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
中图分类号:G83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5-080-01
摘 要 现如今,大学体育团体操表演课程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师生的认可与推崇,实现“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的充分融合,能够帮助我国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学习理念,对于高校学生体育精神、拼搏奋斗的培养有着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对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学融合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旨在提升我国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体育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 新形势 课程思政 高校 体育团体操
我国针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近几年刚刚形成的创新性的课程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其他教学课程结合,实现对高校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体操是高校体育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体育团体操是一种以健身锻炼为基础的锻炼形式。团体操经历了集体操练形式向以审美表演形式的转变,学生在学习大学体育团队操课程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不仅实现了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同时也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道德修养
在开展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学期间,体育教师作为整个团体操教育课程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是学生学习体育团体操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引导者。为此,高校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让高校体育教师开展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学期间,不仅能够传授教师团体操技能,同时还能成为学生道德方面的榜样。为了实现“课程思政”与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紧密融合,高校体育教师需要重视“课程思政”融合的价值作用,了解自身背负的教育使命,借助一系列的教育工作来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此外,高校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拓宽自身的学习广度,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学生展示自身知识层次,继而成为大学生所学习的榜样。
二、体育团体操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科学合理性
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目标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运动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这五方面构成。其中,社会适应以及心理健康者两种教育目标与“课程思政”教育目的相符合。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中,能够帮助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肩负起思政教育责任,让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授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念的培养,这对于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促进性意义。例如,体育团体操并不是一项单人运动,而是由一定规模的人员构成的多人运动,一场精彩绝伦的团体操节目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团体操项目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观看国内的大型的团体操表演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团体操技能,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正确解读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体育精神
要想深度挖掘大学体育团体操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育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要知道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其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文化与语言元素。也正是因为有文化与语言的存在,才能在国际上实现自由的传播与交流。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正确解读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的体育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读体育精神的能力。在进行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学期间,教师要让学生能从团体操训练能够解读出团结合作、吃苦耐劳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基于解读出的体育精神开展教学工作,为大学体育团体操中的思政元素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
四、结语
迈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是经过多年的校园学习生涯,学生接触社会的次数相对较少。加上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极易受到社會上多种思潮文化的影响,继而形成错误的思想意识及观念。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体育团体操课程的有机融合,强化高校体育教学成效,最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保玲,潘雯雯,吴叶海.“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排舞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21,43(02):61-65.
[2]唐运昆,刘懿翀,吴国天,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