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兰
摘 要 介绍了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活用动植物的一些本能行为现象,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启迪和感悟,懂得健康生活,形成健全人格,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物现象 核心素养 健康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会学生健康生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教育部新時期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生物学科教学的宗旨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须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因而,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现象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生存下去的本能行为,这些行为富含哲理性教育意义,教师可巧妙将其转化为教育案例,内化为具有德育教育的渗透点,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1 不忘初心,怀本感恩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孟子·梁惠王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生物自然现象背后的鲜活素材,渗透感恩教育。
《人民日报》2015年5月曾报道一则新闻“儿女双双患尿毒症,父母分别为儿女捐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么伟大啊!然而生活中也听到或看到一些反例:子女为争夺财产,置父母不顾,将父母赶也家门;子女不顾父母艰辛挣钱,却拿父母的钱去追求享乐。常有中学生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因而,加强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是每个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教师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现象来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感恩。
案例1:乌鸦在幼鸟的时候,都是由它妈妈辛辛苦苦地飞出去找食物,然后回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它吃。渐渐地,小乌鸦长大了,而乌鸦妈妈也年老体衰,不能觅食甚至双目失明而飞不动,不能再出去找食物。长大的小乌鸦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每天飞出去四处寻找食物,再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妈妈的口中,照顾老乌鸦,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
案例2:大麻哈鱼具有洄游的先天性行为,虽幼体孵化于乌苏里江等江河,但长至50 mm后便开始降河下海,在海洋里生长4年左右。当达到性成熟时,它们并没有在大海里产卵,而是游回故乡产卵并孵化后代。为了尽快游回家乡,大麻哈鱼成群结队,互相帮助;日夜兼程,每昼夜可前进30~35 km;一路上与激流和大鱼搏斗,历尽艰险;且在洄游时不摄食,依靠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因为长途旅行,忍饥挨饿和生殖期间体力的消耗,大多数亲鱼瘦弱而多伤病,尤其是雄鱼,更是体力消耗殆尽。因此生殖后不久,精疲力尽的亲鱼用尽最后的力气用砾石将卵掩蔽好,守护在产卵床边直到死亡。这就是大麻哈鱼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养育之恩,拼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落叶归根的精神。
从这两个生命现象中得到的感悟: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教师教育学生要胸怀感恩祖国和家乡的爱国情怀,常怀感恩之心对待父母、教师和同学,生命必然处处充满阳光。
2 适应环境,坚强生活
古往今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世间万物只有与它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才能立足于世。在现实的教学中,经常会听到事例,如某学生因成绩下滑跳楼自杀,某学生因父母离异而由优秀变成待进生,某学生因被老师批评而自杀等。现代的中学生成长过程是“泡在蜜糖中长大”,缺少了生活的艰苦磨炼,有些一碰到挫折就适应不了而走向生命的边缘。教师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现象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适应环境,坚强生活。
案例3: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为了能从沙漠和戈壁深处吸取地下水份和营养,根系一般长达20 m;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减少水分的蒸发,地上部分长得矮小,高度不足1 m。
案例4:大西洋马德拉岛上的昆虫,它们中间多数翅膀退化,失去飞的能力;而少数昆虫的翅膀又特别发达。为什么同一个岛上的昆虫差异这么大呢?原来,海岛上风大浪高,会飞的昆虫大部分被风刮到海里淹死了。仅有少数翅膀特别发达和爬在地上不善飞行的昆虫能侥幸地存活下来。这样,自然环境渐渐地使一般会飞的昆虫灭种,只剩下翅膀发达特别能飞的和干脆不能飞的昆虫。
从这两个生命现象中得到的感悟:人的成长过程中或许会一帆风顺,或许会经历困难,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像沙漠中的骆驼刺和海岛中的昆虫那样去适应环境生活,拥有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今后的人生将会活得更精彩。
3 相诚互信,合作共赢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中独生子女占6成以上。由于他们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大部分学生的性格是“唯我独专”,未懂得与同伴合作互助,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少了同伴的指引,多走了许多弯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就是同伴当中如果能够合作学习,必然有一个能作为你的导师,给予你明灯的指引。教师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现象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合作,共进共赢。
案例5:白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在白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觅食、筑巢和饲喂其他白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案例6: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从这两个生命现象中得到的感悟:合作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做到互相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从而取得合作共赢。
4 优胜劣汰,良性竞争
梁启超说“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今天的社会是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竞争也就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竞争和有竞争力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教师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现象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竞争,在竞争中前进。
案例7:稀疏生长或独自生长的树木,树身都不会太高,而且它们的枝干也弯曲不直。但成片的树木则每一棵都高大挺拔,从不旁逸斜出。这是因为稀疏的树木没有存在竞争,就懒散着随意生长,这往往使它们长得奇形怪状,最终不会成材;而长在一起的树木,每个个体要想生存,就必须让自己长得高大强壮,这样才能争得有限的阳光、水分等生存资源,从而存活下来。
案例8:豹子只有在狂奔中速度超越其他动物,才有机会捉到对方,获得食物,否则,豹子只能饿死。豹子的猎捕对象在生存竞争中不断提高奔跑速度,用来摆脱豹子的追杀。
从这两个生命现象中得到的感悟:竞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竞争是学生学习不断向上的不竭动力。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习大树竞争生长和猎豹捕食竞争的精神,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上处于不败之地。
5 艰苦历练,磨砺意志
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不少父母无意识地放松了对孩子坚强意志品质的磨砺,致使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生活。到了学校后,不少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怕艰苦,意志力薄弱,常常不能抵抗各种诱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磨砺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师可以用下面的生物现象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在学习中艰苦历练,磨砺意志。
案例9:家蚕吐丝完毕后,化成蛹,蛹的外表是一层厚厚的坚韧外殼,成虫要羽化成蚕蛾需要付出艰辛的磨炼,才能冲茧而出。
从这个生命现象中得到的感悟: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教师要告诫学生:学习的道路是艰苦的,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要想取得成绩,必须要有付出,要经历磨砺,在磨砺中培养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才能取得学习的最后胜利。
教育者能充分利用生物现象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终生发展受益。
参考文献:
张玉明.生物教学中生命感悟教育的渗透[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