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燕,刘芳芳,纪越峰,彭木根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876)
研究生教育是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 000多万高层次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石。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核心,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1-4]。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以专业性研究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才培养模式,施行单轨制学术型学位授予制度,是典型的精英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专业型学位授予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学术型与专业型双轨并行的学位授予制度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标准、指导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变革。进入21世纪,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而且伴随自主就业及产学研多方协同育人等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完全的精英化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强调,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充分发挥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课程、科研、实践、管理等方面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也日趋多元化、个性化、国际化。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以下简称“信通学科”)是信息领域的主干学科,是该领域科技飞速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随着遍及各行各业的信息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领域“技术更迭快”“行业结合紧”“需求类型多”等新特征与新趋势日益凸显,信通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不断面临更高要求。例如:移动通信网络基本上每十年更新升级一代,新一代5G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预计未来三年内初步建成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5]。在此背景下,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科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科发展趋势与特点,在学校长期积累与历史传承的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研究和探索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长期以来,以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教育部门、高校及高等教育学术界的核心课题之一[6-7]。其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通识教育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侧重于对本科人才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肩负着满足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历史责任[8],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
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常不再将通识教育作为重点;具有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培养层次,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不同培养类型;不同学科发展特点及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同,可以更充分地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自由选择。因此,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更加丰富,即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教育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和机制的总称,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6, 9, 10]。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发展,厘清其构成要素尤为重要且迫切。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质量评价等,如何从诸多影响因素中析取最为核心的要素,构成立论充分、导向清晰、逻辑严谨和内容完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首要问题。高等教育学术界和各高校从不同角度和标准研究探索了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三要素、四要素乃至八要素等不同的学说和观点,这些学说在构成要素的数量和具体阐述上有所区别[11]。根据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与建构来看,构成要素的特点如下。
1.导向性
导向性的要素主要决定研究生培养的性质和方向,能够体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和重心,包括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等影响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所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导向性要素不仅取决于经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发展以及学科结构等,还应充分考虑一个同等重要却经常被忽略的方面,即研究生成长的差异性发展需求。满足学生需求逐渐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在遵循社会需要的同时更加符合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12]。
2.依托性
依托性的要素主要是指研究生培养的实体性环境,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包括培养组织和培养平台等影响因素。在以高校为主体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依托性要素应注重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共享、战略合作,促进科教融合、产学结合机制的完善,构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协同培养组织与平台,实现高层次人才的精细化培养,满足社会日趋规模化和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3.过程性
过程性的要素主要是对研究生培养理念的具体践行方案和落实方法,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研究生培养取得实效的必经之路,包括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法与措施等影响因素。过程性要素一方面应从课程、科研、实践等维度落实对研究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注重从显性的专业教育中深入挖掘隐性的育人逻辑和育人元素,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认真落实研究生思政教育,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4.保障性
保障性的要素主要是指对研究生培养的效果检验和评价,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包括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等影响因素。保障性要素应构建规范性与激励性并重的规范性管理制度,注重培养过程评价,须针对培养目标确立相应的科学评价标准,并将常态性自我评估与学科评估等周期性评估方式相结合,不断完善科学管理方法,有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综合上述特点,以导向性要素为指导,以依托性要素为基础,以过程性要素为途径,以保障性要素为检验,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系统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领域时刻面临着技术革命,孕育着新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发现和原理性的突破,而且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各传统及新兴的学科和领域中,成为发展交叉学科与汇聚科学的纽带。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及人民群众新需求,如何把握新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不断向垂直行业纵深拓展提供的机遇,深化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扩容,是建设一流信通学科研究生教育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须同时遵循三大规律,即外适规律、内适规律和个适规律。外适规律要求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内适规律要求应与本学科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相适应,个适规律要求与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适应。根据这三个规律,信通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以下几个挑战:
第一,规模化需求。研究生人才培养数量是整体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国家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化需求仍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期。原因在于:一是研究生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对高层次人才提出新的需求;二是“双一流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在继续强化规模发展的同时主动向内涵发展转型;三是学生对优质学历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持续上升[1]2。顺应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需求,结合信息领域特征趋势,德才兼备、满足行业要求的信通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规模化需求更加迫切。
第二,精细化培养。数量与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单纯的绝对数量增长,还是基于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变迁与培养规模不断扩张、培养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需求更新迭代等息息相关。因此,对信通学科而言,其具备的技术发展快、行业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要求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通过优化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和国际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科研课题和实践活动,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在规模化需求前提下加强研究生精细化培养,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第三,差异性发展。研究生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据报道,高校承担着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研究生在面上项目人员中超过50%。研究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技能的外化与品格的升华,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内因。教师的教育教学作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项持续十年的调查显示:研究生对学术与专业的兴趣持续走高,学术需求与就业需求并存;研究生满意度逐渐成为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潜在组成部分[12-13]。因此,充分考虑学生差异性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和愿望,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应当成为信通学生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参考因素。
可见,规模化需求遵循外适规律体现了社会本位价值观,精细化培养遵循内适规律体现了学科本位价值观,差异化发展遵循个适规律体现了个体本位价值观。只有深度统整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和个人本位三种价值取向,才能使研究生教育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1]3。因此,传统信通学科“小规模-同质化-方向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蓬勃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如何系统构建“规模化需求-精细化培养-差异性发展”协同的有机整体,是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巨大挑战。
针对上述机遇与挑战,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科在学校长期积累与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在教育部与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等教改项目支持下,持续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了要素逻辑完备的“双分双合、四位一体”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推动了本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根据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要素研究,围绕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双分双合、四位一体”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如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育”,树立“德育为先,质量为本”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服务本学科规模化人才需求,设计了“双分”矩阵式培养体系,进而遵循研究生差异性发展规律,打造了“双合”特色型育人环境,并以此为依托实施精细化培养的“四位一体”三全型育人机制。该机制基本思想为,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内容供给,创新实践育人载体,改进管理育人工作方法,切实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结合,认真落实国家对于“三全育人”的改革要求,如图1所示。该模式是对人才分类培养过程的分方向设计和特色双融合与一体化实施,自上而下对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了设计与建构,突显了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与系统性,突破了传统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同质化、单一化培养的局限性。
图1 “双分双合、四位一体”新模式
在“德育为先,质量为本”培养理念指导下,新模式的要素具体包括:
第一,以“学术研究-国际培养-工程实践-校企协同”为精细化分类基础和以“不同的学科发展方向”为差异性分向途径的“双分”矩阵式培养体系;
第二,以“科研与教学融合、产业与教学融合”为依托的“双合”特色型育人环境;
第三,以“思政”为先导,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为支撑的“四位一体”三全型育人机制。
针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几个特点,“德育为先,质量为本”培养理念和“双分”矩阵式培养体系体现了导向性特点,“双合”特色型育人环境体现了依托性特点,“四位一体”三全型育人机制体现了过程性和保障性特点。
以服务规模化需求为导向,以精细化培养的“育”与差异性发展的“学”为抓手,构建“双分双合、四位一体”模式,实施培养过程。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健全“学术研究-国际培养-工程实践-校企协同”分类培养体系,从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层面拓宽研究生教育发展空间。基于学科方向,通过加强思政教育、科学构建课程体系[13]1和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等,从优化学科专业方向层面为研究生提供差异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打造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双合”特色型育人环境,满足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的发展需求。
1.以“科研与教学融合”引领科研育人,反哺课程育人内容
以“大团队”“大项目”为依托,将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内容融入教育教学中,带动研究生深度参与科研活动,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邀请海外高水平学术大师讲学,打造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科教融合育人环境。
2.以“产业与教学融合”引领实践育人,创新课程育人载体
深度共享校企资源,构建校企双导师队伍,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创新产教融合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和创业校友进课堂,打造培养行业领军人才的产教融合育人环境。
为支撑“双分双合”培养体系和育人环境,以“思政”为先导,建立“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四位一体的三全型育人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四位一体”三全型育人机制
由图2可知,其核心内容为:聚焦课程育人探索并实践核心课程体系示范引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海外学术大师、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建的课程内容创新;聚焦科研育人探索并实践以“大团队、大项目”为依托,以创新基金为激励的学术研究创新,以及开放交流、双语资源共存的国际培养创新;聚焦实践育人探索并实践双创竞赛、产教融合课程推动的工程实践创新,以及双导师、联合培养基地促进的校企协同创新;聚焦管理育人探索并实践优化师资、建立平台、健全机制、提升思政水平的管理方法创新。“四位一体”三全型育人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实施方法。
1.以“德育为先、同向同行”为方向,加强思政工作与教学科研融合
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推进思政进课堂、进科研活动、进实践过程,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研究生核心示范课程建设,树立优良学风。发挥科研团队中教师党员言传身教的作用,引导研究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教授党员给研究生讲党课,思政讲座进科研团队,师生共赴红色教育基地,发挥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多角度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倡导师生主动走出校园,参与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和民族团结教育等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
2.聚焦课程育人,开展教学模式创新与课程内容创新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以学科核心课程建设为示范引领[13]1,进行全英文课程线上授课,完善基础与前沿、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创新方面,打造精品示范课程,推进实验课程群建设,海外大师、企业专家与在校教师共建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学术诚信MOOC课程,课上课下协同,提高课程质量。
3.聚焦科研育人,开展学术研究创新与国际培养创新探索与实践
在学术研究创新方面,以前沿科学研究课题为引领,以潜心学术研究为导向,通过“优秀研究生创新基金”等多个计划,支持研究生独立选定前沿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思维,组织创新活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国际培养创新方面,以国际影响力提升为引领,以实现优势学科汉语教育资源与全英文授课教育资源共存为手段,加强学术会议交流,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
4.聚焦实践育人,开展工程实践创新与校企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
在工程实践创新方面,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为引领,推进创新创业竞赛。建设实验课程群和创新创业课程,加强产业与教学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校企协同创新方面,以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引领,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依托产业技术开发、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共建研究生课程、双导师制等,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5.聚焦管理育人,开展管理方法创新探索与实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校内导师组与企业导师协同的团队育人优势。加强开题、中期和答辩等过程培养的质量保障,制定并完善多维度分类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基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满足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工程创新要求。成立研究生教学专家组,出台研究生导师岗位职责、研究生学术奖励激励机制、学术道德规范等实施办法,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研究生学位论文集中答辩等制度,建设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制订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施办法,承担研究生思政工作教改项目,建立辅导员与科研团队联动协作机制,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可见,“双分双合、四位一体”模式充分挖掘了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有效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能力,强力推动了规模化、精细化、差异化的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科的“双分双合、四位一体”模式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带来了重大变化,对满足国家信息科技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成效如下。
1.规模化服务国家战略
以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代表,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科制定了本学科国家级核心课程指南,年均培养800余名德才兼备的博士和硕士毕业生,是我国信息通信与网络产业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2.精细化提升育人质量
研究生第一作者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逐年攀升,十年来增长5.5倍。近5年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等一级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ESI高被引论文、ICC最佳论文奖、ICME钻石最佳论文奖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荣誉60余项,并持续资助年均200余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分享学术成果,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工程实践创新成果不断取得突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双创和学科竞赛国家级、省部级等奖80余项。研究生学术论文与双创竞赛成果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3.差异化满足个性化发展
完善多维度分类培养质量评价,制订创新成果认定标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45%左右,培养类型结构不断优化。在读研究生和毕业生满意度高,就业领域满足国家需求,覆盖面广且发展路径清晰。
1.学科建设贡献突出
研究生作为学科发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力量,深度参与本学科国内外领先原创性标志性成果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学科建设中贡献突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过程质量、授予学位数等8项指标排名第一;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等10项指标位列第1段。信通学科全面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并取得突出成效,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有力促进了一流学科建设。
2.推广应用与同行评价
笔者受邀在2018年全国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与体系建设研讨会、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暨一流学科建设论坛做特邀报告,向百所高校分享“双分双合、四位一体”模式经验。报告深获好评,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具有示范推广效果。
3.服务社会能力增强
“双分双合、四位一体”模式提高了研究生主动服务国家信息通信科技战略需求的能力及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毕业生大规模就业于信息通信行业,并不断向航空航天、电力、金融等行业广泛扩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
研究生社会实践影响力提升,支教团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近年来30余位导师带领研究生社会实践团到贵州、湖南等地精准科技扶贫,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开展科技助老志愿者活动,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综上所述,“双分双合、四位一体”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深受社会欢迎,服务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并得到了推广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双分双合、四位一体” 信通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主动服务规模化人才需求。此模式遵循本学科研究生差异性发展的成长成才规律,探索实施精细化培养的育人方法,有效解决了本学科研究生教育长期面临的“规模化需求-精细化培养-差异性发展”难以协同的瓶颈问题,得到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和研究生教学专家组的支持和指导。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未来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新时代“三全育人”新使命,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信通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打造面向前沿、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格局。抓内涵促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的信息科技特色高层次人才,持续服务经济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