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美育之“兵法”,渗透初中道法之教学

2021-09-17 08:18陈美松
关键词:兵法融合策略美育

陈美松

摘要: 美育从古至今都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不管从学情、学科性质以及国家政策要求,道法学科都具有承担美育使命的必然性。在教学中,可学习《孙子兵法》的思路,挖掘学生、教师的美育资源,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美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巧妙融合,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关键词: 美育;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1)15-1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学习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时指出:新时代要推动学校美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努力开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新局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教育部的精神,在学科教学中贯彻美育教育。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寓意用兵作战要根据敌情变化而改变策略,方能取胜。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大特点是时代性强,与时政息息相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也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因时因势因生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一、第一计——“以逸待劳”之说美育

“以逸待劳计”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强调作战要讲究策略,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践行美育教育,要学会借鉴前人之思想,弄清美育的内涵,方能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把“美”传递给学生,做到“以逸待劳”。

美育,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国学大师王国维是20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他指出教育要培养“完全之人物”关键在于智育、德育和美育,并且提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奠基人蔡元培先生亦发出了“科学救国,美育救国”的号召,明确美感教育应是:“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即把美感教育当成陶冶高尚情操,消除私念的重要渠道。关于美育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之处在于肯定了美育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正面作用,这都是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以借鉴的地方。

二、第二计——“反客为主”之析美育

“反客为主”出自《孙子兵法》第三十计,指在战争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道法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分析并学习美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意义,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意识到美育对于人格、情感、行为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在道法课的美感教学与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反客为主,主动开发道法课的美育资源。

从学生层面来说,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应与高考要求接轨。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身心快速发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处于重要的塑造期,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进行审美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视野。

从道法学科角度,课程标准提出“政治学科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反映时代要求”的基本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符合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此外,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的突出学科特点。不管是道法教材或是课堂学生活动中,都具有丰富的美育元素。其中都体现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国家层面来说,新时代的中国,与经济高速高质量增长相对应的是,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美育。道法学科的课程设置具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如在九年级上册的《共筑生命家园》学习生态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借此契机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并布置学生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至周边的人,让学生成为“生态美”观念宣传的中坚力量。

三、第三计——“擒贼擒王”之行美育

《孙子兵法》第十八计有云:“擒贼擒王”,此法亦可在道法学科教学中使用。擒贼先擒王,意味着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许多可开发的美育资源,要学会抓住关键方法,塑造道法课之“美”,引导学生将思政小课堂之美育践行到生活大课堂当中。

1.挖掘学生生成之美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道法课的美育教育中,要学会挖掘学生的生成之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从而在课堂中感受获得感和幸福感,感受到美好的课堂体验。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学序曲》时,七年级学生刚进入新校园,对新环境充满了好奇与不安。在本课中可布置学生活动,让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了解感兴趣的校园故事。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尽快熟悉校园,同时也能发现校园的风景、建筑、历史之美,在绘制与寻找的过程中尽快融入新环境,获得融入感与归属感的美好体验。

2.展现教师功底之美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美育方面,教师承担的正是这样一个言传身教的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的教师应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展现教师功底之美,首先要扎实学识。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道德、法律、国情、心理等,教师的知识储备越充足,在课堂中会更加游刃有余。 正所谓信其师亲其道,学生敬佩老师的同时对于道法课堂自然更喜爱更专注。如讲到青春期时,可适当渗透生物学科领域的生理健康知识普及;学到法律在我们身边时,适当结合民法典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知识领域的与时俱进。

此外,做有道德情操的教师亦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美育教育的必备条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学生初三毕业后,给我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提到一个细节:学生问我问题时,该班班主任过来通知事情,学生不以为然,我提醒她先听完老师讲的内容,我们再继续探讨。学生写道:“老师您可能不记得这件事了,但是您的提醒让我惭愧,同时也让我学会了尊重,谢谢您”。初二年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尊重他人”,但是再多的言语与知识灌输,也不及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深刻。正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道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语言、知识的教育外,更不要忽略情感、行为教育之美。

3.开发创新教学之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使用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生产力。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道法课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的创新之美。

道法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强,借助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手段,可让课堂更加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可播放厦门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今昔对比视频,通过丰富的图像、声音、视频媒介,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厦门变化之美以及国家富强之自豪;如在讲解法律的易错易混点时,可运用希沃系统中的判断对错竞赛游戏,让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游戏中判断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展现课堂趣味之美;如习题课时,可通过联网,用手机将学生答案直接投屏到班级屏幕中,让全体学生一起分析得分点和失分点,展示优秀答题情况,让学生学习他们思路之美……

《孙子兵法》有云:“善战者,求之于势”,即用兵作战应将自身的力量与巧妙的借势结合起来。作为道法课教师,我们也应学习兵法之思路,继续探索将道法课与美育教育巧妙融合之技法,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参考文献:

[1] 刘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美育渗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2]谭筱英.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审美化构建[J].思想政治課教学,2020(08):22-24.

[3]夏红梅.浅谈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77-78.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361000)

猜你喜欢
兵法融合策略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孙子’兵法”等十三则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兵法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美育教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张良得《太公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