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艳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依照自己的课前预设进行教学,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去学习。但在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面前,学生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课堂甚至演变为教师自问自答的“独角戏”模式。因此,改变灌输、低效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提升高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方面的思考与策略。
一、课前检查,有的放矢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课前,教师可以将预习作业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发布在网络上,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并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出课堂学习中要解决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将有限的四十分钟最大化利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如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前,笔者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少。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笔者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解决。而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参加典礼的工人和农民早早地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为什么课文用了很多的笔墨描写阅兵式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么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中“光明”一词的含义……就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宽泛和低效,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語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轻松的话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消除与学生的隔阂。在网络环境下,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更近,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伊始,笔者展示了精心制作的白板课件。课件先展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后再逐一擦除昔日圆明园中的历史文物,表示历史文物被侵略者掠夺走了,而殿堂楼阁也只剩下几根石柱,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片废墟……学生在观看课件时,仿佛身临其境,学习的兴趣和情感都被调动了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促使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创设自主、开放、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着学习目标展开合作探究,并记录下每个人的学习收获,凝聚成小组的共同见解;然后各个小组再派代表上台进行班级汇报,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加入学生的讨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思维敏捷的倾听者,专注地倾听学生发言,还要做一个头脑清晰的引导者,准确、及时地发现问题,巧妙地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元,引向深入。
如在教学《摔跤》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汇总出示学生问题:(1)小嘎子和胖墩儿各有什么特点?(2)作家对人物的描写妙在哪儿?在平时的习作中如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四人小组就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完成了小组讨论后,各个学习小组再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在整节课上,笔者只是适时地引导和总结,课堂成了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
四、积极评价,增强自信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权威的,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学生往往是等待教师的最后裁决。正因为这样,大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不愿意自己动脑筋,就等着教师公布正确答案。而且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是唯一的、简单的,这也在无形之中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学生不愿意发言,生怕回答不完整或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符,遭到教师的否定,也担心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这种现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自尊心的增强,越来越明显。教师的评价应当由单向的、结论式的评价向双向的、讨论式的评价过渡。在学生的讨论有争议的时候,进行点拨疏导;当学生的讨论浮于表面时,引导深入。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予以积极的评价。而且,教师“偶尔”犯些“小错误”,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成为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和学生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遇到问题时的困惑,讨论问题时的热烈,解决问题后的欢乐。教师只有保持温和的态度,宽容的精神,积极的评价,学生才能放松、自由、大胆地思考、讨论和陈述,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今后的学习增强自信心。
五、课外延伸,提升阅读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三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笔者组织开展了“故事大王”比赛,让学生讲民间故事。学生的兴趣高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快乐读书吧”时,活动继续延伸,笔者和学生一起从中国的民间故事扩展到了外国的民间故事,如从阅读《田螺姑娘》到阅读《列那狐的故事》《一千零一夜》等。学生认真阅读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感受故事中的美好情感,并互相推荐,交换阅读。之后,学生通过演示文稿、讲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展示。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民间故事情节的精彩有趣,语言的生动活泼,而且还领悟到了世间的真善美。又如,学习了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一组“中国名著”的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宝黛初会》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中国名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书沙龙中交流精彩的故事情节,畅谈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演一演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写一写读后的感受,从而激起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基于儿童的视角,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注重师生平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天地,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