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十四五”政策展望

2021-09-17 01:30柴麒敏曾麒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8期
关键词:碳达峰储能十四五

文/柴麒敏 曾麒

(作者单位: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基于对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的判断,明确了我国参与气候治理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与愿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

我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的愿景

“双碳”目标的提出,既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与责任,也是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向世界各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极大提振了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与落到实地的行动,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在目标的具体部署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中表示,重点行业、企业和地方可率先分批次达峰,鼓励重点行业领域、地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探索开展近零排放和试点示范;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率先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重点领域、行业碳市场发展展望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我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强耦合关系,因此重点行业领域的碳减排行动尤为受到关注。本文以钢铁、新能源与新基建三大行业领域为例,深入分析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

推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2019年全国钢铁基础设施(包括炼焦、烧结、球团、炼铁和炼钢设施)锁定碳排放量为672亿吨。钢铁行业若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国际合作平台等,从能源结构、工艺结构和材料技术等多方面取得前沿性、突破性的成果;大量回收利用废钢,少用化石能源或以税收和配额等措施限制高碳复合产品出口;建立能耗总量、碳排放等约束机制,以此来倒逼产业结构布局、用能流程等不断优化。多家钢铁企业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今年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宝武提出于2023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实现减碳30%,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新基建投资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响。在工业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可能延缓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峰值到2025年左右,但“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或将较大幅度提高工业领域的减排潜力。在交通领域,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将极大地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和电气化水平,5G、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深远地改变交通消费模式,随着电力结构的绿色化和低碳化,将使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峰值提前至2030年前。在建筑领域,智能终端的普及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能耗需求的增长,但“BIM+AI”等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推动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在能源领域,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将加快高比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源结构的调整幅度可能快于规划目标,这将有可能使我国的碳排放峰值提前实现,峰值水平进一步降低。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特征在于新能源占据主导地位,加速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要能源形式。未来将通过灵活发电、改进电网基础设施、需求侧响应以及部署储能技术来实现高比例新能源消纳:改革电力市场、设置合理的定价机制;增加调峰电源;改进输配电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革平衡电力供需;需求侧响应,鼓励更广泛的能源系统整合,增强与终端部门(例如电动汽车和智能建筑技术)的协同;储能上,电网级电池储能系统可应对短期突发事件,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作为长期储能选择,当可变可再生能源占发电比例很高时,使用合成燃料和氢能也可作为季节性储能的选择。

2020年12月24日,西藏日喀则50兆瓦“光伏+储能”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亿千瓦时。图为光储电站储能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组件(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十四五”期间实现目标和路径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以下三个方面都是关键着力点:一是政策推动;二是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三是推进碳普惠。

政策推动。在国家政策层面上,从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到中央领导的多次讲话,已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将有利于在政策上做好保障,为各个地方、各个行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双碳”的具体工作计划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

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额在2019年约为1940亿欧元,中国是仅次于欧盟、北美的第三大市场。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实现2060年碳中和愿景总资金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5%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自2020年12月以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等文件陆续发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交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推进碳普惠。开展碳普惠机制建设是地方政府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创新。当前,我国已有多地开展了碳普惠机制建设的先行先试。碳普惠是对个人、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行为以碳减排量的形式进行具体量化,并通过商业激励、政策鼓励或与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等方式,对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赋予一定价值,遵循“谁减排、谁受益”原则,通过创建节约型政府、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示范点,创建碳中和示范企业、示范园区、示范村镇等,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正向引导的机制,不断推广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绿色消费习惯等方式构筑绿色低碳生活。

此外,还需要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助力国家碳达峰行动实施,增加气候资金供给,注重运用绿色金融、投融资、碳市场等金融创新;建立企业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各领域排放标准,提高气候风险管理能力,有效应对搁置资产风险和国际融资限制;推动机构涉资产、负债和中间零售业务绿色化,开展碳普惠业务创新,促进住房、购车等生活消费领域低碳发展。

猜你喜欢
碳达峰储能十四五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考虑用户优先级的云储能用电策略优化
三峡集团计划2040年实现碳中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储能: 碳中和下的新赛道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电力系统中的能量储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