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现代作曲技法运用分析

2021-09-16 02:42钱至美刘圆梦
音乐生活 2021年6期
关键词:节令调性和弦

钱至美 刘圆梦

江文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先驱者,也是我国最早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钢琴音乐的作曲家之一。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作为江文也北京时期钢琴作品(1949年—1953年)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思想与技法更加成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本文将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色彩性和声首发的运用及“调性重叠”思维的表现三个方面,对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现代作曲技法运用进行分析,探究该曲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体现。

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创作于1950年,该套曲规模宏大,由12首标题性乐曲构成,是目前为止中国钢琴套曲中结构最大的一部。《乡土节令诗》是江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的进一步探索。该套曲既展现了中国传统佳节的节日氛围,如:描绘春节舞狮活动的《春节跳狮》,表现元宵节人们赏灯场景的《元宵花灯》,抒发清明节人们踏青游春之情的《踏青》,再现端午节赛龙舟时的热闹场面的《端午赛龙悼屈原》以及讲述了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七夕银河》;又展现了不同时节的风土民俗,如:描写农历二月春景的《阳春即事》,描绘静谧夜晚景色的《初夏夜曲》《晚秋夜曲》,表现丰收喜悦的《瓜熟满园圃》《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谷穗里》《庆丰收》,体现年末家家户户欢喜迎新年的《家家户户做新衣》。在《乡土节令诗》中,江文也主要运用了非三度叠置和弦、色彩性和声手法和“调性重叠”思维这三种现代作曲技法,刻画中国传统人文风情,展现民族音乐元素的丰富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非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

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是西方传统音乐(如大小调体系)及20世纪一些现代音乐中最常使用的和弦结构。在中国钢琴作品中,为适应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五声性”特点,作曲家常使用新的和弦结构以追求具有民族韵味的音响效果。江文也在《乡土节令诗》中大量使用了非三度叠置和弦结构,如琵琶和弦、双纯五度和弦等,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

“琵琶和弦”,即由两个纯四度以二度的距离叠置而成的和弦,用来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琵琶的音色效果。在《乡土节令诗》中,第一首《元宵花灯》、第三首《踏青》、第四首《初夏夜曲》、第七首《七夕银河》、第八首《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的谷穗里》和第十二首《春节跳狮》均大量使用了“琵琶和弦”,将中国民族器乐的音色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乐曲的乡土民俗风味。

第一首《元宵花灯》的第134-139小节,左手和弦为两个纯四度以大二度距离叠置构成的“琵琶和弦”,配合右手紧密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跑动,模拟民族乐器琵琶的音效,华美流畅,是一段极具中国传统民乐韵味的场面性花灯描绘。第三首《踏青》的第154-157小节,右手由升F-B和升c-升F两个纯四度构成紧密的十六分音符固定“琵琶和弦”,模拟“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弦乐音效,衬托左手旋律,使音响效果更为浓厚,增添了节日踏青的热闹氛围感。第四首《初夏夜曲》是一首根据琵琶曲《蜻蜓点水》音调创作的钢琴曲,左右手交替出现琶音形式演奏的“琵琶和弦”,让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的音色特点在钢琴上得到了极大的展示(见图1)。

圖1

在第七首《七夕银河》中,第1-8小节右手两个纯四度构成琵琶和弦结构,民族色彩明显。左右手相同的旋律线同时进行,突出主题旋律,丰富和声效果,营造空旷、朦胧的意境。第46-53小节,右手顺琶音形式演奏的琵琶和弦,变化音色彩的加入,模拟琵琶扫弦音色,营造紧张的氛围。第八首《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的谷穗里》的第79-84小节右手是bA—bD—bE—bA“琵琶和弦”。右手不断重复的固定和弦,节奏上采用锣鼓节奏,模拟民族打击乐的演奏效果,营造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该部分是乐曲D段与A段间的过渡段,纯粹的锣鼓音色展现,质朴热烈,非常直接的渲染出乡野间农民兴高采烈秋收的场景,将乐曲推向高潮。第十二首《春节跳狮》的第1-10小节引子部分,用“琵琶和弦”结构搭配锣鼓节奏,展现春节舞狮时敲锣打鼓的场面效果,与第八首《秋天的田野沉醉在金黄的谷穗里》的锣鼓场面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乡土节令诗》除了使用“琵琶和弦”外,还巧妙运用了双纯五度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来突出乐曲的民族性。第一首《元宵花灯》的第1-8小节和第13-20小节,左手将G-D和E-B两个纯五度音程,以大二度的距离叠置在一起,构成一个双纯五度叠置和弦,顺琶音的演奏形式,模拟古筝刮奏的音响效果,沉而不强,与右手轻快活泼的旋律形成“静与动”层次对比,既增强了乐曲的民族特色,又新颖、富有动力。第九首《庆丰收》引子部分,右手D-G和A-E构成四五度叠置和弦,模拟民族打击乐音效,渲染热闹的丰收场面。

二、色彩性和声手法的运用

江文也在音乐创作上倾向尼采的美学思想,崇尚“直觉”。他认为音乐创作是作曲家对客观现实做出的直觉体验和表现。色彩性和声手法是江文也“直觉”创作的直观表现,在江文也北京时期钢琴独奏作品中被大量运用。在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中,色彩性和声手法多用于表现民族打击乐产生的音响效果,渲染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第一首《元宵花灯》、第五首《端午赛龙悼屈原》和第九首《庆丰收》。这三首曲目均通过大量的色彩性和声,进行纯粹的锣鼓场面描写。

第一首《元宵花灯》的第164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节奏较为自由,“a piacere”要求演奏者随兴处理。该小节左右手为下行分解和弦的连续的平行进行,随后进入右手单音的重复进行,节奏由三十二分音符逐渐拉宽至二分音符。这种重复的非功能性的和声进行,其目的是将民族打击乐器产生的各种音响效果通过钢琴直接复制模仿,直观描绘出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色彩性和声手法的运用,能够给听众最直观的音响效果体验,具有很强的感官性,通过钢琴直接复制民族打击乐音效,让乐曲的民族性表现得非常直白浓烈。

第五首《端午赛龙悼屈原》中对赛龙舟时敲锣打鼓的纯粹场面性描写的段落非常多,大篇幅使用了如平行四、五度进行、单音重复、二度音程锣鼓节奏等色彩性和声,打破了传统作曲技法的束缚,极大程度地还原了锣鼓敲击出的各种音效,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第九首《庆丰收》的B段(第40-74小节)、C段(第114-122小节)和B1段(第164-183小节)均为完全的锣鼓场面描写。B段和B1段左右手平行八度交替进行,音响浑厚,仿佛在模仿敲击大鼓时产生的厚重音效。c段分解和弦平行进行,音响细密,仿佛敲击小锣产生的明亮清脆声音。这两部分虽然都是对锣鼓的场面描写,却有着不同的音响效果,体现了江文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和成熟的创作思想与技术。

三、“调性重叠”思维的表现

“调性重叠”思维是江文也现代作曲技法运用在调性上的一种表现。所谓“调性重叠”,就是纵向声部之间不同调性的叠合。在《乡土节令诗》中的第一首《元宵花灯》、第二首《阳春即事》和第九首《庆丰收》中均有所体现。

第一首《元宵花灯》的第136-143小节,右手分解和弦分别在A宫、G宫、E宫、D宫系统上循环进行,而左手的“琵琶和弦”则保持在G宫系统上进行。左右手形成“调性重叠”,表现出强烈的调性色彩对比。第二首《阳春即事》的第94-104小节,右手旋律部分在G宫系统上进行,而左手和声部分则是在D宫系统上进行,左右手形成了G宫系统和D宫系统两个调性的重叠。第九首《庆丰收》的第13-15小节右手旋律部分为F宫系统,左手和声部分为降B宫系统,形成F宫系统和降B宫系统的“调性重叠”。“调性重叠”思维的运用,将两个不同系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叠合,使乐曲既充满民族韵味,又现代感十足。

综上所述,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作为江文也北京时期钢琴独奏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反映了该时期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既有强烈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又颇具现代感。江文也审慎地用现代作曲技法来表现中国传统人文风情,不断探索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追求中国风格,体现了中西音乐思想的交汇融合,从钢琴音乐创作到演奏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先锋作用。

猜你喜欢
节令调性和弦
立 秋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遍地开花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咏荷
谈“调性”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