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菊,张碧霞,蒋婷婷,陆婷婷,曹雅容,陈慧兰,杨丽萍
(广东韶关粤北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广东 韶关 512026)
血液肿瘤作为一类特殊的肿瘤,目前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其主要治疗为阶段性、多疗程、间歇性的长期化疗给药。PICC因具有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2],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远高于实体瘤患者,发生率为0.7%-25.7%[3-5]。为了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本课题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PICC置入患者进行观察,并给予健康处方护理,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血液肿瘤PICC置入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15例。纳入标准:(1)血液肿瘤患者;(2)年满18周岁患者。排除标准:(1)有PICC血栓史的患者;(2)精神障碍者。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每位参与本课题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课题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研究对象在置管前均做好评估及置管前后宣教,由具有PICC置管资格的护士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宣教方式及PICC同质化维护护理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处方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健康处方管理小组;(2)认知干预:置入管道当天由小组成员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ICC护理知识,且发放健康处方,PPT讲解或微信扫入二维码获取健康处方信息;(3)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小组成员示范、模拟演练并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早期功能锻炼;(4)反问式互动:以反问方式了解并促进患者或家属对携带PICC知识把握,提高患者或家属对PICC护理知识的知晓率;(5)健康处方加强出院指导:指导患者避免长期卧床,加强肢体锻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及卫生饮食习惯;(6)置管期间,落实健康指导;(7)健康处方护理重点强调:提倡多饮水,PICC置管侧肢体避免长期压迫,每天置管侧肢体行抓拳或握力球等握力锻炼。
PICC相关性血栓是指导管置入后,由于穿刺、导管机械性损伤血管壁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因素,导致导管壁和导管所在的血管内壁形成血凝块。这些血凝块一般分为导管内血栓,血管管腔内血栓、导管附壁纤维鞘内血栓[6]。观察两组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如导管内血栓、PICC置管侧肢体血栓,PICC并发症及非计划拔管情况。
数据资料用SPSS 19.0软件,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发生导管内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内血栓8例,两组导管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导管内血栓发生率比较(例)
研究组发生PICC置管侧肢体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PICC置管侧肢体血栓10例,两组置管侧肢体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ICC置管侧肢体血栓发生率比较(例)
研究组发生导管内血栓1例,PICC置管侧肢体血栓1例,静脉炎3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内血栓8例,PICC置管侧肢体血栓10例,静脉炎12人,导管渗血1例,导管移位1例,脱管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研究组未发生因并发症而拔管的例数,对照组因并发症拔管7例,两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例)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操作简单等优势,但是同样存在并发症发生。PICC主要并发症有导管堵塞、异位、移位、血栓形成及感染,也存在次要并发症如静脉炎、局部过敏性皮炎、局部渗血和水肿等症状[7]。PICC相关性血栓是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蒙美好[8]在综述文献阐述了PICC相关性血栓的因素有:(1)疾病因素;(2)治疗因素;(3)并发症因素;(4)性别与年龄因素;(5)导管因素;(6)医源性因素,如置管后维护不到位,宣教不到位,感染等。白艳红[9]在文献阐述血栓危险因素有:(1)感染;(2)导管自身因素及置入技术及位置因素;(3)血栓史;(4)患者症状,如疼痛、肿胀、皮肤刺激性及上臂围≥30cm。温雪华[10]、李云芳等[11]在文献报道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静脉壁损伤;(2)血液高凝状态;(3)血液动力学改变。
为了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采取不同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马平、宋华[12]阐述三方面预防策略:(1)置管前有效评估患者血管、血液粘滞度、疾病等;(2)加强护理人员置管技术水平及维护水平;(3)规范合理使用抗凝剂。温雪华在文献中提及PICC置管后早期功能锻炼且阐述详细锻炼方法,并总结郝敏[13]置管后进行握拳-松拳运动早期功能锻炼研究、邹勤及杜晓红[14]在常规护理和日常生活自理活动基础上,置管24h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研究、王旭[15]在置管后1h开始手臂锻炼的研究。蒙美好在文献中阐述了三大方面预防措施:(1)置管前风险的护理评估;(2)置管时的操作,选择合适的导管与静脉,规范置管操作;(3)置管后的护理,成立专业维护小组,物理性及化学性预防,加强教育与培训。汪乐、金薇[16]等人阐述护理干预的实施对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作用。白艳红在文献提出四点:(1)集束化干预;(2)循证护理;(3)药物预防;(4)健康教育。弋坤、贾琳[17]在预防血栓策略提出四点:(1)置管前做好评估;(2)置管后护理到位;(3)做好置管肢体活动锻炼;(4)饮食护理。李晓玲[17]等人提出三三三原则----即手握握力球,握3s钟,松3s钟,每小时3次;屈肘及悬腕每天2次,每次5min,以增加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发生。由此说明,PICC相关性血栓策略包括:(1)做好置管前评估;(2)置管后做好宣教;(3)PICC维护到位;(4)预防感染;(5)做好饮食护理;(6)做好心理护理;(7)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抓拳松拳置管后1h可进行,每天100-300次,屈肘悬腕24h后进行;(8)日常活动指导;(9)健康指导与落实。
本健康处方护理干预中,健康处方内容包括以上所述预防重要措施,形成文字记忆,PPT讲解及示范演练宣教让患者理解到位,加深患者或家属对PICC维护的认知,让患者或家属清楚并做到多饮水、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导致血流不通畅、置管期间一直做抓拳头或握力球日常活动肢体锻炼、定期同质化维护管道,学会观察管道,及时发现管道问题并处理问题,减少感染,减少管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健康处方有利于PICC管道的延续性护理,让患者清楚认识到血栓可能会发生在携带管道过程中,做好PICC管道日常护理,全过程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综上所述,健康处方能有效降低血液肿瘤PICC相关性血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贡献声明 论文撰写为谢小菊,课题参与者为谢小菊、杨丽萍、张碧霞、蒋婷婷、陆婷婷、曹雅容、陈慧兰,论文修订与指导为杨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