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萍:在这多情的土地上,打起腰鼓诉说心愿

2021-09-17 01:30王晨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8期
关键词:社区创作

文/王晨

在接受国艺新时代“艺术与人生”访谈后,任志萍站起来,托了一下眼镜,深呼一口气,但没有倦意。他退休多年,一直保持着热情的生活格调和勤奋的工作状态,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一线的建设者面前,把文化志愿服务献给社区和群众。

引领社区文化的“北京榜样”

任志萍生于1938年,是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历任中央歌舞团(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员、创作员、创编室主任、副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常务)、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常务理事。40多年来,发表歌词作品近千首,诗歌若干首,评论文、散文多篇,歌曲作品获国家及部、委、省、市奖60余次(项),其中《多情的土地》《心愿》《春满京城》《龙舟竞渡》《相约在月圆时节》《远方书信乘风来》《驼铃》《赞美你,骆驼》等歌词谱曲后广为流传;歌词集《心愿》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百首金曲珍藏》《中外流行歌曲200首》《中外歌词佳作300首》等歌曲、歌词选集中都有他的作品。2010年他被评为文化部优秀共产党员。

退休后,任志萍选择助力社区文化,多次为国家话剧院和文化部离退中心的大型公益演出撰稿、朗诵、主持。他成为热心公益的代表,引领社区文化走向“创作与演绎相结合”的全新之路,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中荣获“北京榜样”称号。

任志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疫情防控期间,任志萍想身体力行地做抗疫工作。“有了疫情以后,为了从精神上战胜疾病,我一开始就想搞创作——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白衣战士勇敢冲锋。”他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对防控疫情的关切和支持,创作出新歌《中国必胜》,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声乐中心演员集体演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把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的艺术作品送给千千万万奋战在抗击疫情战线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为战胜疫情助力发声。

任志萍的新歌《等待》讲述了妻子在家等待丈夫从武汉归来;新歌《我们在一起》反映了北京市东城区交通队的成员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舟共济、共抗疫情的精神状态。创作时,他的眼睛有时看不清,他就揉揉眼睛喝点水,坚持写完这些作品。

20世纪90年代,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投身社区文化工作,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他先后参与指导了社区多场群众文化活动:春节联欢会、重阳节晚会、建党90周年大型歌舞专场《七月的火红》、东城区的文化品牌“群众文化展演季”之《我的祖国》音乐专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演出等。在任志萍的带领和指导下,社区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任志萍的歌词集《心愿》

“您与社区工作者一起为居民服务,也是创作歌词吧?”

“力所能及的工作,我都会做一些。国家需要社区,社区需要文化建设,这里不仅仅是搞创作,还有组织策划活动、撰写主持词、担任主持人、排练小品和诗朗诵。”说起这些,他的语速快了起来。他承认,这个过程是劳累的。有一次参加活动,还没走到会场,就摔了一跤。这一摔竟把腿摔骨折了,养了好几个月才好。

任志萍坚持公益服务、热爱家庭、重情重义的故事得到居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在老伴儿心里,他真是付出太多、奉献太多了:“我之前得了胆结石、糖尿病,都是他照顾我。2013年我的腰突然动不了,都是他每天给我按摩、推着轮椅带我去治疗,看我现在,也能走动了。”

任志萍的创作来自生活、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我的余生余热都献给社区、献给居民。”任志萍说。

灵感来自体验

任志萍以前是个演员,身份转变,成了词作家。

那是1974年,他开始从事歌词创作工作。一开始是学习“瀑布”的特点,“人从高处跌落,往往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跌落,偏偏神采飞扬……”从乔羽作词的《黄果树瀑布》中,任志萍慢慢找到了创作的感觉。

随后,任志萍开始研究诗词,从古人的思想中获取灵感,在读书中得到启发。“当年我打起腰鼓诉说心愿,纯朴的人们翘首期盼,心灵在播种着富强的梦幻,翻身土地争奇斗艳,虽然严冬太久,冷却了激动的笑颜,挺立的依然是泰山,永恒的依然是春天。几辈人前仆后继探索明天,坎坷的道路汗浸血染,巨龙将要起飞的时刻,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重整万里河山,这是我中华的心愿。燃烧的永远是热血,不朽的永远是信念。我们对着太阳说,向往不会改变;我们对着长江说,追求不会改变;我们对着大地说,贫穷总会改变;我们对着黄河说,生活总会改变。”一首《心愿》唱出了任志萍的心声,朗朗上口的歌词让这首歌广为流传。

在讲到自己作词的经历时,他格外强调“爱国”这两个字。

“1982年,很多人都出国,但我不去。我是爱国的,我只愿意用中文为祖国服务。”他的作品《多情的土地》就是这个时候写出来的,没想到这一写,就成了当时人们寄托对祖国和家乡热爱之情的载体。在“出国潮”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首坚定爱国的歌曲,被越来越多人热爱、传唱。

“我问施光南:‘你出国吗?’他和我一样不愿出国。我们商量着要写一些歌唱祖国的作品。不久我给他几首不同类别的作品,他认为《多情的土地》值得谱曲。”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音乐家。他对任志萍说:“这首词里没有提‘祖国’二字,但正是因为如此,作品的感情才更加深厚。”

任志萍只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到了歌词里,没想到这首歌后来在一个比赛中获奖,给了他惊喜。歌曲是在抒发对祖国、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赞美之情,歌词中土地的寓意让爱国之心更加博大深沉。在这首歌里,任志萍用最贴近生活的字眼——田野、乳汁、泥土让歌曲有了灵魂。他感慨道:“这个作品是我的代表作,施光南对这首歌也非常喜欢,他的夫人每次出国工作,都会带着这首歌的录音带,寄托思乡之情。”

“电影导演滕文骥拍摄以施光南艺术生涯为内容的影片《春天的狂想》时,《多情的土地》的创作过程被确定为主线。至今,各个声部的歌唱家多人演唱过这首歌曲,佟铁鑫为首唱,这首歌也在关牧村、杨洪基、廖昌永、韩红的演唱中流传至千家万户。”

当谈到作品的创作过程时,他笑着摸摸头:“也不是总能一气呵成写出好的作品,有时候也憋得难受,我就喊两嗓子。写《龙舟竞渡》的时候,我怎么写都觉得憋得慌,喊完以后,感觉好多了。”他其实是谦虚的,在4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任志萍深入艺术前线,走过新疆、青海的辽阔大地,品味庐山农村的人间疾苦,创作出了《好客的天山》《赞美你,骆驼》等作品。

他说,灵感来自思考和阅读,更来自体验。2019年举办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组委会在2016年便邀请任志萍到现场体验生活。2017年,他的作品《绿色的风》荣获会歌征集活动十大金曲奖。

参与13届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

每年大年初一晚8点准时和观众见面的文化部晚会,一向文艺、优雅。从1991年开始,任志萍参与了13届文化部春节晚会的策划、撰稿与创作。这是他艺术人生中的又一次成长。

“文化部每年的春节晚会,我们除精选舞台演出中优秀的音乐、舞蹈、戏曲、杂技、话剧片段、曲艺节目之外,更要创作一些更接地气的节目。除节目之外,我十分重视主持人的选择与安排。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这是因为他们把主持人当成了报幕员。”讲到这里,他特意强调:“以第一人称为主的主持人和以第三人称只管报节目的报幕员完全不同,许多无法通过节目交代清楚的内容是要由主持人来完成介绍的。我一直认为,主持人是晚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办晚会不仅让我在策划中重温革命历史,更让我不断感受改革开放给饱受贫穷落后困扰的中国带来的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对晚会的艺术性、文学性也有了新的认识。”

“这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是改革开放进行中各条战线成就无比辉煌的时期。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反腐倡廉取得重大成果,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受到多数国家的赞赏,共建共享。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中国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对此,在我参与的晚会演出或诗歌朗诵中,都做了较好的体现。如今,我居住在社区,看到社区文化活动的丰富,更加体会到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没有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哪有闲心唱歌、跳舞呢?我能为社区文化活动添砖加瓦,也是对改革开放成就的由衷赞颂。”

用奉献书写艺术与人生

在家人看来,任志萍过得太奔波了。他多年担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常务副主席,为繁荣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学事业作了重要贡献。凡是有利于音乐、文学事业发展的活动,他都鼎力支持,有求必应,热情指导。

任志萍声音洪亮,不像83岁的老人,谈到他热爱的事业,就像个孩子:“对于定期举办的朗诵沙龙,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并不满足于单一的诗朗诵,而是把眼光放到更远。朗诵只是一个开始,在朗诵的基础上,再增加话剧表演的独白,最后到演出整本话剧,这才是我对朗诵沙龙未来的规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诗朗诵只是基础,要发展就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原地踏步没有意思,也缺少吸引力。”

由于表演话剧独白具有相当的难度,所以任志萍要给大家传授更多的戏剧知识,给演员做更多的功课。他讲授表演理论和技巧、人物塑造与历史背景,把他几十年来在舞台上的表演经验也拿来与大家分享,他要让参与话剧表演的每一个演员都能够领悟到剧中人物的内涵与外在,感受到表演的乐趣。

后来,任志萍和他所辅导的社区朗诵沙龙在菊隐剧院的舞台上表演了他们排练的话剧。他热爱艺术、传播艺术,无论是工作时的歌词创作,还是晚会中的策划撰稿;无论是退休后的社区工作,还是在家照顾老伴儿,他都秉承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

访谈到最后,我问他还有没有出版其他的书,他拿出一本1992年出版的诗歌集《心愿》送给我:“这本书是曾宪瑞主编的系列丛书之一。这些年我写了很多作品,却没有结集出版。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想出本书。”这时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还是热情真诚的光芒。

猜你喜欢
社区创作
Jazz
影像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一墙之隔》创作谈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创作心得
消闲(创作谈)
酷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