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2021-09-16 05:27石玉雪刘冠启
四川体育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竞技国家

石玉雪,刘冠启,卢 玉

新中国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石玉雪1,刘冠启2,卢 玉1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参与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为主线,对不同时期国家体育政策的文本解读以及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进行梳理,探究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地位演变的原因。研究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经历了女性体育地位的“突崛起”时期、“半边天”时期、“新常态”时期;国家政策的助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效应、社会子系统的辅佐以及我国女性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是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中地位演变的重要原因。

女性体育;体育事业;地位演变

女性参与体育事业的历程是女性解放的标志,也是见证国家不断富强的重要指标之一。查阅女性体育地位的相关文献后,发现对于女性体育的研究和关注逐渐增多,研究视域也逐渐开阔,众多研究者主要从大众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现状、竞技运动成绩、女性体育领域参政、体育报道转播中女性比例等方面来体现女性在体育领域中的地位变化,缺少把女性运动地位与国家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研究,且女性在体育事业中取得的成就是否代表其地位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来,女性在体育事业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以及部分国家体育政策进行梳理,旨在探究女性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地位不断演进的原因。有利于了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体育事业发展中女性的状况,加强人们对我国女性体育的理解与认识,对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走一条合理的、可持续的道路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女性在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地位在社会学中指的是个人在社会中因其社会阶级不同而享受的荣誉和声望,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某个群体中的身份[1]。本文将女性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理解为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通过体育运动获得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其在体育领域的身份,主要从运动参与、体育领域参政以及竞技运动成绩三方面来体现。

从国家社会背景下,可以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女性地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崛起”时期;第2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阶段是女性体育地位“半边天”时期;第3阶段是北京奥运会之后至2020年的“新的可持续发展期”,是女性体育地位的“新常态”时期。

1.1 女性体育地位“突崛起”(1949年——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曾被世界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因为旧时期中国民弱国穷,国民体质羸弱,运动水平低下,故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到20天就召开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迅速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共同纲领》提出我国女性在政治上拥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利,实施国民体育,到后续各项政策的颁布实施都在不断地完善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男女平等思想的贯彻。这一时期国家颁布的政策重在基础建设、基本权利的赋予和国民体质的提高,是女性体育地位“突崛起”的先决条件。

表1 “突崛起”时期国家部分政策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方面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1957年的“左倾”影响,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1960~1962年的自然灾害频发,到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一直处与水深火热之中,致使体育组织陷入瘫痪状况,比赛停办,体育设施荒废,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艰难起步不久就进入低谷时期。混乱的政治局势和经济瘫痪导致国民生产总值从1966年的1868亿元下降到1968年的1723亿元,体育经费也随之下降,从1966年的8996.4万元下降到1968年的2739万元[2]。但在此期间,女性的竞技体育势头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反而奋发向上,根据董进霞教授的相关研究指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竞技体育女运动员数量在1965年占运动员总数的34.9%,1970年上升到37.5%,1975年更是上升到39.8%,同时,女教练员的数量也由原来的17.1%上升到18.7%[3]。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国家政策的推行,体育竞技赛事开始活跃,从1959年中国举办第一届全运会开始,参与竞技体育运动的女性逐渐增多。(见表2)1957年郑风荣以1.77m打破世界女子跳高记录,标志着我国女子体育运动开始向世界女子体坛高水平腾飞的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突崛起”。在男女平等原则的指导下,女运动员得到平等参加有组织的竞技体育机会,在1959年和1965年两届全运会中取得大丰收并打破多项世界纪录。(见表3)

表2 “突崛起”时期的全运会女性参赛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体育年鉴》)

表3 1957—1965年我国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人数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体育年鉴》)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把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上日程,也在这一时期颁布许多政策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女性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女性运动参与逐渐增多,但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经济一时难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再加之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女性在参与我国的体育事业建设与发展中处于兴起状态,众多女性都是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体育运动。整体上女性还受传统思想束缚,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参与积极性不如男性,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立足依然存在男多女少的现象。

1.2 女性体育地位“半边天”(1978年——200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历经坎坷,我国体育事业停滞不前,1978年至2000年,我国体育发展进入了全面改革阶段,体育管理机构逐渐精简,国家权利初步下放,在国家大力推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社会体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我国“举国体制”的要求下,竞技体育仍处于优先发展的状态。国家政策对体育运动的发展,对体育运动女性的参与仍具有指向引导作用。(见表4)

四人帮粉碎后,党和政府对各个行业、部门进行了“拨乱反正”。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平均速度达到8.9%,20世纪末增长速度又有明显加快[4]。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在人们经济条件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对文化、体育的追求成为广大人民的选择,加之我国在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交往中,逐渐借鉴在政治、竞技以及体育领域的成功经验,一时间体育大国形象开始凸显[5]。在这种社会背景支持下,是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形成“半边天”的重要原因。

表4 “半边天”时期国家部分政策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为女性体育发展提供了法制基础,也为女性在体育领域参政提供了路径,1996年,吕圣荣女士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同年邓亚萍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2005年,国际奥委会的115名成员中有12位女性,2008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4位[6]。2006年国家队教练员中,女性只占16.9%,高级教练员中女性只占19.6%,对于女性来说,体育参政的平台和机会较少,女性管理人员相较于男性来说依然偏少[7]。《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与施行后,我国女性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则更注重体育成绩的提高,从1984年第23届亚特兰大奥运会至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7届夏季奥运会中,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了163枚金牌,其中有92枚是女运动员获得,占总数56.44%[8]。(见表5)

表5 “半边天”时期夏季奥运会女子金牌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网站统计)

在改革开放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迎来历史新时期。2001年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权后,中国体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家全面实施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并全力开展奥运备战工作,此时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欣欣向荣。我国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半边天”局面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事业不断完善,人民体育意识不断觉醒,女性参与体育事业的机会和热情不断提高,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在各方面已开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女性的竞技体育成绩已遥遥领先于男性,率先挤进世界竞技体育的大舞台。

1.3 女性体育地位“新常态”(2008年——2020年)

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届奥运会最好成绩,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1,奖牌榜第2,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的战略起点。我国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此形成在竞技体育中“女性能顶半边天”的说法。在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国家政府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树立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奋进的奋斗目标及战略构想,为体育事业未来发展前景作出了总体规划。(见表6)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体育事业推向了历史新高度,提出了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战略目标,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成为世界唯一一座举办冬夏季奥运会的城市。在此期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据统计,十六大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纯收入年均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0]。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1]。中国体育事业在这一关键的历史新时期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表6 “新常态”时期国家部分政策支持

随着《全民健身》的颁布实施,群众体育得到全面开展,强健民众身体素质的同时促使人民健康实现质的飞跃。据统计,与2010年相比,2014年全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增长0.7个百分点,女性增长1.7个百分点[12]。全民健身离不开体育设施的充实完备,根据2014年12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69.4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相较10年前,场地数量增长99.34%,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41.75%[13]。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的增加,丰富了群众体育锻炼的选择,激发了群众健身热情。(见表7)

表7 体育场地主要指标10年发展变化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官网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33.9%,比2007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20岁及以上的人群为14.7%,200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了28.2%,2014年这一数据较2007年再度提高6.7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我国每年经常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超过5亿人次,其中女性和老人是主力[14]。(见图1)

图1 20岁以上人群各龄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官网)

2008年至今,在奥运会效应的影响下,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领域中再一次掀起高潮,随着每阶段《全民健身计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颁布,各职业、各年龄段女性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逐渐增强,体育人口中的女性比例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将参与体育运动作为时尚生活的新追求。女性开展体育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健身房、广场上、社区内到处可见进行体育运动的女性,广场舞在此段时间一度发展成为全国风靡的社会体育运动项目,直到今日,广场舞仍是中老年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首选之一。步入新世纪至今,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性、科学性越来越明显,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也越来越多,女性社会体育和女性竞技体育一样都逐渐成为了引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2 我国女性参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地位演变的原因

2.1 国家政策的助力

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最首要的原因是国家政府的支持,国家政策的助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一系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妇女发展纲要以及中国女性权益保护立法等政策文件,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同时给我国女性参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体育事业规划性文件从新中国成立颁布的《共同纲领》开始,到陆续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不仅涵盖我国体育事业各方面的有效发展规划,还具体到人民群众的切身要求。关于妇女发展纲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不同时期不断完善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都提出提高女性健身意识,增强女性身体素质,增加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足以看出国家对女性体质健康的重视。《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具有法律效应的政策颁布实施使我国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基本权利,实现了从旧社会翻身成为新一代的自由女性。国家政策具有极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有了国家政策的助力,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实现从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跨越,体育意识从墨守成规向自由开放转变,锻炼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2.2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效应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体育事业赖以生存的坚实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影响体育事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我国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演变重要因素之一。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经济发展波澜曲折,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这一阶段国家经济飞速增长,带动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高等收入国家迈进,实现从农耕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折。经济的增长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体育作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国家代来荣誉和地位提升,带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全国人民身体素质,体育产业的兴起也为体育领域和国家经济带来新的机遇,更随之带动的是人民群众体育消费观念的改变。国家经济的增长带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给我国女性带来光明和希望,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基本权利,使农村女性拥有土地财产实现真正翻身,城市女性拥有工作机会实现经济独立,众多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女性拥有经济收入、闲暇时间以及受教育机会,她们则更能积极的参与到体育事业建设中来,如今女性体育迎来的辉煌时期离不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2.3 社会子系统的辅佐

社会成员的认可对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演变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1)首先是家庭成员的支持,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难有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和经济条件去参与体育事业的建设,即使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体育运动,也难免会受到社会大众指指点点以及所在家庭对其阻挠不理解。随着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众多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体育事业建设中来;(2)是体育工作者的支持,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演进离不开体育工作者的支持,教练员的指导,体育学者的理论研究基础,各项目的陪练运动员,裁判员,技术员等都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女性体育的发展增光添彩;(3)是社会各界的支持,女性参与体育事业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舆论压力,社会各界对女性体育的看法是影响其发展进程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眼中的女性传统形象是婀娜多姿,柔柔弱弱等柔美的一面,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女性,特别是对竞技体育的女性抱有深深的偏见,但随着网络媒体对女性运动员形象的报道,让大众看到我国女性运动员也是有可柔可刚,可甜可野的一面。

2.4 我国女性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观念的转变总的来说是思想的转变,我国女性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限制,在体育认知与参与上与男性有较大的差异。随着社会变迁,女性意识清醒,女性在体育运动参与上开始追求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权利,如今对大多数女性而言,她们接受的是现代文化知识和思想,生活在一个社会文明的时代,她们多数已经挣脱了传统文化的束缚,认识到自身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不断进步,才能获得自己应有的权利。现代生活及家庭要求女性承受诸多压力,她们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可以舒缓释放压力并充实自己人生,女性参加体育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活动方式,更是对现实社会中自由活动权利的表达。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女性可以证明自己具备了自我主体意识,证明具备独立的品格和自由的人格,她们对体育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活动形式,而是考虑作为女性群体,自己是否能足够优秀去为社会发展推波助澜,并把体育看做重要的精神财富。

3 结 语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象征着我国体育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潮流中,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女性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之一,身兼重任的同时不断创新自我,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塑造着新时代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现在女性不仅有机会能在赛场上勇夺金牌,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与平台也是唾手可得。如今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离不开强大的国家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给女性体育地位创造了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女性体育地位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国家社会的强大,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推动了女性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地位演变。保持女性竞技体育参与的强势,关注女性健身体育参与的状况,加强女性体育参与的保障,让女性体育在平衡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未来女性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发展,才能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进步,才能加快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1] 百度百科[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地位/6126583?fr=aladdin.

[2] 卢 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 董进霞.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9,29(12):3~11.

[4] 肖谋文.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

[5] 肖谋文.从功能演绎到制度变迁: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政策的演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02):16~18+38.

[6] 何文校.建国后我国妇女参政的历程及现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7] 陈利红.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体育权利研宄[D].湖南师范大学,2014.

[8] 国家体育总局.历届奥运会奖牌统计[EB/OL]. http://www.sport.gov.cn/n318/n359/n410/c242528/content.html.

[9] 中国体育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辉煌六十年[EB/OL]. http://sports.ifeng.eom/zonghe/200908/0831-4685-1328171.shtml.

[10] 新华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5/c-1119782029.htm.

[11] 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全文[EB/OL]. http://www.mj.org.cn/zsjs/wsxy/201211/t20121126_145927.htm.

[12] 李 静.女性主义视角下职业女性体育参与研究—以太原、临汾两市为例[D].山西师范大学,2014.

[13] 孙成林.我国体育设施政策演进及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14] 马德浩.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人口研究综述与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04):38~46.

[15] [美]玛格丽特·W·马特琳.女性心理学[M].赵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0.

[16] 董进霞.影响我国女性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04):3~6.

[17] Chubb M,Chubb H.One third of our time?An introduction to recration behaviour and resources.[C]. IEICE General Conference. The Insitute of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s, 2015: 83~91.

[18] Latif R A,Othman N I,Abadullah N M,et al.Attitude and Perceived Constraints Towards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Gender in Alor Setar,Kedah[M].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Sports Science, Exercis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4(ICOSSEET 2014). Springer Singapore, 2014: 609~616.

[19] Rosener J B. Ways Women Lead[M].Leadership, Gender, and Organization. Spinger Netherlands, 2011: 119~125.

[20] APPleby K M, Foster E.Gender and Sport Participation[M]. Gender Relations in Sport.2013:1~20.

The 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Women in Sports in New China

SHI Yuxue1, LIU Guanqi2, LU Yu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s the main 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poli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status of women in sports,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women's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atus of Chinese women in sports has experienced the period of “sudden rise”, “half sky” and “new normal”;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effec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ssistance of social subsystem and the change of Chinese women's sports values are the places of Chinese women in sports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evolution of bit.

Women's Sports; Sports; Status Evolution

1007―6891(2021)05―0005―05

10.13932/j.cnki.sctykx.2021.05.02

G80-051

A

2020-02-18

2020-04-03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G2017D148)。

卢玉(1973-),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群众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竞技国家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广西体育事业发展实力的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竞技精神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