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解读的三维切入点

2021-09-15 21:41刘影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结构内容

刘影

摘要: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则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就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学会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深入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可以从语言、内容、结构三个方面思考。

关键词:文本解读;语言;内容;结构

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消失殆尽。”

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则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就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学会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深入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如何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语言上品味“准”与“活”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且富有个性化的解读。因此,解读文本必须首先从语言文字入手。我们要细细体会文本中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解读教材时要重点品味语言的精准与灵动。

(一)解读生字

汉字作为音形义结合于一体的独特语言符号,独树一帜,独具魅力。它的一笔一画都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传达着精神的力量。它是五千年文化绵延不断的象征,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度解读生字内涵,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中国人,塑造中国魂的重要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苏教版六下《孔子游春》中有生字“逸”,许多学生总会将“兔”写作“免”。经过课前深度解读生字,我们发现“逸”原表示野兔逃跑,强调“逃跑”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最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记忆。所以“逸”本义为野兔逃脱猎捕。如果我们课前能够将生字教学研究透彻,那么错字问题应该可以大大减少。再比如,人教版四上《白鹅》一课中,学生对“嚣”字产生困惑:“嚣”指声音很大、很吵,四个“口”很容易理解,那么中间为什么还有个“页”?原来“页”在古时候不是“书页”的意思,而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人头”的意思。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了:四张嘴对着一个人头说话、喊叫,这能不吵吗?理解了“嚣”字的意思,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大白鹅吵闹的特点了。这样举一反三,带有“页”部的字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顶、额、颅、颌、须、项、颈等。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生字教学之前,不妨深入研究字理,进一步解读生字。

(二)解读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句;对课堂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句。关键句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体現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感情,这类语句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并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以关键词句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文本,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语言美、人文美,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1]同时,关键词句教学,能受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得到片语句要、举一反三的效果,还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提高教学效率。

苏教版五下《水》中有这样一句:“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文中母亲用一勺水给“我”洗澡,作者却用“倾注而下”,这个词语乍一读很不合理:“一勺水”怎么会“倾注而下”?但如果细细品味、深入解读,我们会发现这恰恰说明了“一勺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更衬托出水的珍贵。这样反复咀嚼,方能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灵动。诚然,小学生学习词句,多半是从感性化、形象化入手,逐步走向概念化、理性化,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因此词语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实现理性提升。

二、内容上寻求“深”与“厚”

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有着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母语的特点即汉语文字、语言文学的特点,集中体现为母语的语文课既是一门工具课,又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的人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汉语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我们培养爱国精神、民族情结的一种手段。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我们的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延续着五千年的文化命脉,是中华文化永远不能丢弃的精神家园。所以,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母语之美,感受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入挖掘文本深厚的精神内核。[2]因此,解读文本时,教师要探求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厚度。

苏教版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对于林冲的人物品质刻画得可谓活灵活现,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武艺高强”这一浅层次理解上。其实,文中围绕一个“让”字可以这样解读:面对“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径直便去上首坐”的洪教头,林冲先是“礼让”;面对洪教头的冷嘲热讽和傲慢挑战,林冲则连说:“不敢,不敢”,“忍让”相待;当“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棒先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棒来说“请教了”,这充分显示出林冲的“谦让”;当洪教头跳起来气势汹汹、大呼小叫、凶狠棒劈时,林冲却看出破绽,抡棒一扫,化解了洪教头的招数,把他打翻在地,这近乎“温柔”的教训,更显示出了林冲的“宽让”。由此,我们不仅看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更被这个人身上谦谦君子般的人品折服。

三、结构上审视“清”与“妙”

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指向的是写作能力,学生阅读广泛却谈“写”色变,其根本原因是阅读缺乏专业性指导,阅读与写作相背离。语文课堂应抓住阅读教学的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总体结构、事例安排等,学习谋篇布局的精妙,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时,还应审视结构的清晰与精妙。

人教版六上《少年闰土》中,作者写了“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讲新鲜事”的闰土,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一目了然。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该要关注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是作者在写闰土时为什么没有从初次相识开始写,而是先写了记忆中的闰土?这篇文章构思的妙处就在于此。文章的第一段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作者对闰土的美好回忆,更是作者设计的一个意象,少年闰土代表了“朴实”“热情”“智慧”。记忆里的闰土永远留在作者脑中,也永远留在所有读者的脑中,这就是这篇文章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如果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他的文章有所运用:在写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先写一个画面,那么一定是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深度的文本解读需要教师从文本的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挖掘,从文本的教育价值和教学价值等方面钻研,并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参考文献

[1]朱家珑.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75.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结构内容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