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月凤 卢锦珍
【摘要】本文认为与之前使用的教材相比,当前全国统一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变化较大,其中习作内容编排呈现出衔接性、指导性、渐进性的特点,建议教师认真研读习作教材、根据习作教学目标科学安排写作训练、注重通过说与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以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习作内容 编排特点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32-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并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目标需要教師在习作教学中一步一步地落实。统编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内容的编排特点进行研究,了解编者的编写用意,更有利于教师吃透教材,进而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内容的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由多名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过多年研究编制而成,它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其中习作内容的编排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衔接性
衔接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由说到写的过渡
对刚进入小学校园的学生来说,说一句完整且有逻辑的话远比写一句完整有逻辑的话容易得多。基于这一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由说到写的平稳过渡,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部分,很多地方都有机渗透写作方面的知识,进而循序渐进地开展写作教学,做到了由说逐渐过渡到写的衔接。其中,教材中很多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进行简单的写话练习做好了铺垫。
例如,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听故事,讲故事”,并且教材提供了一组连环画,让教师把《老鼠嫁女》的故事讲一遍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讲一遍。学生在自己讲述故事时未必能把教师讲的故事记得那么清楚,这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图画把故事讲完整。这在无形当中就教会了学生写好作文的技巧,即联系画面,自己展开想象。又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我爱做手工”,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做的手工作品的制作流程,并用上“先……再……然后……”这个句式。这些表示顺序的句子,是对学生写好一句有顺序、有逻辑的话进行训练的有效方式,也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2.注重由读到写的过渡
除了由说到写的过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也注重由读到写的平稳过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写作能力。首先,教材在不少阅读课文后面设计了很多小练笔,让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再模仿着写几句话,做到了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例如,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三道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以“我多想……”为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阅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例子,如文中的“我多想去遥远的新疆看看,那里有美丽的天山”等句子。在有了可模仿的例子的基础上,学生模仿写话的难度就没那么大了。又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第六段,试着说说作者的所见所想,并仿照着第六段写下自己在月下的某个场景。这些题目都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例子。有了仿照的句式,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组织材料,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的编排方式,虽然习作自成体系,但是不代表习作完全与阅读脱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阅读与习作的配合,大部分单元之后安排的单元习作主题,都是与阅读课文的主题相关的。学生学习了同一主题的阅读课文之后,再写与这个主题相关的习作,写起来就会感觉轻松一些。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都是关于描写大自然的文章,该单元的写作则要求学生写“我的植物朋友”。学生在学习文中作者如何观察和描写大自然的美景之后,在单元写作中可以模仿、借鉴文中的方法。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都与“连续观察”有关,这一单元的写作则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
(二)指导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内容编排的另一大特色是极具指导性,这样的编排特点让教师的写作教学和学生的习作练习变得更加容易。教材中的指导性主要涉及写作习惯、写作方法、写作思路等方面的指导。
1.写作习惯的指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内容的编排涉及写作习惯的指导,包括写作前的观察、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完稿后的修改等。观察对写好一篇习作是至关重要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相较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统编语文教材对写作之前的观察所给予的指导是特别细致的。
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话作文,教材除了给出一幅图画和“看图写几句话”的提示,就再无别的指导语言了。而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看图写话作文,要求学生看一幅图,想象猫和老鼠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教材上给出了让学生“看看下面这幅图,想想老鼠在干什么?电脑屏幕上出现了谁”这样的提示,告诉学生在写作文之前,要认真观察画中出现的人和物,在这个基础上发挥想象,想想它们之间会有怎样有趣的故事。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教材也提示学生在写作前,先要细致观察自己要写的事物,提前收集相关的资料。这些提示无形中促使学生养成先观察后动笔,以及写前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更有利于他们写出一篇出彩的文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完稿后的修改指导也格外细致。大部分单元写作都提示学生写完之后要进行修改,让学生在多次的写作练习中不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提高写作水平。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我来编童话”,就特地提醒学生,写完之后自己读一读,看看语句是否通畅。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提醒学生自读一遍,把没有介绍清楚的地方补充完整,再把修改过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第六单元的习作“记一次游戏”,要求学生写作完成之后,自己读一读,使用修改符号改正错别字和表达不通顺的地方,等等。这些提示都有助于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2.写作方法的指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也蕴含着写作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不断了解各种写作方法,并在写作训练中运用适当的写作方法,最终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和能力。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小小‘动物园”,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首先,教材举了几个比喻句,还给出一幅图,图画内容是有着波浪卷发的妈妈和一只绵羊,并给出了他们的相似点,让学生体会想象、联想的妙处;其次,让学生用心想一想家人和动物的相似点,家人的哪些特点可以联想到一种动物,然后用比喻句表达出来,比喻要形象、恰当。
3.写作思路的指导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学生写作思路上的指导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构思一篇习作、如何编写习作提纲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顺畅地完成自己的习作。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就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予学生写作思路上的启迪,让学生知道,写一种神奇的东西,可以从样子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这就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写出的习作也更加出彩。又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心愿”,教材也用思维导图提示学生“我的心愿”可以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进行写作,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明了,写出的文章也更有逻辑性。除此之外,对比较特殊的习作,如日记、通知、信、读后感等,教材也给予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的指导。就拿读后感来说,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第一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很多学生对读后感并不熟悉,因此教材对这种文体的写作思路的指导非常清晰,提供的具体指导意见是:先简单介绍书上的内容,再重點介绍印象深刻的地方。
(三)渐进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注重各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不同年段的学生安排了难易程度不同的写作任务,体现了渐进性的特点。温儒敏教授在关于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六条建议中提到:要重视教学的梯度。一、二年级开始有“写话”,也就是学会模仿写几句话。三年级开始有“习作”,而“习作”也是有梯度的。就如同一类作文来说,不同年段的习作要求是呈梯度递增的,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也是不断加深的。
就拿写信来说,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第一次出现写信练习,要求学生按照示例,给亲友或者老师写一封信,要求信中包含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但对信的内容没有做过多的要求,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信的格式的认识。到了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我想对您说”,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爸爸妈妈,在信中要把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出来,并且要选用恰当的语言,让父母感受到爱。相较于四年级的习作要求,五年级的写作增加了在信中表达出真情实感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写作难度增加了。
二、对统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来看,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模块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变得更加精致了,但是对这些变化,有些教师刚开始可能难以适应,可能会有心理负担。教师只有研究其中的变化,不断提高自己的习作教学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针对统编语文教材编排呈现出的衔接性、指导性、渐进性,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读,巧用习作教材
如上述分析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多方面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用心上好习作课。就如习作习惯来说,统编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前的观察、材料的收集和完稿后的修改指导都是比较细致的,因此,在上习作课之前,教师要注意到教材中的这些细节,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又如写作方法,教师要认真研究统编语文教材介绍的写作手法,充分尊重教材,最大限度地运用教材。但由于篇幅的限制,有的地方还需要教师补充有关内容。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的训练点是借物抒情,在上《我的心爱之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导入这节习作课。在学生开始动笔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是如何抒发感情的,再从自身出发举例说明“我的心爱之物”;待学生对借物抒情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心爱之物”;最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的所说所想形成一篇文章。这样的习作教学立足于文本,深入生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教材在写作思路上的指导,可以说是教师进行习作教学的辅助,也是学生学会写作的助推器,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领会其中的奥秘。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教材先用一句话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接着列举了“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三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想象,给了学生习作思路上的指导和启迪。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中几个例子的引路作用,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想出新意,并结合书中的例子,给予学生想象方法的点拨。
(二)了解目标要求,科学安排写作训练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把握所教学段的习作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安排写作训练。以四年级为例,对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教材仍定位在“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在写作训练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达清楚,要求不可过高,避免学生写作时有心理负担。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记一次游戏”,要求学生把游戏写清楚,学生可以写游戏前的准备、游戏中印象最深的事,还可以说说当时的心理感受。教师在教学时应向学生强调把这次游戏写清楚即可,不必过分要求学生把游戏写得很具体。而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同是记事类作文,教材除了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的前因后果写清楚,还要把认为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当时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写作要求难度更大一些,不仅要“写清楚”,也要“写具体”。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习作教学的目标要求,把握不同年段之间写作教学要求的差异,抓住其中的变化,科学安排写作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注重说与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注重由说到写的过渡,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要把口语交际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从小就喜欢上写作。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中涉及写作知识的比较少,而且口语交际板块也不受教师重视。统编语文教材却突出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把它设置成一个单独的板块,其中渗透了不少写作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由说到写的平稳过渡。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这对一线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就如何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而言,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转变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激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也许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由“说”入手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统编教材也注重由读到写的过渡,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為此,教师要注重课文阅读后的小练笔,在给予适当的讲解后,让学生认真完成小练笔,而且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还要评析写作成果。以三年级上册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小练笔为例,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描写,让学生了解文中的写法,然后让学生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的风景。在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表扬,以激起学生进一步写作的欲望。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事先预览本单元习作的主题。在单元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完成写作需要用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写作时更轻松地完成习作。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单元的训练点是“按顺序描写”。据此,教学《海上日出》时,教师要重点强调第二、第三自然段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要针对文章如何描写双龙洞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厘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等。如此,学生对按顺序描写的理解会更深刻,在写单元习作“游 ”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语文教材习作内容的编排特点,巧用教材,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习作教学与练习,以使学生写作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常志丹.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及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以三年级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18(22).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
[4]温儒敏.用好统编本教材,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条建议[J].语文建设,2019(16).
【作者简介】邓月凤(1996—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卢锦珍(1971— ),女,壮族,广西扶绥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系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政策、基础教育等。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