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膀胱癌的临床观察

2021-09-16 06:17陈俊儒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膀胱癌栓塞膀胱

韩 涛,陈俊儒,贾 磊,汪 静

目前治疗膀胱癌大多选择手术结合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的方式[1],不仅为了对肿瘤进行控制,也为尽可能让膀胱依旧具备基本的生理功能,从而有利于患者后续的日常生活。而Seldinger法行高选择性膀胱动脉栓塞联合化疗可以有效降低化疗药物的使用,使病变处药物浓度最大化,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降低种植转移产生的情况。经过化疗栓塞后可以促进很大一部分肿瘤由于缺乏血液供应而导致坏死,期间还可以闭塞供应肿瘤营养的血管,降低手术的难度,减少术中出血,手术视野清晰,避免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2]。我们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肿瘤TNM分期在T2、T3期的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48例属初发肿瘤,有无痛性肉眼血尿症状,随之借助泌尿系B超、组织活检与盆腔CT等检查得到诊断。用随机分数表法均分所有患者,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3∶2,年龄50~71岁,平均(60.19±0.42)岁;病理结果21例为T2期,4例为T3期。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2,年龄51~70岁,平均(60.20±0.41)岁;病理结果20例为T2期,5例为T3期。2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①肿瘤侵犯了膀胱颈、尿道黏膜;②出现远端转移或已转移到淋巴结;③尿道具有严重的狭窄或不能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④存在其他严重的病症或不能接受手术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借助电切镜对肿瘤的数量、部位、大小与形态进行分析,顺着肿瘤基底2 cm的位置确定切除的大小;以标记点为起始位置,切开膀胱外纤维结缔组织,利用电切环按照顺肌层和结缔组织层间的疏松间隙,用手术刀对肿瘤和组织进行分离,最后将肿瘤组织切除。

1.2.2 观察组:在手术前1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在两侧的髂内动脉进行置管,输注1 000 mg/m2的吉西他滨+300 mg/m2的卡铂,根据肿瘤所处位置以及肿瘤的特征进而决定药物的使用剂量,栓塞住供应肿瘤营养的动脉,然后再实施水化等方法。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需把盐酸吡柔比星灌注到膀胱中,一次30 mg,保留0.5 h,1周1次,持续8次,而后1个月1次,持续10个月。

1.2.3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按照术前检查对肿瘤的对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假若双侧皆可见病灶,便于股动脉的右侧完成穿刺。导管头各自放在双侧的髂内动脉造影,而后按照造影状况,继续超选择插管,若有需要可借助微导管。置导管头于髂内动脉脏支肿瘤供血动脉里,输注化疗药品与栓塞剂。该操作患者在完成灌注化疗之后便需借助明胶海绵微粒和真丝线段对病灶进行栓塞,随之借助明胶海绵条或弹簧圈来对供血动脉主干进行栓塞,然后通过造影复查确定栓塞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和术中的出血量等相关数据,比较其直径有无发生改变,且借助《SF-36量表》对术后的生活水平进行评价。该表具备8大维度,问题总计36个,总为150分,分数愈高则生活水平愈高;登记2组术后1年内的生存率与并发症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及SF-36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肿瘤直径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数超过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直径及SF-36评分比较

2.2 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而言,手术与住院的耗时更短,而且术中出血量也更少(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

2.3 2组患者生存率和并发症比较:1年内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χ2=4.153,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为12.00%,对照组为16.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6,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存率及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3.1 膀胱癌的发病及治疗:膀胱癌属于男性泌尿系统十分多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仍属于对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进行治疗最关键的方式,由于肌层浸润性的膀胱癌(MIBC)患者接受手术之后仍有较大的复发率,也常常由于病况加重而不得不接受膀胱全切术,导致经肿瘤特异性死亡率高达47%。若利用联合放化疗便能增加完全缓解率,经动脉介入化疗利用导管把药品输送至各个靶器官,以此让局部肿瘤组织的血药水平得以增加,产生更强的杀伤肿瘤局部的效果[3]。

3.2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机制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是通过导管将抗癌药物准确地投入到受体器官,使得癌组织处药物浓度升高,进而获取到对癌组织的杀伤效果。在此期间对膀胱肿瘤组织分支进行栓塞,获取良好的栓塞效果,进而促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4]。与此同时,如果膀胱肿瘤供血复杂或体积较大,还有概率存在于臀上下动脉等侧支循环。经过手术干预后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结合病情针对治疗。另外,有可能出现由于栓塞臀部动脉而造成臀部疼痛、或者神经损伤引发的下肢感觉异常或是运动障碍。因此,应避免臀上动脉开口[5],以保障治疗效果,同时也要避免外部因素影响所引发的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明显,止痛的同时给予甘露醇脱水对症治疗,可有效减轻由肿瘤水肿所致的疼痛[6];术后有血尿者,给予持续膀胱冲洗,待血尿消失后根据情况再行膀胱冲洗管拔除。

3.3 栓塞剂的选择:栓塞剂的确定十分关键,由于术中对血管进行结扎,引发一些器官没有足够的供血,无法迅速构建侧枝循环。若过多输注永久性末梢栓塞剂,或许膀胱壁会出现坏死与穿孔等严重情况。假若借助微导管超选择插进肿瘤的供血区里,能够选择永久性末梢栓塞剂;假若导管处在髂内动脉脏支,便尽可能选择明胶海绵微粒;假若处在髂内动脉主干能够选择明胶海绵条或弹簧圈,坚决不能选择液体栓塞剂,以避免膀胱发生穿孔[7-8]。我们的经验是尽量选择各类疗效不一样的栓塞剂,有利于取得最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等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1年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略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相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后肿瘤直径大大缩小,且总体生活水平SF-36分数更高。所以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进行治疗时,应用单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合术前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所取得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围术期的指标,缩小肿瘤直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膀胱癌栓塞膀胱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肉鸡支气管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与防治措施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