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科技事业开创全面创新发展新局面

2021-09-17 01:30邢怀滨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技改革发展

文/邢怀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部条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党一直高度重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把科技事业摆在重要位置。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必须深度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和社会民生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8年多时间里,党中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系统设计、全面部署、综合施策,开创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进行系统谋划和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对科技创新的地位、发展趋势和工作思路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论述。继2012年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之后,党中央、国务院2015年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顶层设计,同年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科技三会”),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科技任务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系统设计,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出发点,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高效完备的创新体系和优化创新环境,在强化科技任务部署、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且具体的任务和举措。

国家发展的许多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发展战略中,在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区域发展战略中,都明确强调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科技创新在领域发展战略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产业、社会、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国家安全等领域,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关键支撑要素。例如,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发布《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纲要中对新型载运工具研发、特种装备研发、装备技术升级、前沿关键科技研发、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作出部署。

2020年7月21日,中铁一局的施工人员在格库铁路新疆段铺设最后一组轨排。格库铁路(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的全线开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西部铁路网结构,推动西部大开发提速,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科技创新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把创新作为培育东北老工业基地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20年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西部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2021年发布《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中部要坚持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在区域重大战略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中,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例如,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都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原则,把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作为重要任务,对科技创新作出部署。

——科技创新在示范区、引领区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2021年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浙江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加快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开展科技创新的浙江路径。同年发布《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提出浦东要成为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标杆,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把科技合作作为重点内容之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6年联合发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在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和基地(包括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等)、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建科技园区、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国家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任务部署。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 许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在改革开放以来“六五”到“十二五”期间持续对科技创新进行部署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2016—2020年)、“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放在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在全面安排的同时,突出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十三五”规划部署165项专栏任务,其中包括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6项重大人才工程;“十四五”规划部署119项专栏任务,其中包括7项“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任务和4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这些都是直接针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部署。这两个规划在高端装备与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与数字经济、农业农村、能源发展、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健康中国、生态环境等方面部署的重大工程、项目和行动,许多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或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不是孤立、片面地强调科技创新,而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部分区域启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改革措施,到2020年分三批推广了56项改革举措。因此,我们要从全面创新的视角,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科技事业的主要举措之一。除了关于科技创新的中央文件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文件,都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过去8年里,围绕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评价、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从10个方面提出了143项改革任务。总体上看,这一阶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有四个着力点。

第一,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明确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按照这一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之一是围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和市场环境。

围绕这一着力点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是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加大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的力度,激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二是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扩大企业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支持建立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三是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支持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等创新创业服务业发展,促进技术要素在市场机制下高效流动和配置;四是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包括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市场准入与监管、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等。

——设立科创板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资本市场支持。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据科创板官网信息,截至2021年7月22日开市两周年之际,科创板上市公司313家,总市值4.95万亿元,IPO筹资超过 38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合计接近75%。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处置,并全部享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权;201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年发布《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这些文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利、途径和方式、收益分配、服务体系、政策支持等进行明确和细化,破除一切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藩篱。

第二,提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科学技术和创新活动,既有经济性、竞争性的内容,也有基础性、公益性的内容,要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事关国家利益的战略科技领域,或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需要积极发挥作用。提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围绕这一着力点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是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和管理。针对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累积形成的各类科技计划存在分散、重复、封闭、低效,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2014年,国务院将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新的五类科技计划,并本着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遵循规律、规范管理等原则,按照“放管服”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二是提高政府宏观统筹和决策水平。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建立创新调查制度、科技报告制度,改革完善科技统计、监督评估、科技奖励等基础制度,建立国家科技咨询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和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等;三是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和提供公共科技服务。包括推进一流科研院所和一流大学建设,加强和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中心、野外观测站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提供公共科技信息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四是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体现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深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发布《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将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五类。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多项计划整合归并而成,其组织实施方式是凝练形成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体现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2020年1月,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立由13个部门参加的科研攻关组,聚焦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5大主攻方向,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在疫苗研发方面,成立由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组成的疫苗研发专班,布局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五条技术路线,每条路线都有多个研究团队承担任务,研发、监管、临床、生产同步行动,各类机构密切协同,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在坚持科学、规范、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加快疫苗研发进度,为疫苗早日上市使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上文阐述的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两个着力点,即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同时,这一目标也直接作为改革的着力点。除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文件之外,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多份针对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文件,包括2016年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2018年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发布《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

围绕这一着力点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是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探索科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加大对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等;二是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树立正确评价导向,推行分类评价,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改革人才职称评审制度、院士制度等;三是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构建统一开放的科技人才市场,破除人才流动障碍, 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鼓励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兼职创业,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对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欠发达地区采取人才倾斜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国外人才引进政策等;四是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改革薪酬制度以保障科研人员合理的待遇水平、提高科研人员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的收益,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等。

——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2018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联合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包括减表行动、解决报销繁行动、精简牌子行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清理行动、检查瘦身行动、信息共享行动、众筹科改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基础上,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尽责担当行动、科研人员保障激励行动、新型研发机构服务行动、政策宣传行动等四项新的专项行动。

——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在多份文件中对科技人才评价提出要求,主要改革内容是树立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对从事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重在评价考核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第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作风学风建设。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力,良好的科研作风学风是科技创新的基石。我国在过去和现在取得的一切重大科技成就,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拼搏奉献和刻苦钻研。在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科技事业的重要举措,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围绕这一着力点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是将科研诚信建设全面融入科研管理,在科技计划、创新基地、人才工程等管理中,要求签署科研诚信承诺书、开展科研诚信审核、对存在违背科研诚信行为实行“一票否决”等;二是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记录、调查,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等;三是通过科技评价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等措施,为建立良好作风学风创造条件;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建立科研失信行为调查惩戒机制。为落实党中央关于科研诚信建设要求,2016年,科技部等15个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界定了严重失信行为的范围,对记录的内容、程序、信息的使用等都作出明确规定;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人民银行、科技部等40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备忘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列出了对严重科研失信行为相关责任主体的43项惩戒措施;2019年科技部等20个部门联合发布《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明确了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程序与方法。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19和2020年9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

以上总结梳理的四个着力点,并没有涵盖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全部内容。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通过改革,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架构进一步完善,运行效能进一步提升。同时,还有许多难题和新问题对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包括更加有效地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营造有利于潜心科研特别是原始创新的良好生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等。对这些改革要求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施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谱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科技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基础研究水平明显提升,战略高技术取得新突破,科技在经济、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另一方面,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上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科技领先国家对我国实施“科技脱钩”和竞争挤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支力量要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能够承担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特别是急难险重的任务。据此,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该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人的要素,包括机构和人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体构成。二是物的要素。当代科学探索和技术研发高度依赖先进的科研设施、仪器等,这些先进的科研条件凝结着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战略科技力量必须具备的基础。我国已经建设了几十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但高端科学仪器大量依赖进口,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三是制度要素。有了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还需要能把人和物调动起来、组织起来的机制,根据不同领域特点和任务性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四是精神要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蕴含着内在精神,最核心的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纵观党领导科技事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从“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我们始终坚持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处于落后和追赶状态,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在必须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可以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图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抵达人民大会堂(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自立自强是一种能力,是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实现自立自强,必须坚定不移、驰而不息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自立自强是一种精神,是在自信的基础上,自我激励、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着责任担当、勇毅勤奋的优秀品格。自立自强是开放创新、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基础。自立不是孤立、自封;自强不是自大,更不是自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开放平等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履行大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基础。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等,自立自强的中国科技必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在新的征程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猜你喜欢
科技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改革之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改革创新(二)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