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宁 刘灿灿 古玉
摘要:南京科巷片区曾经是一种合理、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然而随着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尤其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科巷产生许多问题与矛盾,并在特殊时期产生了健康管理风险。选取南京科巷片区6条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从街巷空间体系、文化体系以及使用人群3个角度进行调研分析,梳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从健康生活的视角提出科巷改造的城市微更新设计策略:1)街巷空间的集约化利用;2)街道家具延续街巷文化;3)构建智慧生态化健康生活体系。
关键词:健康生活;街巷空间;智慧景观;微更新;南京科巷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1)04-0012-06
收稿日期:2021-01-24
修回日期:2021-04-18
Abstract: Nanjing Kexiang Area was once a reasonable and livable urban public space form. However, with the changes of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the 2020 Covid-19 epidemic,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were created in alleys, and the risk of health management was generated in special times. This paper selects six streets and alleys in Kexiang District of Nan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ducts research and analysi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street space system, cultural system and users. By comb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urban small-scale regen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lif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street space, the continuation of street furniture to street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intelligent and ecological healthy life system.
Key words: Healthy life; Street space; Smart landscape; Small-scale regeneration; Nanjing Kexiang
庚子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开始不断蔓延并席卷全球。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风景园林人不仅思考风景园林在应对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时作用,也开始考虑疫后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恢复。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离居民家庭最近的街巷空间,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活动的重要载体,在疫情期间成为被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区域。健康生活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街巷空间如何打造应对类似疫情的弹性景观,成为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学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南京科巷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于街巷空间功能性和景观性的调研分析,考虑街巷空间对于南京居民独特的生活意义和积极影响,结合疫情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使用情况,探究符合健康生活理念的街巷空间重塑更新手段。
1街巷空间价值与微更新设计理念
1.1街巷空间的价值与更新机遇
街巷作为一种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能够为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就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服务和承载基础交通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1],是城市形成开放性、可达性、亲民性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满足居民互相交流、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载体[2]。街巷构成了城市的基础与“血脉”,也是打造公园城市的基准。将街巷开放空间作为促进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宣展的生活共同体,更有利于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营建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3]。人们在街巷中可以更好地感受城市文化,获得自我的一份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下我国城市都在尽力打造“步行入园,出门见绿”的城市绿地系统[4],目的是让城市居民走出家门就感受到整座城市如公园一般的良好生态氛围。对于南京人尤其是生活在老城区的人来说,巷子便是他们走出家门后进入的第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美好的街巷景观会给其周边的居民带来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
“健康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导向的风景园林强调的正是以城市绿色空间引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产生[5]。2020年新冠疫情等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城市的日常稳定系统产生了冲击,城市基层组织单元—社区,和基础空间单元—街巷的平疫结合水平,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应急能力与健康发展的情况[6]。“健康城市”背景下能够应对特殊时期的街巷空间,对于城市疫情防控和人民的健康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之对应的街巷更新改造也受到关注与重视。
1.2健康生活视角下的街巷空间微更新设计理念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城市规划中切忌“大拆大建”,要更多采用微更新的形式,突出地域特色,留下城市记忆。以往对于南京城来说合理宜居的街巷空间,在现代城市环境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下,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而通过微更新的手段为街巷空间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成为切实可行的改造手段。健康生活视角下的街巷空间微更新设计理念如下:
1.2.1街巷空间形态开放共享
由于街巷空间较为拥挤,园林绿化率较低,街巷更新需要做到统筹布局绿色空间,将街巷的钢筋水泥格局打破,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街巷道路存在人车分流较模糊的情况,人行道较窄且常有非机动车停放,导致行人使用体验较差。更新设计需明确道路档次,保障出行便捷,做好人车分流规划建设。在街道与建筑的比例方面,根据建筑高度与建筑间距比,有效利用现状空间,营造出亲切安全的空间氛围[7]。构建具有人居环境美的街巷交通网络体系,对空间集约开发,使街巷空间开放通达,彰显地方性风貌特色,不仅能服务于当地居民,也为外来游客观光休憩提供理想场所,体现城市街巷主客共享的发展理念。
1.2.2街巷空间结构多元复合
城市是科技最先进的人居环境,街巷空间体系构建应迎合时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将“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于智慧管理中,彰显智慧化活力。街巷应该具有充足的创新创业空间,构建数字管理与检测平台,提升人们的生活体验。同时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生态材料和新型材料的运用。更新设计应做到街巷设施完善,共享空间完备,城市街道家具丰富,社区服务与配套设施以人为本,还需充分考虑无障碍与适老性设计。
1.2.3街巷文化突出鲜明
街巷空间在城市规划之初,其实是适合城市建设发展环境并且宜居的一种城市公共空间,人们由此产生了美好的街巷记忆,街巷文化内涵也从中孕育。但是现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街巷文化失落,街巷需要新的文化内涵注入,来引领人们重塑街巷记忆,打造当代街巷文化。
2南京科巷片区街巷空间现状分析
2.1片区概况
设计场地区域(图1)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与秦淮区交界处,包含以科巷及科巷菜市场为中心的六条街巷空间,西靠太平南路,北临中山东路,东面长白街,南接文昌巷,面积约为17 hm?。这里是南京城的核心区域,人流量大,街巷生活气息浓厚,在南京街巷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2空间体系分析
场地内有水巷、利济巷、科巷、新巷、东白菜园、西白菜园6条街巷(图2)。首先将6条街巷按照人群使用功能进行分类:水巷、文昌巷为交通型街巷,科巷与东白菜园为功能复合型街巷,利济巷和西白菜园为游览型街巷。同时,对场地内的潜在可改造节点和可利用的建筑退让空间进行分析与收集整理。此外,对每一条街巷进行深入数据收集,包括对其长度、宽度进行测量,对其级别与类型进行观察与界定,进行街巷宽度与两侧建筑高度比值D/H的计算以及基础设施情况和空间界面情况的收集与统计。
调研发现,场地建筑密度和硬质铺装面积过大,绿地破碎化严重,绿视率低,容易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街巷空间局促,人车混行又让其交通变得非常复杂,割裂了街巷原有的生机活力[8],也对人们的安全产生了一定影响。只注重交通功能也使得街巷空间的生活体验性大大减弱,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将街巷空间作为交流场所,街巷活力因此流失(图3),而疫情的发生又让街巷空间的使用频率愈发降低。
2.3文化体系分析
设计场地内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市井文化气氛。调研发现场地的文化价值不仅存在于实体的传统建筑和街巷肌理中,还体现在土生土长的原住居民身上,其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属于南京古都的烟火气息,如清晨老人锻炼之余在路边吃上一碗飘满辣油的馄饨,上午街头卖果蔬的小贩清脆地叫卖吸引客人,下午放学的孩子在街巷里成群结队买小吃零食,傍晚年轻人相伴走街串巷、寻味美食等等。设计时需要将这份南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这里留有一份浓厚的市井文化气息。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下,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街巷里最具有代表性的烟火气息逐渐消失,且街巷由于空间狭窄而封闭性强,与周边的文化延续性不够紧密。街巷空间不仅是城市重要的交通空间,也是文化展示区域,游客最能在城市的小巷子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肌理。但街巷现有的大部分设施仅仅服务于居民日常需求,主要承担交通功能,还未能形成对外来游客展示城市文化的开放性空间。以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为特点的街巷文化失去活力,街巷空间的场所记忆也逐渐淡化。
2.4使用人群分析
调查发现,场地内的主要活动人群为居民和商户,活动需求各不相同,日间以动态活动为高频,夜间以闲谈休憩静态活动为主,可见需要甚多交往空间;游客以动态行动为主,走街串巷、“打卡”美食,却容易与居民的日常生活交叉,从而产生对于场地使用的一些矛盾。分时段的调研观察发现:早上人群主要集中在利济巷后半段,主要是当地居民买菜,还有部分人群(主要是老人)会在大行宫广场晨练、交谈等;中午人群主要集中在新世纪前广场休憩,大部分人包括游客、居民会去科巷进餐;傍晚人群集中在科巷还有大行宫广场活动,以交谈和购物为主(图4~5)。
面对不同类型人群的需求,场地缺乏足够的休憩与服务设施,人们很难在街巷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空间,居民在街巷的生活体验较差。主客共享的美好状态成为街巷需要考虑的发展目标。
3科巷片区街巷空间微更新探索
3.1设计目标
场地区位定位为“最靠近南京历史文化区的生活片区”。更新设计提出“科巷LIVE实验室”的概念,希望人们日常生活的街巷区域应该是有一方记忆的场所,城市空间里冷漠的关系在这里渐渐变得柔软。属于本地居民的街巷文化记忆,正契合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这里衍生、改变。一个更加生态、智慧、健康的街巷空间,会为当下的人们带来全新的街巷记忆,并成为周围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设计策略
3.2.1集约化空间利用
集约化空间利用是一种基于对土地空间优化及经济成本控制的空间处理方法,符合现代密集街巷的发展要求。分析街巷内居民的日常行为,基于其對场地的需求,重组整合空间,通过构建共享街道以及置换停车空间,使城市的历史结构参与到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图6)。
1)构建共享街道
首先基于以人为本原则,将科巷和局部的利济巷、西白菜园路设计为仅供人行的街巷文化门户展示漫步道,并设计街道家具,作为隐形分区界限。其次,除了水巷,其余道路均设置成机动车单行道,利用绿化手段制造障碍和压缩车道宽度,限制车速。另外,道路采用线性设计,利用垂直空间,设置步行廊道,划分车行和人行空间。最终形成由“车主位”到“人车共享”的转变,构建健全的共享街道体系。
2)置换停车空间
在局部街巷区域,将停车空间与人行空间合并,提取停车空间,将停车区域与人行通道分离,采用空间置换的手法,利用组合移动的街旁家具创造弹性的停车空间。
3.2.2街巷文化的延续和衍生
街巷在传承自身的文化脉络时,也要融合现代城市文化。因此针对街巷内的文化景观,在更新改造时应遵循追求复兴而不复古的原则,在街巷中营造“生活盒子”及“墙面舞台”交往空间,并通过基建提取原有的空间形态和尺度,巧妙利用垂直界面空间,让街巷文化在基建中得到复兴,激发街巷的活力。
1)生活盒子
原本的街巷交往空间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因而场地的停留性较差,通行及交往空间混杂,居民的通行安全性较低,进而缺乏社交,导致邻里关系淡化。设计利用“生活盒子”的概念在街巷的安全区域内划分共享空间,人为创造交往空间边界。不同模式下的“盒子”可适应各类活动需求,例如“开敞盒子”中空间视线开敞自由,给予儿童玩耍及家长看护的空间;“交谈盒子”营造向心空间,赋予多功能可移动装置,提供交往空间;“安全盒子”利用空间分隔带来安全的社交距离,同时仍有足够的空间安放其他功能性设施小品。
2)墙面舞台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现代居民的住房结构,高密度的住宅和城市化发展让城市景象千篇一律。针对街巷空间紧俏的现状,改造街巷两侧可以利用的墙面:白天5G电子显示墙面和文化景墙为来往居民和游客提供如天气预报、当日新闻等信息;夜间则依靠投影设备和互动感应装置,为路人提供追踪灯光效果,墙面犹如舞台一般为人们提供多样的灯光夜景展示和互动空间,丰富游人在街巷的夜间活动。通过改造墙体充分利用街巷垂直空间界面,恢复人在街巷文化中的主人身份,重新焕发街巷的活力。
3.2.3智慧化生态健康体系
在风景园林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新阶段必将会围绕智慧景观展开。设计以植物“向上而生”及环境质量信息感知策略构建街巷智慧生态体系,使生态不再是纯粹的“种树植草行为”,而是让街巷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拥有更强的环境感知性,创造弹性空间。植物是场地中的软质景观,通过植物的生态介入,将智慧园林设计纳入到场地景观中,如通过植物空间的下沉收集雨水,缓解平地排水的问题(图7)。
1)植物“向上而生”
植物生长如同城市中逐渐长高的摩天大楼,高大的乔木枝叶交合形成伞状的覆盖面,逐渐夺走居民的阳光,因此在较为狭窄的街巷空间中并不适宜种植高大的常绿乔木。此外,居民对阳光的需求会随着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为使街巷植物配置发挥最大效能,可增加场地中落叶树的比例,从而使人获得夏日遮荫与冬日沐阳的双重效果,也为街巷带来季节更替的色彩变化。
2)环境质量信息感知
通过智慧体系的构建,对街巷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内容包括街巷的道路雨水收集利用情况、空气质量、气温及人流量等等,并通过二维码扫描、AR虚拟展示等形式,使得街巷居民及游客充分感知所处街巷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信息。
3)智慧化健康设施
公交出行仍然是街巷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日常出行优先考虑的交通方式。设计将场地内的公交车站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智慧、生态、健康的避雨连廊公交换乘体系,配备一键报警求助装置,满足街巷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在公交出行时的需求,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此外,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手机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为街巷的摊主和游客构建交流互动信息平台,增强互动性,打造积极健康的主客共享“云街巷”。
3.3主要节点空间设计
根据不同的主体使用人群将场地划分为3块,分别为入口开放区、主客共享区、居民生活区(图8)。
入口开放区设置有避雨连廊公交换乘车站(图9~10)。基于智慧科巷的设计理念,场地内的3个公交车站均使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制作,车站内设有智慧互动式信息屏,展示公交车辆路程信息和当日重要新闻简要等内容,显示屏下座椅旁附带的手机线插座可提供手机充电服务,这些设备让等车不再成为一种煎熬,为使用人群提供更高质量的等候服务。智能化的自行车立体停车空间将现有停车区域变为地上双层空间,分层手段可以将私家车和共享单车分开存放,互不打扰,且按键操作简单,可以简易存取车辆。街巷空间里停车区域扩大,杂乱摆放的共享单车也有了合适的停放场所,同时场地内部可利用的空间增加,为之后的主客共享区和居民生活区设计打下基础。
主客共享区有着众多的门面商铺,人流量大。根据街道触媒理念,将场地的空间进行复合使用,设置休憩设施如座椅和廊架,满足游客和居民的使用需求。同时,运用垂直绿化软化街巷两侧建筑带来的硬质感,让街巷空间充满绿色生机,为居民和游客带来舒适的空间环境感受(图11~12)。
居民生活区的设计运用城市“街道家具”设计理念和智慧化互动性景观设施,打造富有南京街巷记忆特色的“生活盒子”与“墙面舞台”(图13~14),为本地居民创造更加积极健康的交流与活动空间。老一辈重拾旧街巷记忆,也为年轻人打造属于他们的现代街巷记忆,达到“黄发垂髫在街巷内怡然自得”的美好愿景。
4结语
上述的街巷微更新改造实践从健康生活的视角出发,针对现下疫情期间的突出问题,运用现代风景园林技术手段,打造街巷智慧景观体系。设计过程反映出城市公共空间由粗放到精细,由智能向智慧的更新趋势。街巷作为与城市居民最接近的公共空间,其景观改造激活了城市空间景观的环境活力与价值,提高了附近社区人口的生活质量,使街巷真正成为承载居民生活情节,积淀居民生活记忆的场所。在健康生活的理念下,街景的更新与重塑里蕴含了更多的人性化思考与新时代风景园林创新思维,居民与街巷也形成了全新的联系。2020年新冠疫情揭示了目前街巷空间的一些突出矛盾,未来的街巷还将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与之对应的是风景园林学科越来越丰富的理论储备,愈加智慧的创新能力以及更为优化的综合实力。因此有理由相信,结合新时代风景园林学科的街巷更新改造将会开起全新篇章,街巷生活体验将变得更加合理美好。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张琳,刘苏燕,贾虎,等. 基于公共健康需求的城市社区公园景观设计[J]. 中国城市林业,2020,18(6):49-54.
[2]张天尧,谢婷. 公共卫生视角下健康社区治理模式探析:以新冠肺炎社区防疫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20(10):38-45.
[3]徐立超. “公园城市”空间模式与实际探索:以“北新泾”苏河创新公园城为例[J]. 装饰,2020(1):88-91.
[4]吴岩,王忠杰,束晨阳,等. “公园城市”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路径研究[J]. 中国园林,2018,34(10):30-33.
[5]李志刚,肖扬,陈宏胜. 加强兼容极端条件的社区规划实践与理论探索——应对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OL]. 城市规划,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378.TU.20200212.1135.008.html.
[6]侯韫婧,赵晓龙,朱逊. 从健康导向的视角观察西方风景园林的嬗变[J]. 中国园林,2015,31(4):101-105.
[7]刘江德,徐磊青. 基于公众视野的城市街道更新评价研究:以上海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2020(3):101-108.
[8]李麟琳,商初阳. 城市小尺度街区肌理与尺度研究——杭州市民生药业地块城市设计[J]. 规划师,2011(3):55-60.
作者简介:
(通信作者)黄佳宁/1997年生/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2863597773@qq.com
刘灿灿/1997年生/女/安徽阜阳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古玉/1997年生/女/重庆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