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琼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小学生藏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成为小学藏语文藏教学的关键部分。因此教师要提高对于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加强小学藏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结合具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兴趣等方面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提高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希望对促进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提高;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8-020
引言
小学藏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关系学生是否對藏语文知识进行准确地理解,是理解掌握藏语文知识的基础。藏语和汉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藏语是典型的拼音文字,只有30个藏语字母。因此对于小学藏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不要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拓思路,开展科学合理的课堂活动。同时将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课堂学习的积累,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要积极整合课堂教学中的“读、思、议、导”等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主动学习,了解文章特点和作者的中心思想,并通过相互合作,以提高学生对于藏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表达思想,经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时进行积极的引导。经过这个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藏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使学生掌握藏语文学习的技巧,这对于他们日后深入的进行藏语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二、培养学生对藏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合作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藏语文知识的兴趣,不断促进自身课堂综合素养的进步。合作式教学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积极与他人合作,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补齐自己的短板,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藏语文综合能力,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藏语文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学生,在安排小组内成员时,针对这三种类型,都要包含在内,使小组成员间达到和谐的相处。讨论时,可以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疑惑交由小组内讨论,讨论不成的将疑问报给教师,教师再做进一步的讲解,进而有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三、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生在写作时会发现有时无话可说,也没有内容可写,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空间太紧了,除了家是学校,这两个地方都没有什么异常,写什么?缺的是素材,缺的是经验,缺的是感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每天在课堂上学习不同的科目,学习有趣的东西,回家路上看风景,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图书角,通过让学生捐书的形式,让全班同学共同阅读。
四、提高藏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小学藏语文课堂的教学,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在小学藏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于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重视程度,这样学生才会根据教师的重视程度,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首先从学生藏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寻找解决的方案,积极开展课堂诊断、专题研讨等方式,加强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结合教学实际,加深学生对于藏语文知识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不断进行实践,使学生对于藏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小学藏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藏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撑,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藏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积极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于藏语文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积极进行藏语文知识的学习,有效提升自身的藏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晓文.藏汉双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2]陈宁.藏族初中汉藏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3]周炜.西藏自治区小学藏语文教育调查报告——以拉萨市6所小学为例[J].中国藏学,2011(02):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