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卡支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16 01:48刘洁群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结合“板卡支架”的内涵,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板卡支架”的策略:设置预习卡,搭建数学知识自学支架;设置探究卡,搭建数理探究支架;设置评价卡,搭建自我管理支架;设置整理卡,搭建知识回顾支架。

【关键词】板卡支架 小学数学 分类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93-03

“教”与“学”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双边复合活动。“板卡支架”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恰当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学习框架,便于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地掌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被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听者,而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建构者。教师尝试运用“板卡支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挖掘知识内在的联系,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笔者根据多年支架式教学实践经验,对“预习卡”“探究卡”“评价卡”“整理卡”这四种板卡支架的分类搭建与运用进行探析。

一、“板卡支架”教学模式的内涵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在这里引申为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也即“起支撑作用的构架”这一含义。“板卡支架”指的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运用板卡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起的学习支架(逻辑框架)。简而言之,就是“科学框架”。“支架式教学”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要求,先对学生的总体学情进行分析预判,精准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再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或理解层面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框架结构,便于学生的数学理论学习更加深入。

在实施“板卡支架”教学时,通常教师先充分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遵照小学数学教学层次,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前提下,为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以板卡形式呈现学习任务,并用板卡设计囊括知识点、关键项的架构,充分发挥支架支撑的强大功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与理解的知识框架。

二、“板卡支架”教学模式的应用

“板卡支架”教学始终以学生为核心,是一个自主探究的动态过程,其目标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即让学习者独立。“板卡支架”式教学主要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一)设置预习卡,搭建数学知识自学支架,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预习是学习新知识之前进行的自学准备,学生如果能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进行系统的、科学有效的预习,更容易理解、接受新知识,便于提高课堂听课效果。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预习,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是教师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一种表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预习卡”是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课前学习卡,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内容设计。其一,初知内容,即把教材中的某个关键小节、一道具有示范性的例题作为一个预习整体,让学生自读教材,知道主要内容后进行填空或相机补充;其二,标画重点,即在读懂主题图的基础上,画出主要概念、定律、法则,理解解题方法,理顺解题思路;其三,做练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尝试完成教师设置的预习题,并有针对性地检测;其四,提问题,就是把不理解的知识点、有困惑的地方提出来,带着疑问去听课,善思导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课时,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其个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运用能力。在此目标中,“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是教学难点。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设计了如下预习卡:

分析以上预习卡中题目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支架”的痕迹。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对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预习卡的支架式教学全方位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分析该预习卡的内容选择及框架安排,归纳关键词,理顺支架表达为“读—划—练—提”,突显理论到实操的层层递进效果。学生通过完成预习卡支架学习,形成自学框架。初步浏览课本归纳的关键知识点,以此形成数理导向,练习基本题型巩固预习效果,以问题的方式回顾预习所知、带疑学习,目的导向明显,为展开深入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长期进行预习卡支架式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预习的有效路径,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需要强调的操作细节是,预习卡的设置要做到“三个基于”:一是基于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感知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预习内容;二是基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准确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左右脉络;三是基于环境,充分考虑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装备,方便学生预习交流和汇报。

(二)设置探究卡,搭建数理探究支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发挥预习卡为学而谋的作用下,“探究卡”向学而生。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常用策略,既可以挖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在探究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目的。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启发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运用预习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卡”为这一过程构建导向支架,通过逐层深入、纵贯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开展自主探究,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其以板卡的形式呈现探究学习任务,为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有效支架。

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脑想、动手做,有机组合“看”“听”“想”“讲”“做”五个要素,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笔者尝试使用探究卡调控多种要素参与学习,把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对关键项的教学重难点分解突破,搭建梯度支架,使学生拾级而上,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机会留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在完成探究卡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思路,在思卡、做卡、议卡、讲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探究卡:

从探究卡实例可以看出:“多感官参与学习”是探究卡支架构建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探究卡,要遵循“三巧”原则:一是巧妙迁移,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探究学习自然而然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二是巧设梯度,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潜在水平,设置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三是巧用资源,用好教材资源、网络资源、学生资源,使探究的内容恰到好处。这样的板卡支架教学让教师可以迅速有效地运用教学技巧、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学习当中提高学习能力,理解数理,并运用数理解决相关问题。

(三)设置评价卡,搭建自我管理支架,激发学习内驱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弗朗德说过: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有效的教育。教师通过评价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并以此为动力争取提高学习质量,而评价卡的使用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载体。

在支架式教学中搭建评价卡支架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评价卡的设计,经常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操作效果明显,对学生的促进效果佳。自我评价就是引导学生审视自己、剖析自己、了解自己。设计评价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易于理解,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评价的标准和要点,让学生一看就懂;二是利于操作,把评价要求、评价方法介绍明白,使学生一听就会;三是便于促进,教师快速统计结果,了解学生情况,达到“一用就会”的效果。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学生自我评价表,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做出评价:

通过设置操作评价表,学生将课堂纪律的具体要求铭记于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评价表的评价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要求,主要是某个阶段学生对某项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在反复评价中明晰要求,主动按要求学习,形成学习内驱力。

(四)设置整理卡,搭建知识回顾支架,培养知识梳理能力

课后整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后整理可以对知识进行回顾与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整理卡的设计突出“三性”:一是条理性,整理是为了把知识有条理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整理卡要有逻辑、不混乱;二是层次性,要按知识的类别、性质、特点进行划分;三是系统性,形成整体和系统,维度清楚、结构合理。

整理卡可以分為新课整理卡和单元整理卡等。新课整理卡就是学生学习一个新内容之后,对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及时进行整理的任务单。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整理卡:

单元整理卡则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利用知识整理卡,引导学生及时地对一个阶段的知识进行总结,有利于形成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如范例所示:

综上所述,搭建支架的一般模式是“复习概念—归类整理—实例演练—温故知新”,“板卡支架”教学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洁群(1968— ),女,汉族,广西平南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玉林市玉州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基础教育名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