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鑫 姚霆
扬州建城于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两千五百多年间,扬州人民孕育了无数的瑰宝,扬州民歌也隶属其中。扬州民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应当加以重视。本文将从扬州民歌历史传承、扬州民歌现状分析、扬州民歌保护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民歌为劳动人民在平时的生活劳作中所创作,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民歌是时代的缩影,我们从民歌中能窥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1.先秦远古时期
扬州地区在远古时期已有民歌产生,由于年代久远,仅有十余首流传下来,均存于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以及清朝沈德潜的《古诗源》之中。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民歌有《渔父歌》,讲述的是伍子胥奔吴的故事,《嘉靖惟扬志》卷二十一《春秋吴渔父丈人传》所载。在《道光重修仪征县志》的人物志中有“隐逸”“侨寓”条目,此条目记载的是没做官的仪征人或者居住过的名人、路过的名人。康熙五十七年《陆志》中有关于伍子胥渡江的事情,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渔夫歌》为早期的扬州民歌。并且,我们可以从歌词中得知当时扬州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江南通志》所载:“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江乘就是现在的句容北六十里,由此可知《秦谣》就是当时的扬州民歌。歌词为:“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飨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
2.两汉三國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宫廷中音乐机构的建立,诸如汉朝乐府机构,使得大量的民间歌曲得以保存,扬州民间歌曲也不例外。如汉时乐府民歌《江南曲》,这首民歌表现了江南地区劳动妇女在采摘莲蓬时的欢乐情景,描述了汉朝时期人民的生活,为我们研究汉朝的民风提供了线索。东汉末年直至三国时期,扬州地区属于吴地,为孙氏家族管辖范围。公元222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定国号“吴”,年号“黄武”。当时的民歌分别有《黄武中产儿语》《时人语》《黄龙中童谣》。另外孙亮、孙皓时期各有不同的民歌流传至今。东晋时期有《王马之歌》《民为庾亮歌》《江淮民谣》等。南朝时期宋、齐、梁、陈皆定都于南京,因此此一时期扬州地区民歌较多,诸如《广陵童谣》《齐童谣》《梁末童谣》《陈初童谣》等等。
3.隋唐时期
隋朝时期的扬州民歌大多涉及隋炀帝,由于隋炀帝开运河,无视人间疾苦,因此导致大多民歌内容以讽刺为主。如《挽龙舟歌》《宫人夜歌》《大业中童谣》等。唐朝时期我国虽然实力空前强盛,但是音乐仍为宫廷所控制,因此,流传下来的歌曲多为民歌民谣或者近代曲辞。诸如《竹枝歌》《杨柳枝》等。
4.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时期商业十分发达,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音乐也由宫廷转到了民间。其民歌仍主要以词、曲为主,如《金带围》《竹西歌谣》《月儿弯弯照九州》等。明代扬州民间歌曲开始趋近于现代,以民谣、时令小调、竹枝歌等形式为主。如《泰县民谣》《扬州民谣两则》,随着扬州经济的发展,清代扬州清曲开始逐渐发展,到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扬州音乐文化丰富,说唱、戏曲、民歌等无所不包,本节试从交通地理位置、方言特色、外来音乐文化冲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交通地理位置
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由于京杭运河的挖掘,使得扬州在古代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东部又与盐城相接,从而扬州成为古代盐商的必经之地。又因扬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气候宜人。古代扬州经济发达,众多文人墨客在此驻足。众多文化在这里进行交流、碰撞,从而形成各种新的艺术形式。诸如:扬剧、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民歌等。如此的地理位置造就扬州民歌在古代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加快,扬州民歌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方言特色
来自语言的唱词本身就是“文学符号与音乐符号的双重载体”,它的音乐性是不容置疑的,面对中国以外其他地域的声乐品种也是同理。民歌中的方言一方面表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在现代化的语境之下,也阻碍了民歌的传播。扬州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其语言特点有:1.声调分五个,即阴平、阳平、上声、人声、去声。2.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声调,今读清声母:读平声的送气,读仄声的不送气。3.不分“n”与“t”。4.扬州方言无卷舌音。5.扬州方言有许多合音词,合音字。
扬州处于苏南与苏北交界处,因此,方言也带有南北两方面的特点,对于歌曲的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外来音乐文化冲击
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多年的历史,扬州民间音乐也因新中国的成立,在党的引领之下进入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再加之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动,使得扬州民间歌曲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保护。诸如1953年出版《苏北民间歌曲》,其中收录了130首扬州民歌;后期又编著了《江苏民间音乐选集》、1962年编印《扬州民间音乐》。接着编印《扬州地区民歌音乐资料》,收录扬州民歌1400多首,其中有273首被《中国民歌集成》收录。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外来音乐文化呈井喷之势涌入我国,其中以美、韩音乐文化为主流,在音乐体裁方面,存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状态,在年轻人当中,他们认为扬州民歌太土,不如流行音乐洋气,在其中形成一种追赶潮流的风向,如“哈韩”“哈美”等。因此,扬州民歌在中青年人群之中,受欢迎度较低,从而大多数人也对其知之甚少。
近年来,随着扬泰国际机场的建立,连淮扬镇高速铁路即将开通,身处长江中下游的扬州继水陆交通衰落之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届时,扬州必将四通八达,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交流在扬州将会重新繁荣起来。并且扬州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加持,扬州民歌的繁荣发展以及传承将指日可待。然而,我们应该知道一个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除了其文化本身的历史传承和社会的外部条件之外,更重要的则是我们对于这些文化持有的态度。如何改变扬州年轻人对扬州传统民歌的态度,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1.扬州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
提到改变本地人民对本地民歌的态度,教育必然首当其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之中,本地人口较多的教育阶段当属中小学。并且,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出:“音乐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教学中要弘扬民族音乐,促使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关于扬州民歌的校本课程完全是可行。作为扬州大学音乐硕士研究生,半数以上的人都将进入中学、小学进行基础的音乐教育,如何将扬州民歌的特点融入我们的基础音乐教学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初中音乐课程《杨柳青》中,我们首先要激发同学们用自己的家乡话来演唱歌曲的兴趣,接着给学生讲解我们本地民歌的特点。用《杨柳青》与流行音乐进行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从而提高扬州本地民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形成良性循环。
2.自媒体下的扬州民歌保护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各种通讯软件、短视频播放平台的出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网络世界中俨然成为自己的导演、演员、摄影师。对于当下使用人数众多的这些手机软件,我们想要发扬我们扬州的民间音乐,必然不能放弃这一有效的手段,而年轻人都能熟练地使用手机软件,当然要承担起这个责任。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部分的扬州民间音乐,是我们每一个生在扬州长在扬州的人应该传承的,若能如此,扬州民间音乐必将发扬光大,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实现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做到传承扬州民间音乐,更要在实践上传承扬州民间音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让我们的扬州音乐文化在世界的文化交融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必将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