准:单侧空间忽略者;病情未稳定者;合并骨折等疾病而影响训练者。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将7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28~65岁,平均(48.87±6.85)岁;病程1~3个月,平均(2.04±0.31)个月;脑出血10例,脑梗死25例。观察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28~65岁,平均(48.46±6.88)岁;病程1~3个月,平均(1.97±0.34)个月;脑出血13例,脑梗死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康复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低频脉冲电疗法、超声脉冲电导治疗、气压等物理治疗,降压、控糖、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良肢位摆放、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核心肌力训练、转移训练、平衡训练、站立及行走训练等综合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NF躯干模式训练。(1)躯干屈曲模式:患者坐位,双手放松置于躯干两侧,治疗师下达口令让患者肩部向髂前上棘一侧靠近,对运动不稳患者给予一定量的辅助来完成运动,对运动能力较强患者施加一定阻力来完成运动,根据患者躯体状况确定运动幅度。患者坐位,治疗师面对患者前方,双手置于患者肩部,并下达口令让患者前屈躯干,治疗师于肩部施加一定阻力。(2)躯干伸展模式:患者体位与上述一致,在躯干屈曲至最大幅度后,治疗师下达口令让患者将躯干伸直,患者根据治疗师的“出力”口令进行发力,治疗师在对侧肩部施加适当阻力,并稳定患者躯干,防止代偿运动。患者坐位,治疗师面对患者前方,双手置于患者肩部后方,在前屈至最大幅度后下达口令让患者向后伸展躯干,治疗师于肩部后方施加一定阻力。(3)躯干稳定模式:患者坐位,训练师辅助患者完成躯干前屈、后伸运动,全程施加适当阻力,患者对抗阻力进行静力性运动,躯干在对抗阻力下保持稳定,不产生关节活动。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1次/d,20 min/次,5 d/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及下肢肌张力情况。(1)肢体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量表(FAC)进行评价,FMA评分分为上、下肢,共50项,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BBS评分共14项,每项0~4分,总分56分,评分越高平衡功能越好;FAC评分为0~5级,分别记0~5分,评分越高步行功能越好。(2)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髋、膝、踝关节肌张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0软件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数据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肢体功能FMA、BBS、FAC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肢体功能FMA、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2 两组下肢肌张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髋、膝、踝关节肌张力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髋、膝、踝关节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肌张力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下肢肌张力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缺血或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人数为116~229/10万人,其中约75%的患者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5]。目前,对于脑卒中后遗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主要以运动康复为主,运动康复治疗通过医学、教育等多种方法促进功能的恢复及重建。躯干控制能力是进行躯体活动的先决条件,对肢体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通过平衡板、Bobath球等形成不稳定平面,从而锻炼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但这种训练方法对患者的能力要求较高,很多患者无法完成,进而耽误训练,错失最佳训练时机,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不足[6]。PNF躯干模式训练是PNF中的一种训练模式,通过各种手法促进姿势的稳定及控制能力,从而为肢体运动的协调及稳定打下基础,对脑卒中患者或许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PNF躯干模式训练通过手法接触、牵拉、挤压、视觉、口令等来刺激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纤维参与活动,使躯干进行有节律的抗阻运动,从而改善患者的躯干协调性及对运动的感觉,使患者掌握躯干对运动的控制能力。本研究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BS评分、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PNF躯干模式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分析原因,PNF躯干模式训练通过阻力、体位力学、牵拉、挤压等本体感觉输入刺激人体的本体感受器,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后索,刺激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从而起到提高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作用[7]。
正常的肌张力是维持人体姿势及运动模式的基础,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而导致关节周围韧带及肌腱痉挛,进而出现较高的肌张力。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PNF躯干模式训练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张力。可能的原因是PNF躯干模式训练通过手法接触、阻力施加等手法来刺激躯干在运动中产生更多的兴奋性冲动,提高肌肉收缩时的力量及张力,抑制靶运动神经元,从而起到放松肌肉、缓解痉挛的作用[8]。
综上所述,PNF躯干模式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平衡及步行能力,并有效降低其肌张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