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文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美术绘画不仅能够释放少儿的天性,还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教学要充分结合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的个性化发展。小学美术老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学重点,从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个性差异;个性发展;美术教育;科学教育
一、美术个性化教学的优势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个性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需求。因此,小学美术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就要坚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提高少儿思考问题的能力,开发少儿独特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个性全面发展[1]。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素质教育。美术的特点就是其创作性。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儿的身心成长。简单来说,美术就是运用基本的材料,通过专业的手段表现出来的。例如,在规定的范围里画出物体的构图与透视。它是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艺术家的感情和对生活的态度。通过美术,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描绘出来。美术作品,可以承载我们的感情,可以将脑海中勾勒的画面体现出来,这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美术发展源远流长,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要感谢那些为了美术辛勤工作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美术才会成为一座充满色彩的文化宝库。历史文化的光芒,照射了一步步走过来的路,记录了每一寸的进步。所以,在美术的道路上,是欣赏评述艺术作品也好,还是钻研艺术技巧也罢,这些都属于人文性的学习,可以发展我们的个性。
说到和美术有直接关系的审美,审美的差异性是由于个性不同导致的。想要培养审美个性就必须多多地积累经验,在欣赏事物的时候精益求精,积极地去学习有利于审美的各种因素,并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审美个性。真正的审美是在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中国历史文化对人类长期影响下的现象,是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呈现,它结合的是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自由性。在丰富个人审美个性的时候,将独特性与丰富性结合,这样对于建立完整的人格、平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美术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学生的美术个性必须要不断地培养。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与此同时,认真对待每一个同学,让他们频繁参与、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和熟悉了解自己[2]。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艺术是需要学习者系统地运用五官,并结合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体会不一样的学习、思考的方式,感受其中的快乐。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学生们在绘画学习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去主动融入学习的氛围,这是培养学生兴趣、个性和创作灵感所不可或缺的。
美术的个性化教学需要灵活,不是按部就班、刻板的进行,更不是教师将固定的理解讲给学生听,去掩盖学生们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相反的是,要多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艺术作品,通过自己的思考方式去体会、去想象、去鉴赏、去判断,让学生们从中获益,扩大知识面。尽管与传统教学的讲解有相悖之处,但是仅仅靠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这对艺术学习的帮助是不够的,艺术学习需要去探索、去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好好利用自己的权利。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为了避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行为,就要增强他们的主动性。让我们留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不断地主动学习,去发现,去试探,这样自己得到的印象会更加深刻[3]。
(二)让学生参与评价
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说出他们对作品的看法,并表达最近的表现和学习状态,这是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这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必须要做的,是发展学习自主性的重要部分。
首先,确立评价的指标。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方向。通过做出的评价,老师可以适当调整内容,去针对一些方面做出改变,这样学生做出的评价会更标准,从而真正的认识自己[4]。
其次,频繁运用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按照规定步骤进行。我们用绘画学习举例子。在一开始,学生对即将接受的新事物感到兴奋,所以可以偏重于创新、创作方面去评价。学习到中期的时候,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跟着学习过程慢慢深入,然而一些能力偏弱的学生会掉队,就会感觉到学习的困难,失去耐心。这个时候要注重合作精神与学习态度的评价,及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在学习的后期,可侧重色彩及总体上的评价等。
(三)创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因素
发展学生个性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良好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好伙伴,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如果可以到室外上课,就可以让学生多多交流合作。鼓励发展不同意见和见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差异性[5]。
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宗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成果、作业要在仔细分析之后再做详细评价,不去随口否定。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为初衷,围绕这一点展开工作,可以适当降低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并且要展现出这一学科多样化的特点。我们要做到对学生有一个全面且详细的了解,因为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同的表现。
教师应善于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引导和扶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觀察力以外,还要极大地发挥学生观察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创新,多多运用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是一种挑战,因为学生和老师个人的喜好不同,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一定能接受,但是老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规定学生的喜好,随意评价学生,评价的方法要客观[6]。去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去鉴赏作品中是否具有形式符号,这是一个艺术家风格成熟的标志。就学生来讲,要有更高的目标,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要努力。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可以组织去大自然采风,在活动中锻炼观察能力,培养创作灵感[7]。
(四)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自身个性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运用的方法只有得到了学生的共鸣并且學生愿意接受这个方法并积极地配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激发他们的自我判断能力,这是对青少年以后的发展必不可少的。自我了解评价和体验这几个环节,是培养自身判断的主要因素。要求老师在心理学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来引导教育他们,让学生更了解自己[8]。展示部分学生不同阶段的作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美术作品出现的问题,进行属于学生个人的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地进行改正和反思。阶段性的评价需要学生进行很多次,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己,性格也会相对稳定,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生绘画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绘画特点及审美倾向,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在美术课中提高自我的判断能力。在美术实践活动上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自我优势,选择自己的绘画风格,进行自我设计,有力地避免模仿,构建自己的绘画思路。
结束语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灵活的变通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调整自己的状态,融入学生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的盲从,让学生解放天性,让学生展现出各自不一样的想法和态度,完善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为学生之后的路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9月.
[2] 王晓春.发现孩子的潜能:辩才与因材施教[M].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13年1月.
[3]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4] 保罗·朗格朗.教育终身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
[5]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6] 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7] 何为.小学校内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4年.
[8] 彭西春.美术教育心理学中的个性差异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0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