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霞飞
【摘 要】道德学习就本质而言不是知识学习,而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了有关健康生活的主题教学,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内涵、课程内容及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心理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的学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自参与中解决问题获得发展,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活实践 健康生活 秋天的保健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主题上设置了有关健康生活的主题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教材内容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学生往往无从着手。二是教学方式易陷入单纯知识介绍与记忆的误区,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三是知行脱节,学生虽了解相关知识,但行动上没有落实,习惯上没有养成。
道德学习就本质而言不是知识学习,而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学习,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交流、开放的对话。那么,究竟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自主实践活动,来提高这类主题教学的效度呢?笔者现以《秋天的保健》为例谈谈相关的策略。
一、实践之因:有的放矢
(一)聚焦生活
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应从本班的实际出发,保持内容的丰富与鲜活。在使用教科书时,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秋天的保健》一课所在的单元“金色的秋天”是继“春天的歌”之后又一反映季节变化的主题单元。在前一课中,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秋天的独特魅力,欣赏秋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之后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教科书以判断做法对错的形式介绍了秋季保健常识,以使学生掌握保健的小知识。在实际教学时,内容上聚焦本班学生的实际生活,所呈现的各种秋天容易得的疾病病例来自于真实存在的本班学生,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
在认识秋天常见病这一环节时,教师出示了一组课前经过选择的本班学生的病例:感冒发烧、口角生疮、流鼻血、肠胃炎、上火等,并询问学生在生病时的难受之处,让学生意识到生病的感觉真糟糕,秋天容易生这些疾病,这可真让人烦恼。通过聚焦生活,引导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二)充实内容
教科书上呈现的是通用性的材料,为实际教学留有空间。如《秋天的保健》一课教科书上是直接进入秋天保健知识的介绍,缺少对秋天各种疾病以及疾病缠身原因的介绍。在实际教学时,笔者经梳理发现前后课之间缺少过渡以及问题的提出,因此增设了本班学生的各种秋季典型疾病,分析秋天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秋季保健的关注。课堂上,学生围绕“认识秋天的常见疾病—分析秋天疾病发生的原因—交流各种保健方法—常见现象判断对错”等几个环节,层层递进,对内容的掌握更加扎实,也更符合生活逻辑。
二、实践之程:有条有理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来获得丰富的知识或体验,获得实践能力的发展,而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一)课前调查
课前调查是品德课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初步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继而在课堂上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巩固认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调查情况的分析,及时调整教学。
《秋天的保健》一课教学前,笔者布置学生做一个课外小调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秋天预防疾病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秋季保健的关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课上的交流,又可以呈现不同学生多元的调查结果,有助于课上的分享。调查表如下所示。
秋天的保健小知识调查单
[秋天时为了预防生病,我们在衣、食、住、行上要注意些什么呢? 衣 食(蔬菜水果及其他) 住(用) 行(锻炼) ]
关于秋季保健的小知识,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驳杂,为方便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衣、食、住、行四大方面着手梳理,清晰明了。
(二)课中交流
美国教育专家兰本达曾说,学习者在学习中卷入得越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与这一过程合作。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相互比较,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思考,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那样才是较为深刻的“卷入”。交流可以让学生表达不同的多样化的思维,并相互启发、相互分享。
在课上交流保健知识的环节,学生分衣、食、住、行四大组分别作介绍。一组介绍时,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可以补充,也可以质疑。例如,食物组有学生介绍说秋天宜多吃梨,台下学生提问其中原因。该学生事前功课做得比较充足,就有板有眼地解释:梨子滋阴润肺,可以有效防止秋天的干燥。在咳嗽时,吃冰糖炖雪梨有疗效。学生经过亲身参与实践调查,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和认识,在交流中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经验。
(三)情境思辨
学生经过调查、分析、讨论、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和视角。通过创设情境,思辨对错,可以促进知识的转化,提升思考问题的深度,引导有类似不良行为的学生自我反思、改正。通过形式多样的情境创设,在碰撞、探究、思辨、践行中帮助儿童获得探求知识的能力,为儿童提供开阔的思维和行动空间。
在“我是小小评判员”环节,教科书上呈现了一些同学平时的做法,如:有同学不吃水果;洗完脸后抹面油;晚上冷了加件衣等。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基本能正确地作出判断,并能说出理由。为加深体验,这个环节结合了涂一涂、演一演、揉一揉等活动,如咳嗽、打喷嚏时不能面向身边的人。那应该怎么做呢?请两位学生上台来合作演一演当时的情景,示范正确的做法。又比如推荐了穴位按摩的保健法,现场学生照着样子做一做,按手上的合谷穴、鼻翼旁的迎香穴,能治常见的咳嗽、鼻炎,简单易行。
三、实践之果:有目共睹
(一)总结方法
达尔文曾说:“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列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以此类推知道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即可以引导学生在总结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秋天的保健》了解保健方法环节,学生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去了解秋天保健小知识的。教师根据事先的探询,拍摄了班上三个学生的调查方法:小施同学在爸爸的指导下上网查资料;小司同学在妈妈的陪同下请教医生;小徐同学向在医院工作的妈妈询问方法。微视频的播放,给学生以直观启发,认识到可以通过上网、看书报,请教医生、长辈等方法查询。
一年中四季轮回,我们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了解冬天、春天、夏天的保健知识,远离疾病,保持健康。这类主题的教学在方法上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强调运用。
(二)践行评价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生活中,“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知识再多也无用。健康生活的意识,良好的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仅靠一两节课的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要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还需后续的实践跟进来确保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与内心的认同。
结合《秋天的保健》一课的学习和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我的保健好习惯”评价单(如右表),请家长参与制订细则,并予以及时性评价,引导孩子将认知转化为行动。月末,班上举行晒晒“我的保健好习惯”评价单活动,比一比谁的好习惯指数高。學生积极行动,用照片、图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行动。教师可对认真执行、习惯良好的学生多加鼓励。
[我的保健好习惯 项目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自评 家长评 自评 家长评 自评 家长评 自评 家长评 自评 家长评 自评 家长评 自评 家长评 多喝水 多吃蔬果 勤洗手 运动1小时 及时增减衣 …… 注:完全做到☆☆☆ 基本做到☆☆ 加油☆ ]
参考文献:
[1] 鲁洁.回望八十年——鲁洁教育口述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 朱小蔓.品德教学参考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 31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