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就必须要准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紧紧抓住当前乡村发展变革转型的历史机遇,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的现代化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乡村全面繁荣昌盛。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及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就是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达到城乡一体发展,统筹推进农村党建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实现乡村治理能力、治理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让农民高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確保农民在安居乐业的前提下实现收入稳增长。通过对农村现状的改变逐步让农业变得有奔头、农民变得有前途、农村变得更美丽[1]。
首先,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破除旧的机制就要求政府各级部门:在乡村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其次,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全域生态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不搞花架子,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二)实施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农业文化大国,历史形成的差异根深蒂固,实施乡村振兴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过大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解决好农民吃穿住用行的问题,实现新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乡村振兴。通过乡村振兴,可以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形成产业一体化建设,注重以科技进步为源头,最大限度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加快农业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变。以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和资源支撑。
促进城乡之间互通交流,确保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由流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良性互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下实现全民富裕。
实现全民富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由“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到全面富裕,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供给质量,融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和农民就业质量,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缓解了相对贫困,向全民富裕和小康社会迈进了一大步。[2]
(三)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2018年到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随着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乡村振兴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从挑战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面临一系列难题。如: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作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在稳总量、优结构方面的压力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速,对农业生产质量安全、品牌建设和新功能新价值的发掘提出更高要求;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现实不会短时间内改变,更多农民选择回乡创业发展,塑造更加协调的新型城乡关系更为迫切;乡村独特价值文化和多元化功能亟待发掘和拓展,解决“空心村”和农村老龄化、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任务也更加艰巨[3]。
总体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一有政策、二有现实条件基础。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乘势而为,不断推动农业种养加各方面全方位的发展,才能撬开农村发展的瓶颈,开创农村繁荣的新局面。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措施规划的落实
(一)统筹城乡发展布局 优化乡村发展空间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加大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力度,推行农村“三大革命”,提升乡村生态功能。保护现有水、田相融的自然环境条件,改善局部破败、污染的生态空间,提升整体乡村环境品质;加强地边、路边、沟边和房前屋后的绿化建设,逐步建设成绿色村庄、宜居村庄及林水相映的森林乡村。
统筹城乡发展,还应遵循镇村体系发展规律,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的要求,以县区为核心,加快小城镇建设,优化布局乡镇副中心,逐步形成“县城-小城镇-乡镇副中心-村庄”四级城乡空间聚落体系,增强城镇对乡村的带动。[4]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强化服务“三农”的核心功能,以镇帮村、村佐镇,推动镇村互联互动,发展乡村经济,加强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布局;乡村路网、污水处理,电信、环卫等公共资源配置向乡村倾斜,满足乡村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增长需求。
尊重乡村自然环境、生态规律以及农业生产生活习惯之间的依存关系,既注重对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的传承和保护,又要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人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坚持科学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进一步推进“空心村”整治、中心村建设、土地增减挂等不同模式,逐步規范沿路造房、沿沟建房,禁止新建沿路房、沿沟房,不断优化居民点规模和集聚形态。加强乡村空间集聚与基础设施配套,强化资源整合,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大礼堂、文体活动广场、村级办公场所、公园、停车场等村落公共生活空间;配套完善乡村菜市场、快餐店、配送站等大众化服务网点,加快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一批多功能的城镇商贸中心;多村联建共享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等,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宜居、适度的乡村生活空间。
(二)加强农村生产能力建设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农业主要以生产粮食作物为主,因此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问题,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通过政策引导农业向绿色生态发展,对绿色农业发展机具、高性能机具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机具的购置补贴政策进行完善,确保粮食补贴精准到户;落实粮食收购保护价,建立健全超标粮食收购、处置机制;开发新保险品种,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利用好农产品期货市场,积极探索订单农业。
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持续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深化“一块田”改革。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强化农田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加快建立形成“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完善生产路建设及主路硬化,实现路路通,村村通。逐步开展田间墓地、电线杆等障碍物整治工作,满足大中型农机进田下地畅通无阻。实施中低产田、土地整治和粮食生产基地改造等项目。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提高农田排灌标准,全面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的保障能力。
在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实施机械化操作,提倡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农业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发挥现代农机装备的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
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构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辅之于农业物联网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合、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产品网络展销平合,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互联网+农业”行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智能化水平。
鼓励村组干部、农村居民等立足本地创业,投资创办市场前景好、效益高、产业融合度强的新兴农业产业,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创新创业倾斜。
(三)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达到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构筑“农业综合片区+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精品区+农业生产基地区”的多层次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突出“高效、绿色、安全”农业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加快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对农副产品的产出,要严格农产品监管体制,建设种子、农药、化肥等信息平台,扎实开展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充分发挥快检系统作用,加大农残检测力度,扩大抽检范围、增加抽检品种和批次,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质量安全,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农产品质量实行“黑名单”、“红名单”管理制度,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纳入信用信息平台,实行动态化监管。
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强农副产品、农村电商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运用,推进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建设,擦亮老品牌,塑造新品牌,大力培育提升农业知名区域品牌。
围绕绿色兴农社会需求,大力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方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积极鼓励支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乡村一线创新创业。
三、塑造生态宜居新风貌 构建治理有效体系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三大革命”,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生态系统健康、生活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宜居乡村,乡村振兴及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有效治理。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夯实治理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在安定有序的前提下充满活力[5]。
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尊重农业发展规律,以资源环境保护为基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放松环境保护,逐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使之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打好农村垃圾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三大革命”攻坚战,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建设标准。
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围绕实现农村垃圾“减少存量、无害处理、资源利用”处理的基本途径与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清洁工程常态保洁机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按照“分类收集、定点投放”的要求做好源头分类,按照“回收利用、末端处置”的要求做好资源化利用工作,逐步建立运行体系。全面清理水塘垃圾、林下垃圾、地头垃圾,实现全区域范围内全覆盖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彻底解决垃圾靠风刮的现状。明确检查考核奖惩方案,将污水处置纳入长效管理机制。
加快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推广低压管灌、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科技技术。加强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监管,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质净化提升。加强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厕所革命”,做好农村改厕工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注重示范效应,强化改厕技术指导与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居住环境卫生状况。完善宜居村庄、绿色村庄、旅游村庄等配套建设公共厕所,新建和已有公共厕所要达到公共厕所三类标准,在改厕同时做好其污水排放治理的有效衔接。
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乡村风貌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推动“以点为主”向“以点带面”战略转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做好村庄主干道路面硬化,加快推进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道路建设,彻底解决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整治公共空间、庭院环境,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促进美好庭院建设;持续开展危旧房改造、废弃房屋拆除,巩固农村破旧废弃房屋的拆除成果,保护传统村落格局、文化建筑和历史风貌,禁止拆旧建新,拆真建假,而是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身打造宜居村庄,合理利用旧砖旧瓦、废弃农事旧物件,在铺设人行道、建设民宿院落、围建篱笆等方面进行艺术化创造,节约建设成本,留住乡愁土味、古朴民风;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大力开展绿化提升行动,加强村庄原生植被、古树名木、乡土树种、自然景观、小微湿地恢复和保护,加大“增绿、增彩、增果”力度,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做到增绿增彩又增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6]。
选优配强村“两委”,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积极整顿软弱涣散村。通过法定程序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和担任集体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更好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非公组织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正确方向。
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到村任职。注重把先进的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并逐步培养成村干部[7]。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发展贫困村、工作薄弱村、软弱涣散村任职,促使乡村“带头人”成为农村工作的“主角”,主动去谋划工作,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把基层干部带头作用落到乡村振兴的实处。
创新宣传工具和宣传方式,净化农村网络文化阵地。推动农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德治建设。
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村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营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乡村文明氛围,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把党管农村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提高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更好履行政府职责,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凝聚全社会力量,扎实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能力和水平,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承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推动各级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千村万户要依据自身地方实际,按照指标实化、量化、细化、具体化的要求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使之可操作、可比较、可检验、可考核。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法、懂法、依法、用法,全方位提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
加大乡村振兴宣传力度,通过展板展示、发放宣传单、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乡村振兴工作新成果、新成效、新方法,让农民群众以主人公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全方位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成果。
(二)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连续工程,必须保持持久耐心和战略定力,统筹谋划工作思路,明确重点任务推进节奏、节点,亦步亦趋、稳打稳扎、稳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规划。
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精准发力、逐步深入,构建城乡融合推进、乡镇协同推进,村庄分类推进的格局,形成可持續发展的长效机制。
“梯次推进乡村振兴”是从区域差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尊重并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引领区示范作用,支持资源禀赋优、地理位置好、产业发展旺、集体经济强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乡村,当好主力军,奋战主战场,坚决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走在乡村振兴前列,以点带面,最终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通知》(中发〔2018〕18号).
[2] 王桃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8,(12).
[3] 王丽,程爽,胥志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J].农业科技通讯,2018,(7).
[4] 陈成立,黄金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共绘美丽乡村蓝图[J].时代金融,2018,(17).
[5] 朱启臻.挖掘乡村价值推动乡村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2018,(14).
[6] 冯新刚.乡村振兴要坚持规划引领推进[J].小康,2018,(20).
[7] 靳玉峰,程燕.浅谈培育壮大乡村农技人才队伍的建议[J].山西农经,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