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莹
【摘 要】在小学品德教材中存在着许多“负面”的教学素材,其目的是说明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这些“负能量”的素材往往会回避,或有意放大,因此,找准办法,恰当拿捏那个度就成为驾驭此类教学素材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解读,杜绝“负面素材”产生“负能量”;需要我们弱化“负面素材”的“负能量”,减轻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强化正能量的价值;还需要我們运用“负面素材”的反衬力量,通过正反的强烈对比来弘扬正能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有效地让“负面素材”发挥“正能量”的作用。
【关键词】负能量 解负 减负 消负
“负能量”是源于物理学的一个名词。“负能量”在心理学上的解释为“能迅速把人的心情拉低,让人消沉的东西”。而在品德教科书中存在着许多反面的例子,如《竞争与合作》的插图中出现孩子生活中不正当竞争的例子;《寸金难买寸光阴》中出示了孩子不珍惜时间赖床、做作业拖拉的例子。再如《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中出示了一些青少年违法的案例……这些原本用于辩证的“负面素材”,如果采用的方式不当,则会使品德教育偏离其育人的价值本位,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对“负面”素材的得当处理技巧往往对品德课正能量的宣扬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实际,依据学科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负面”素材及时“转正”,回归其应然的价值本位,积聚教学正能量。
一、解“负”,树“正”想法
面对教材中的“负面”素材,不能不分缘由一顿批判,而应该先冷静地解读它产生的原因,每一样事物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原因,我们切不可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判,再用“该做”或者“不该做”去对学生进行导行,因为这种未从根源上去找原因的教学方法,只会产生教条化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接受的同时,并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因此并不能成为导行的内在驱动力。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红绿灯》一课,教师经常采取播放大量“负面”的交通事故视频,然后配上一组血淋淋的数据,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安全的意识。虽然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在用事实告诉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后果,以此警示学生,但其教学效果并不佳。要达到这种道德认知的真正内化,发挥好这些素材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对这类“负面”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帮助学生揭开为什么大家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内心真实想法。
在完成看视频、读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将视频定格在一个画面上。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明知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常规,他为什么还会走过去?
生:他以为当时路上没有车子。
生:因为他认为车子是会让行人的。
生:他觉得这样一点距离,小跑两步就可以过去,车速也许不会那么快,根本撞不上……
师(小结):同学们,这种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侥幸心理,而这种侥幸心理往往就是发生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带着这种侥幸心理,去违反交通规则呢?
学生诚实回答,生活中的确有很多抱着侥幸心理而去违反交通规则的事。
此时,教师出示一句话,请学生辨别对错——“看来有这样的侥幸心理,也不一定会出交通事故!”
师:你们怎么看这句话?
生:交通安全不能有侥幸心理,一旦发生危险追悔不及。
生:的确,有时存在侥幸心理,并不一定会产生交通事故,但是经常带着侥幸心理去过马路,出事故的风险就会高出好几倍。
师(小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如果经常带着侥幸心理,发生事故也许就是早晚的事。
生:有时这种侥幸心理虽然帮助我们走了近路,赶了时间,但是与生命比起来,这些做法很不值得。
师:是的,只有杜绝这种侥幸心理,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完全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人明知交通规则却不遵守,为什么每年的交通事故数据高居不下?归根结底就是大家耍了小聪明,贪了小方便,带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当教师把这种“负能量”从源头进行解读,讲明原因与道理,而不是单纯让学生去认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生才真真切切地明白在遵守交通规则面前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这样才能保证孩子们在任何状况下都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对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负能量”,教师不能用粗暴的打压形式去对待或者简单地告知学生不该如何做,而应该去解读“负能量”产生的缘由,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我们所讲的道理、所指导的方法,进而变成一种内心的想法,付诸实际。
二、减“负”,认“正”方向
其实,在品德课中,对于有些“负面”素材的“负能量”的影响,我们应该加以弱化,从而突出“正能量”的价值导向,如果过度强调或刻意去寻找“负能量”,则会影响正能量的教育力度,本末倒置,偏离教学目标,偏移道德的价值取向。
二年级上册《美好的家园》一课,如果过度展示教师和孩子们收集到的家园遭受破坏的现实画面,只会招致我们对生活家园的担忧和厌恶之情,有悖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巧妙地利用了《小雁的故事》引出家园遭破坏的现状。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行动来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生:我们不能破坏花草,不摘花,不踩草。
生:我要节约用水,不开大龙头,淘米水可以浇花,洗衣水可以冲马桶。
生:我可以在复印纸的背面继续打草稿。
生:多使用交通工具,少让爸爸开车送我上学。
生:我要少用餐巾纸,因为它们都是小树做成的。
……
师(小结):保护美好的家园并不只是大人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我们小朋友也能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小朋友们说得多好呀,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做的,老师把它们总结为两件事:一件事就是珍惜。珍惜美好家园的资源,比如水资源、树木资源、土地资源等。第二件事就是不破坏。不损坏美好家园的花草树木,不伤害动物,不随地扔垃圾等。只要我们真正做好了这两件事,我们的家园就会越来越美好!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负面”素材,我们就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做合理处理,本堂课中“美好”是关键词,赞美欣赏我们家园的美好,进而保护家园美好是这堂课的价值导向,为此,对于家园环境遭到破坏的“负能量”主题就应该适当弱化,目的就是为了让正能量占据课堂的全部。
又如《诚信真可贵》一课中,种種不诚信的社会现状会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如果过度宣扬,虽能激起孩子们对人们缺失诚信的强烈声讨,但也徒增孩子们对社会正气的挫败感。所以对于这样容易引起“负能量”的“负面”素材,我们应该巧妙回避,弱化它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将落脚点放到教学生如何诚信上,并设计了三封孩子的来信,通过解决信中困惑,来实现正确导行。
第一封信:诚信的烦恼。我的好朋友把英语单词抄在手上,准备下节课听写时用,被我发现了。我不知道要不要说?
第二封信:守信的困惑。有一次,我已经跟好友约好星期六去游泳馆游泳。可是一到家,妈妈就说:“周六我们去外婆家哦!”我只好轻轻地说:“嗯。”一想到在外婆家和妹妹玩,心里还真有点痒痒的,我该怎么办?
第三封信:失信的补救。有一次,我向同学借了一本书,结果被妈妈给扔了。后来,同学问我要,我就没能还上。
通过这三件典型事例的分析,层层推进,让学生对于诚信、守信、失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总结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在不诚信的“负能量”上打转转,弱化了此类“负面”素材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从而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到“告诉学生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的道德底线,也是交友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到诚信”的话题上。从一堂批判课变成一堂导行课,引领了学生“心灵的方向”,其实际的意义和影响显而易见。
三、消“负”,扬“正”风气
美在丑的衬托下会显得更美,同样的道理,当教学中的“正能量”在“负能量”的衬托下,就会显得更有力量。
比如六年级下册《发展中的城市》一课,城市在发展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各类化工企业的大量排污问题,河道污染;城市拥堵问题,人口出生率降低,城市老龄化 ……这些都是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成为发展中的“负能量”。
师:同学们,城市的发展必将带来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那么对于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政府是否在积极筹划对策呢?
学生小组合作将课前收集到的各类城市发展中的政策规划给予展示,如智慧城市打造,五水共治举措,国家新近颁布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在学生的交流中,师生总结出“发展规划不仅能设计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更能对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为城市的发展更好地保驾护航”的结论。这种用“负能量”来衬托,再一次显示出“发展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对于城市发展规划有了一种敬畏感和认同感。
再如《劳动需要知识》一课,教师引入“劳动不一定需要知识”这一“负面”素材话题,在正反对比中,体会任何一种劳动均需要知识。
师:很多家长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不好好读书,长大后就只能扫大街”,大家听过这样的话吗?
(学生举手一片)
师:这句话说得对吗?
生:这句话一定是不对的,也许将来扫大街将使用机器控制,说不定还要用上智能机器人,这样的话没有知识根本就不会扫大街。
生:我觉得不一定会那么先进,肯定还有一些需要用人工扫大街的。
师:人工扫大街需要知识吗?
生:我想这太简单了,应该不需要太多知识。
生:我想应该需要知道植物落叶规律的知识,这样在适当的时候扫,一次性能多扫一点落叶。
生:还要有气象知识吧,什么季节吹什么风,就往哪边扫最轻松。
师:大家讲得很好,让我们一起听听扫地的清洁员的说法。
播放录像,学生在视频中知道了,扫地需要一定的杠杆原理、力学原理,怎样扫才不费力;同时还要有一定植物的知识,知道各种植物的落叶特点……
整堂课将学生置身于一场对生活中大家默认的“负能量”言论的攻破中,让学生通过举例与反思,渐渐驳斥了“负能量”言论,“正能量”的价值观逐渐显现出来,最终达成共识:任何一项劳动离不开知识,知识反过来又能改变劳动。
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会面对教材中的“负面”素材,面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负能量”的话题,认真地分析、解读,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处理,那么这些“负面”素材才可能发挥出提升“正能量”的作用,进而深入人心,直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杜雅军.小学品德教育重在对学生“正能量”的激发[J] .吉林教育,2014(11).
[2] 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3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