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巍,苏炜,安佳
(1.天津仁爱学院(原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管理系,天津 301636;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3.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从2014年到2017年年初,中国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RMBCoin)研究从理论走到了系统实践。在此之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比特币为代表、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虚拟货币的诞生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各国政界、业界和学界都对代表货币形态的演进和创新的数字货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以CSSCI文献和CNKI文献为基础,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自1999年以来国内关于数字货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政界、业界和学界在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进程以及演进路径,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本文文献来源于CNKI和CSSCI数据库。在CNKI数据中,检索主题词“虚拟货币”“数字货币”“去中心化”“加密性货币”,文献时间为1999—2020年,检索期刊来源于核心期刊,检索后共得到900篇。为保证数据质量,检索后剔除了会议通知、报告等文献,得到有效数据891篇。这891篇核心文献将用来做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区图分析。CSSCI数据库数据适合在Citespace软件中做文献共被引分析,因此,本文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比特币”“电子货币”“电子支付”“区块链+去中心化”“数字货币”“数字经济”“虚拟货币”,文献时间设定为1998年至2020年,期刊来源“论文”,检索后共得到457篇CSSCI期刊。
本文选用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及其团队开发的CitespaceV.5.6.R5,这是一款基于JAVA运行环境下的经典可视化分析软件。此软件的共现图、聚类图、时区图和文献共被引等多元化的可视化图谱可显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路径,是一种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演进路径及其内在结果关系的图谱。通过绘制中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动态知识图谱,本文对我国学者在数字货币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做出可视化呈现及分析说明。
对我国数字货币研究的文献年代分布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数字货币研究领域发文的时间分布特点和受关注程度。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中搜索主题“数字货币”,期刊类型选择“核心”,得到每一年份发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数字货币领域核心期刊文献分布状况(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从图1可知,在国内核心期刊数据中,国内对数字货币相关领域的研究始于1999年。朱洪等[1]论述了数字货币的定义、基本形式以及确保数字货币交付时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特征,但并未明确给出数字货币的定义。而后几年,国内相继有学者对数字货币领域进行了研究。在2015年以前,2002—2004年、2007年、2009年和2013—2015年的发文数量仅有1~4篇左右,其他年份未有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但在2016年,发文量由2015年的4篇一跃增至2016年的50篇。而后几年至今,国内有关数字货币的研究在核心期刊的发文量维持在每年百篇左右。整体上看,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步发展阶段(1999年—2013年)
该时期的年发文量维持个位数量。2000年前后是我国互联网起步发展阶段,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货币在这一时期初并未引起学者的过多关注。有些年份,如2000年无任何有关研究在核心期刊文章发表,说明这一阶段是我国数字货币研究的起步阶段。
2.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比特币投资热潮,以及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更多学者开始研究数字货币领域。在这一阶段中,年发文量从个位数增长到两位数,呈现出“跳跃式”增长。尤其在2016年,国务院首次将区块链技术的影响纳入到《“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再次引发了学术界对数字货币的关注,年发文量由两位数逐渐增加到百篇以上。
若某研究领域的高频次共被引文献在该领域占据重要指引地位,学术性科研文献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形成彼此联系、延伸的稳定关系。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的运行结果,得出中国数字货币领域近20年在CSSCI数据库中有关“数字货币”主题研究被引排名前10位的文献。通过分析数字货币领域高被引文献及其中介中心值,找出当今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并由此探析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基于1999—2020年CSSCI收录货币数字领域的文献,在Citespace软件中,节点选择“Cited Reference”,标准区域设置阈值为“Top 100 per slice”(选择每一年前100篇的文章数据),时间区域设置为“1999—2020”,单一时间分区选择“1”(选取每一年的数据)。共生成143个节点,277条连线,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货币研究领域文献共被引网络图(数据来源:CSSCI数据库)
从图2可以看出,范一飞和贾丽平的节点最大,说明他们的文章是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且二人研究成果对数字货币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整体上看,我国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学者合作密切,而且多为3人以上的研究团队,其中以周光友最为突出。虽然周光友的文章不是共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但在我国数字货币研究起步阶段,周光友多次与他人合作研究,且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电子货币和比特币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数字货币研究在初期阶段时,国内大多数学者都将电子货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研究重点对象。笔者根据共被引图整理出共被引次数大于等6且排序前10的文章,如表1所示。
表1 共被引次数排序前10位的文章
虽然我国学者从1999年就开始对数字货币领域进行研究,但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才正式发文启动有关法定数字货币研究的相关政策。从表1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中,关于数字货币研究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分别是贾丽平[2]的《比特币的理论、实践与影响》和范一飞[3]的《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这两篇文章正好处于我国数字货币研究时间的转折点前后。阅读这些共被引频次高的文献,有利于发掘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和研究热点。
通过对表1中10篇文献的阅读和分析可知:在2014年以前,我国在数字货币领域中的研究对象集中在电子货币和比特币上,研究方向为集中讨论电子货币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赵家敏[4]探讨了电子货币及其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内在关联。同年,尹龙[5]研究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指出作为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的电子货币,对现有货币体系、央行货币政策等都产生了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周光友[6]在其2007年的文章中,通过对我国电子货币数据的计量分析,得出电子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的结论。谢平等[7]和陈雨露等[8]均指出,电子货币的出现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发行权、独立性、传统监管机制、金融市场等提出了新风险和新挑战。谢平等[9]在2013年的研究中还指出,由于电子货币改变了人们对现金货币的需求,大大降低了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力。2014年以后,国内学者将法定数字货币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范一飞的《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是数字货币领域的高被引文章。范一飞[3]10-12肯定了数字货币在未来的重要地位,提出应逐步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的有效监督。姚前等[10]在《关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若干思考》中提出了构建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要点,并在2018年发表的《法定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体制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文章中具体设计了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相关机制[11]。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数字货币领域中高被引文献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电子货币、比特币是我国数字货币领域初期研究的主要对象。尤其在2014年以前,电子货币是我国数字货币领域在初步研究阶段的重点研究对象。第二,国内学者在开始研究数字货币时,就将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中央银行地位、货币政策的实施、现有的货币体系等问题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说明国内学者在研究之初就已意识到数字货币的发展是未来必然趋势。因此,完善数字货币的监管体系,促进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是学术界和政府都密切关注的问题。第三,研究对象与研究热点紧跟国家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在2016年1月首次提出对外发行数字货币目标以后相继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吸引了更多的国内学者研究数字货币。2016年以后,国内核心文章中关于数字货币文献的数量也在急速增加。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献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判断出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检索主题词“虚拟货币”“加密性货币”“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在Citespace软件中,节点选择“keyword”, 单一时间分区选择“1”(选取每一年的数据),标准区域设置阈值为“Top 100 per slice”(选择每一年前100篇的文章关键词数据),时间区域设置为“1999—2020”,采用生成最小树算法,得到我国数字货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如图3所示。
图3 我国数字货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数据来源:CSSCI数据库)
图3共生成153个节点条和188条连线。关键词共现图中的字体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关键词十字图标的颜色越深,代表该节点出现的时间越早,且十字圈层的厚度与相应年份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相关关系。若某节点的中介中心性≥0.1,说明该节点在某一领域处于核心地位,或者该节点对这一领域的信息流动起控制作用。
本文整理出1999年—2000年我国数字货币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区块链”“数字货币”“比特币”“虚拟货币”属于排名靠前的高频关键词,频次在100以上。从这些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学术界以“虚拟货币”“数字货币”“Libra”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数字货币技术发展方面集中研究“区块链”“区块链技术”。从监管角度看,学术界集中研究“金融监管”“监管科技”。从国家政策指引角度看,学术界集中研究“法定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等方向。从整体上看,数字货币共现图谱成密集紧凑结构,没有出现孤立或突兀的节点,说明我国学者在数字货币研究上的内容和合作都是相互交叉进行的。表2的中心性表明,“虚拟货币”“比特币”“数字货币”“区块链”是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说明这些关键词节点是沟通其他节点的纽带,在数字货币研究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综合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得到数字货币领域中影响力较高的几个关键词:“区块链”(349,0.22)、“数字货币”(313,0.22)、“比特币”(150,0.41)、“虚拟货币”(116,0.44)、“法定数字货币”(80,0.12)。这些影响力较大的关键词节点凝聚着周围其他关键词节点,并相互形成作用力,在生成图谱时会根据联系程度的紧密,彼此相互靠近连接,形成关键词共现图谱。这些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勾勒出我国当今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热点。有些节点,如“区块链技术”(57,0.17)、“金融科技”(33,0.1)、“电子货币”(27,0.31)的频次不高,但中心性均大于0.1,说明这些关键词可能会成为数字货币未来的研究热点。整体来看,我国数字货币领域中的研究内容较广泛,涉及技术形式、监督管理、货币表现形式等多方面。
表2 1999年—2020年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
聚类功能是Citespace软件根据节点间的相似性,将共现关系明显的节点聚成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又可看成是由一组经常共现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组成的基本话题[12]。运行Citespace,时间跨度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阈值选择“TOP100”(选择每一年的前100个文章数据),选择“Pathfinder”进行裁剪使图谱更加清晰,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4所示。该图谱的模块值为0.570 8,大于0.3,说明图4的模块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为0.427 3,接近0.5,说明图4的聚类内部同质性较合理。选择“LLR”对数似然法提取关键词聚类标签,得到的11个聚类标签:“虚拟货币”“ico”“智能合约”“法定数字货币”“p2p”“Libra”“年度审计”“支付工具”“虚拟财产”“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网络虚拟货币”。
图4 我国数字货币领域共现聚类图谱(数据来源:CSSCI数据库)
根据Citespace运算出聚类数据,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数字货币研究的聚类时间集中在2012—2018年,这一时期是数字货币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与研究趋势分析(图1)吻合。在11个聚类中,规模最大的是聚类#0“虚拟货币”,聚类#0的文献平均时间是2012年,主要关键词有“虚拟货币”“监督”“反洗钱”“货币职能”。
表3 数字货币研究聚类分布
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以及对文献的二次阅读,按照同类别标准对图4的11个聚类进行整合。将11个聚类划分为3种类型:数字货币表现形态、运行媒介和监督管理,如表4所示。
表4 1998—2020年我国数字货币领域关键词聚类表
从表4可知,首先,数字货币表现形态包含了#0“虚拟货币”、#1“ico”、#3“法定数字货币”、#5“Libra”、 #8“虚拟财产”、#9“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10“网络虚拟货币”。这7个聚类根据关键词属性、研究对象侧重点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类#0(虚拟货币)和聚类#1(ico)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比特币”等,如李琪等[13]的《虚拟货币特征及其相关理论探析》、邓伟[14]的《比特币价格泡沫:证据、原因与启示》和佘茂艳等[15]的《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其监管》等,他们将研究对象都集中在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方面。第二部分,聚类#8(虚拟财产)和聚类#10(网络虚拟货币)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虚拟财产”“网络虚拟货币”“虚拟财产”等方面。国内学者对这部分的研究侧重于虚拟财产的财产属性、物权属性等法律上的界定,从法律角度对虚拟财产进行界定和监管。有关研究有王欣元[16]的《试论虚拟财产的物权属性》、李威[17]的《论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贾丽平[18]的《我国虚拟财产交易征税:现状、问题与对策》等。第三部分,聚类#3(法定数字货币)、聚类#5(Liber)和聚类#9(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包含的主要关键词有“法定数字货币”“主权货币”“加密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货币政策”等。如赵莹[19]指出,从货币发展史来看,数字货币是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定数字货币又是数字时代的必然产物。虽然法定数字货币弥补了传统货币的弊端,具有法定性和数字性,但也带来一系列挑战与变革。陈姿含[20]在其《加密数字货币行政监管的制度逻辑》文章中强调,对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是宏观政策工具的重要环节,央行调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央行对待数字货币的态度。方显仓等[21]指出,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不仅影响当下的货币形态,还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巨大影响。
其次,运行媒介包含了#2“智能合约”、#4“P2P”、#7“支付工具”。这一部分包含的主要关键词有“区块链”“智能合约”“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共识机制”等。赵赫等[22]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采样机器人数据保护方法》开启了国内数字货币领域的运行载体技术方向上的研究,如庄雷等[23]的《区块链技术创新下数字货币的演化研究:理论与框架》。李文红等[24指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户是当下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科技技术,但分布式账户和区块链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邹传伟[25]从区块链对金融基础设施影响角度出发,研究了Libra项目的潜在风险和监管应对。何人可[26]指出在大数据时代下,普惠金融正在改变传统金融格局,加密数字货币也在冲击传统银行体系,智能合约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还应在智能合约目的、履行过程等方面加以治理,这样才可更好地控制区块链的智能合约风险。
最后,监督管理这一项包含了聚类#6(年度审计),研究热点聚焦在“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交易成本”“金融基础设施”等关键词上,如刘向民[27]的《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法律问题》。章玉贵[28]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趋势下”,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发并试点推出的数字货币,有望在21世纪的全球数字货币体系竞争中脱颖而出。祁红梅等[29]从货币的信用和中心化两个维度展开讨论,对不同时期货币的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程度、信用状态等进行观察,并对数字货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本文利用时区图进一步梳理分析1999—2020年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发展轨迹,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研究中热点问题的演变趋势。Citespace中的时区图将相同的节点集合在同一时区内,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到近进行排列,通过对时区图谱的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挖掘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演变轨迹和阶段性特色。因此,在Citespace软件中,节点选择“keyword”,在对话框“Layout”中选中“Timezone view”,得到1999—2020年数字货币领域的时区图谱,如图5所示。
图5 1999—2020年间我国数字货币研究热点时区图分布图(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期刊核心数据库)
从图5可以看出,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呈现“头轻尾重”的格局分布,因为1999年我国才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结合图1文献数量发表趋势和图4的关键词热点分布状况,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13年):根据文献发文数量和关键词热点分布,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①1999年—2012年,年发文量均在4篇左右;在2000年、2006年与2011年等年份,发文量为0。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聚焦在数字货币的研究对象上,主要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为“比特币”“数字货币”“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等。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数字货币监管方面,关键词为“监管沙盒”。②2012—2014年,年发文量依然都在4篇左右,但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对象在数字货币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研究热点集中在“网络虚拟货币”“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同时,有关数字货币监管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关键词有“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第二阶段(2014—至今):这一阶段是数字货币研究领域快速上升的时期。年发文量从4.5篇激增至2015年的50篇左右。尤其在2016年后,政府颁布多项关于央行数字货币政策,如2019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2016年后,年发文量达到了百篇以上。这一时期,中国金融业正积极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升级金融产品和支付服务,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数字货币的运行平台上,关键词有“金融科技”“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ico”等。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由2014年之前的“电子货币”“比特币”等传统数字货币转移到“央行数字货币”“主权货币”方面。由此可见,2016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开展央行数字货币工作是学术界研究对象转变的主要原因。
突变词是指出现的频次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突然减少,从而发生明显改变。判定的标准是依据关键词在一定时期内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突变词的分析,不仅能够找到该领域主题词的变化趋势,还可以有效地揭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研究前沿。运行Citespce软件,时间区域设置1998年—2020年,节点选择“keyword”, term type 选择“brust terms”。Citespace软件按照主题词突变率的权值降序排列得出16个突变率较高的关键词,如图6所示。区块链的突变率(27.1707)最高,突变发生时间段是1998—2006年,说明区块链在这9年的时间里频次变化得最明显,进一步说明国内学者对区块链主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发文数量逐步上升,该主题逐渐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突变率第二位的是主题词“虚拟货币”,突变发生时间段是2007—2015年,说明虚拟货币成为当时国内学者新的研究热点。
图6 我国数字货币突变词分析(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
“基于突变检测算法的主题突变类型有上升型、下降型、先升后降型、突现型和稳定型主题突变”[30]。为了进一步判定每个突变词的突变类型,本文以4年为一个时间间隔段,统计突变词在每个时间段出现的频次,借助突变词每个时间段出现频次的变化趋势判定其主题突变类型,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1998—2020年我国数字货币研究文献突变主题频次表
根据表5所示,突变词“虚拟财产”“虚拟货币”“比特币”和“去中心化”为上升型突变,说明以这4个突变词为主题的研究关注度呈上升趋势,代表了国内数字货币研究热点。下降型主题突变是指已经演化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但研究频次呈逐年递减趋势的主题词,突变词“网络虚拟货币”“电子货币”“监管”属于下降型突变。2007年—2011年是“网络虚拟货币”主题研究热度最高的时段,此后年发文量逐步稳定在2~3篇。“电子货币”在2007—2013年处于研究热点,2013年以后发文量逐渐减少。“监管”在2007—2014年频次变化较大,造成突变率较高,而后发文量逐渐减少。突变型主题是指某一主题的相关研究突然出现,保持一段热度后又突然消失,频次的骤升和骤降会提高该主题的突变率。突变词“虚拟世界”“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ico”为突变型主题,说明这些主题研究热点正逐步下降或研究视角已经向新的主题方向转移。稳定型主题突变是指一直具有平稳的研究热度,研究频次保持不变或者变化不大的主题词。突变词“监管沙盒”“区块链”“智能合约”“法定数字货币”的频次波动不大,均属于稳定型的高热度主题,在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中将继续保持一定的研究热度。
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文献和CSSCI数据库中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V软件,对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梳理。本文的目的是在利用可视化数据图谱梳理各个关键词演化路径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学术界在数字货币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变过程及“数字货币”这一主题文献中的未来研究趋势。通过研究发现:
第一,我国数字货币领域的年发文量整体上呈线性增长升趋势,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9—2013年的起步发展阶段和2014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从发文年份看,发文量的变化与中国人民银行阶段性数字货币政策具有高度关联性。这一领域研究的政策导向非常明显,发文数量的变化反映学界对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目标的回应。
第二,通过对CSSCI数据库中的数字货币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2014年以前,“电子货币”是我国数字货币领域初期研究的主要对象,国内学者的讨论集中在“电子货币”及其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上;2014年以后,尤其在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央行数字货币工作之后,“央行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成为当下国内数字货币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
第三,通过整理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发现,现有研究热点的主题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且研究热点范围较广,不仅包括数字货币的表现形式“比特币”“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的讨论,还涉及近年来的热门技术创新讨论,如“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去中心化”,以及数字货币运行平台“区块链”等方面的讨论。研究热点的内容基本围绕数字货币变现形态、运行媒介和监督管理三个层次展开。
第四,通过对关键词的突变性检测分析发现,“虚拟财产”“虚拟货币”“比特币”和“去中心化”的研究关注度为上升趋势,说明这四个方面是国内数字货币的研究热点。“虚拟世界”“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为突变型主题,说明这些主题研究热点正逐步下降或者研究视角已经向新的主题方向转移。主题词“监管沙盒”“区块链”“智能合约”“法定数字货币”“ico”均属于稳定型的高热度主题,是我国数字货币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
第五,我国数字货币领域研究还有进一步拓展空间,未来可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研究:第一,国内尚无统一的定义,应当尽快明确数字货币的定义。刘向民[27]17-19认为,狭义的数字货币指纯数字化、不需要物理载体的货币。刘蔚[31]认为,数字货币是脱离主权、通过分布式记账实现交易、存储于电子设备的价值载体。国内对数字货币的定义多集中在比特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定义,并不包括法定数字货币。应尽快明确数字货币的货币属性,以法律形式确定数字货币的基本内涵、运行机制等。第二,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数字货币运行平台的管理与建设。通过完善监管政策体制,解决数字货币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加强技术更新、丰富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是建立数字货币的基础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是数字货币发展的内在动力。除了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外,还应丰富数字货币的实际应用场景,提升数字货币支付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