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其培育路径

2021-09-16 01:18韩露,陈敏蛟,陈梦云

韩露,陈敏蛟,陈梦云

摘 要:中国匠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绚烂的物质文明,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呼应,展示出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中华文化孕育着匠人精神的价值向度,昭示着匠人的技艺之美与匠心之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尊师重道、德艺兼修、爱国利民的道德情操仍是新时代崇尚的精神美德。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培育,既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更需要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紧密结合。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统文化;培育路径

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阐发

(一)道德情操观:倡导尊师重道

《学记》中提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也就是说在求学过程中,老师受到尊重,知识才会受到尊重,社会大众才懂得要尊重学习。“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道德观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仅指师徒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说明了尊重师者的美德。我国“学徒制”教育历史悠远,个人技艺大多是依靠长辈言传身教来获得的,师徒之间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技艺传授,同时也是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师徒之间共同生活、共同钻研。尊师即是尊重长辈,重道即是重视职业。晚辈不仅要做到尊重长辈,更应做到尊重技艺。在日常的学艺生活中,徒弟对待师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徒弟是否能够学成技艺,这是一名工匠艺成的基础。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师傅传授给徒弟的不仅仅是技能,还有职业操守。中国历史上从不缺乏尊师重道的故事,“程门立雪”“百世之师”“白首北面”等流传下来的成语见证了尊师重道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说尊师重道是工匠精神的基石。

(二)職业操守观:遵从德艺兼修

“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内心所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是中国人所积极争取渴望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古代匠人们将道德精神作为职业操守的核心内容,倡导德艺兼修的工匠精神。“以德为先”“德艺并举”是我国古代传统工匠所必须要遵守的职业准则。“德”是工匠们立于社会的立身之本,“艺”是工匠们存在的第一要素。无论是道德层面上的德,还是技术层面上的艺,都是工匠存于世并能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

古代工匠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技艺活动,更是一种道德实践。先秦典籍《左传·文公七年》记载,“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六府包含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而“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则阐释了古代匠人们的职业道德规范。“正德”位于三事之首,是要求工匠必须服从仁政德治的需要,规定了明确的政治方向。“正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成中国工匠精神独有的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内化为匠人们的职业要求。

“德艺兼修”指工匠不仅要具有职业道德,还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工匠的职责就是造物,而技艺是造物的前提条件,追求精湛技艺是我国古代工匠们的毕生追求。《庄子·养生主》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宰牛。他的手、肩、脚、膝所触碰到的地方都会发出与音律相合的声音,他解牛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庖丁解牛的故事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反复的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技艺,这不仅仅是工匠们掌握高超技艺的过程,也是他们进行技艺造物的情感体验。

(三)价值信念观:崇尚爱国利民

爱国利民,是工匠将个人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道德升华到为国为民奉献的至高境界。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育“兴利除害”的“兼士”,把是否有利于百姓作为衡量技艺的尺度。《墨子·鲁问》篇中记载了鲁班和墨子的故事。鲁班发明了一个能连续飞三日不不落地的木鸟,并以为至巧。墨子却认为木鸟的作用还不如能任五十石重的车轴,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并指出“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和鲁班的立足点不同,其进行判断的价值标准也不相同。墨子的价值标准是立足于百姓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工匠制造出的产品是否为“巧”,首先就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这种“利民”的思想也成为古代工匠的一种行为准则。据《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不仅发明创造极为杰出,还制定了《授时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四次重大改革。许衡心系国民,在诸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爱国利民精神实际上与儒家核心思想相通,是儒家伦理道德在工匠们实践中的具体化。

二、弘扬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中国的铁路走出大门,在世界上得到认可。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的产品畅销全球,这都是新时代我国“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促进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工匠精神一直在改变着世界,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弘扬工匠精神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华儿女初心与使命的最好诠释。百年奋斗史代表了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表明了一个国家强盛的根基在于是否有强大的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有了知名度。但是,与德国、日本、美国这些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的制造业却是大而不强。《中国制造2025》指出“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在新时代,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则要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而工匠精神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撑。

2015年被国人疯抢的日本马桶盖实为中国制造,但马桶盖8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疯抢的背后印证了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不信任。居民对国外产品的大量购买,导致了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市场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的问题,而是需求改变的同时,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工匠精神应用于制造业中。工匠精神中崇尚劳动与敬业奉献的品质能够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发挥劳动者的主体能动性;严谨专注与精益求精的品质能够使劳动者在工作中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把优秀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产品高品质的保障;求实创新与知行合一的品质,使得从业者能够在实践中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

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型升级,创新必须是每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其《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指出,美国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是突破界限的创新力。工匠精神的重要品质就是创新,因此以精益求精、求实创新为重要品质的工匠精神日益受到关注。在制造业领域弘扬工匠精神,可以使工匠精神内化为劳动者的工作准则,以严谨专注的态度、严苛的技术与审美标准投入到工作中。外化为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将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转化到工作中去。以昂扬的精神和娴熟的技术,赋予产品无可挑剔的质量和灵魂,用高品质的产品让世人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所在。

(二)弘扬工匠精神是营造社会良好道德新风尚的催化剂

我国众多学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工匠精神。这是因为工匠精神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与时俱进,具有极其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时代感召力。工匠精神是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高尚的职业道德、勤业精业的工作理念不仅适用于文艺工作者,也适用于每一位劳动者。

我们常把工匠精神与物质生产联系在一起,但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它可以延伸到道德风尚层面。工匠精神不但是一种劳动精神,更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常年的劳动生产中严谨专注、追求极致的劳动态度。以往的工业生产以产量为目标,生产者极力追求产品的数量,从而忽略了质量。而工匠精神则是以质量为前提,工匠们的价值也是以产品质量的高低为评价标准。这种来自社会的认知,将会推动产品质量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上升到全民共识,工匠精神也延伸至道德风尚层面。工匠不仅获得了物质财富,更获得了来自社会大众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属于精神文明上的满足。

当前,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大共鸣,是因为它契合了现实需要。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金钱观发生了变化。急于求成的人越来越多,社会风气也日益浮躁。工匠精神代表着踏实沉稳、精益求精,是对完美事物和高尚人格不懈追求的表现,它是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醒人们静下心来钻研技艺,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如果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中贯彻工匠精神,那么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改变浮躁的社会风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新风尚。

(三)弘扬工匠精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化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在流传至今的实物上,这些实物包含着“匠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勤劳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工艺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为最纯粹的工匠精神。毛泽东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要把中国历史遗留的好东西真正变成我们自己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文化的精华之一,理应在全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从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两弹一星”“女排精神”,现代文化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传承并丰富了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并不新鲜。那种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重提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敬业奉献、一丝不苟等优秀品质与工匠精神是一脉相传的,也就是说传播工匠精神的同时也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致的做工技巧。2014年备受关注的北京APEC会议上,作为国礼之一的纯银丝巾果盘出自全国高级工艺美术技师孟剑锋之手。果盘中放置着用0.6毫米厚的银片打制的栩栩如生的一条丝巾。围巾上还有垂感的流苏,整条丝巾十分逼真,仿佛真的絲巾一样。这是孟剑锋用传承近3000年的传统錾刻工艺精心打造的。这个果盘是把几千年技艺的传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使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此外,工匠精神不仅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丰富自身,同时也能借助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来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的普及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代表越往卧薪尝胆的勾践剑,工作者用科技手段解读勾践剑的密码,带领我们走进勾践剑的微观世界,更加清楚的了解勾践剑代表的高超技艺,这是科学技术提供的机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成为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使之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三、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培育

(一)营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了尊重劳动的价值理念,并满怀信心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尊重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只有尊重劳动这个良好的培育环境才能够使工匠精神的传承有着肥沃的土壤和水分,才能够使工匠精神生根发芽。尊重劳动不仅仅要尊重劳动本身,更要尊重劳动者。

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故事,为尊重劳动提供依据,提高工匠精神的说服力。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虽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但也需要去其糟粕。而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汲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正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历经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古国流传下来很多凝聚工匠精神的文明成果,瓷器、建筑、雕刻、刺绣等等,要重视这些承载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把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以优秀传统文化或文物为载体,寓教于乐,向人们传递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让社会大众在情感上尊重劳动。讲劳动光荣的故事,无论是传统优秀故事,还是当代的劳模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劳动光荣的理念营造“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良好氛围。

其次,構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彰显劳动尊严。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关乎一个企业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 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 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 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实践中尊重劳动者,使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益得到保障。

(二)厚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人文化

我国流传下来的很多作品彰显了中国是一个具有浓重的工匠精神色彩的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新的时期,要想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必须追本溯源,从古老的文明中吸收有益成果,厚植工匠文化,使工匠文化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

第一,厚植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劳动者创造的物质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极大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生产者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便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这就会导致市场上产品过多。在这种条件下,取得消费者信任是销售者的第一要义,竞争是其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赢得市场,生产者会主动去追求产品的质量。厚植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关键在于营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为生产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营造适合竞争发展的环境,使“中国制造”成为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载体。

第二,厚植支撑工匠精神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良好的行为文化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要发挥出大国工匠的榜样作用,打造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队伍。榜样人物把工匠精神具体化为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实践行为,从而号召广大劳动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学习大国工匠的工作行为,能够使劳动者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工匠精神,使这些优秀品质得到强化,最终内化为劳动者的实践行为。其次,要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美国管理学家波特指出,日本产品精细化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妇女在购物时的挑剔行为。正是消费者近似于苛刻的挑剔行为,在无形中催生了生产者处处“讲究”的生产理念,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第三,厚植支撑工匠精神的商业文化。首先,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道德。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商业道德便是其中之一。百年老店能够传承至今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看重自己的招牌,“金字招牌”是商业道德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新的时期,我们应继承历史上的传统商业道德,以诚信作为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秉承“消费者至上”的理念,树立优良的商业道德。其次,打造育人的文化环境。商品是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附有工匠精神的产品往往会提高自身的价值。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蕴含了这个企业背后的文化。而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围绕尊重劳动者、关心劳动者来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以便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最后,打造追求极致的商业精神。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只要把消费者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企业才能真正地把工匠精神融于整个生产过程中,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

(三)刷新民众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与理论认知

工匠精神在多个重大场合被国家领导人提及,这表明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工匠精神,但是受到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上对工匠精神仍然存在片面的理解。为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必须通过榜样的引领、提倡职业平等的价值理念等方式来更新社会大众的观念,强化公众在精神上对工匠精神的认同。

第一,发挥榜样引领的示范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重要时期,新时代的广大劳动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工匠精神应当围绕劳动者大军,工匠精神应体现在每一位不甘平庸的劳动者身上。“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这就指出了个体实践行动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提醒过,要注意总结活动中的典型,发挥其示范推动作用。以这些劳模身上的高尚情操、行为规范等品质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情感,使工匠精神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形象化、实践化、具体化。被选出来的榜样主体应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表现优异而在广大职工群体中脱颖而出的劳模。此外,所选出的榜样应贴近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能够夸大或者神化榜样的事例,只有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人们才能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才能够真正践行工匠精神。

第二,更新就业观念,弘扬职业平等的价值取向。职业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分工现象,每一种职业只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为社会提供服务,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德国、日本制造业发达的原因在于工匠在社会分工中享受与其他职业同等待遇,甚至备受社会各界的推崇。在中国,培育工匠精神必须更新人们的就业观念,宣传职业平等的价值取向。首先,客观评价工匠及工匠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就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乃至在社会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这一观念仍然对人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巨大影响。人们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死板的,这种认知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高端奢侈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则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更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强大支撑。其次,提高工匠们的物质待遇。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应积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公平并不是代表没有差距,而是差别是否合理,合理的收入分配能够激励人们的劳动热情。如果差别过高,劳动者就会丧失劳动热情,从而工匠精神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实践。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履行好其再分配的政府职能,缩小工匠劳动与其他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从薪资待遇上逐渐改善社会上对工匠劳动存在的偏见。最后,积极改变当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是在社会大背景下造成的,人们一味地宣传“出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等思想。网络媒体应发挥其传播快、受众广的优势,积极宣传一些正能量的事情,给社会大众树立一个正能量的参考系。

参考文献:

[1]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 付守永.工匠精神 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6]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社会主义论坛,2019,(5).

[7]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

[8] 典型是一种政治力量[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6,(3).

[9] 以先锋模范为镜[N].人民日报,201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