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期末复习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1-09-15 03:22蒋瑾鑫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数学

蒋瑾鑫

[摘  要] 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建立知识架构,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挖掘数学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迁移,实现深度学习结合理论研究和复习教学实践. 文章以七年级上册复习教学为例,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期末复习策略,即追根求源,明晰概念;深度思考,掌握方法;知识整合,前后贯通.

[关键词] 深度学习;期末复习;初中数学

在传统的期末复习课中,部分教师罗列知识点,然后做习题;部分教师只做题,然后根据学生错误讲解错题,走的是整章复习、期中复习的老路. 由于教师对复习的原因、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方法缺乏深入的思考,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从掌握知识的整个过程来看,新授课是积累零散的知识,所学知识由薄变厚;复习课是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比较,让所学知识由厚变薄. 但期末复习与平时复习有所不同,期末复习时间较长,内容多跨度大,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建立知识架构,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挖掘数学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迁移,实现深度学习[1]. 基于此,笔者结合理论研究和复习教学实践,以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学为例,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期末复习策略,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追根求源,明晰概念

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衔接了小学与初中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小学数学里学习的数学知识是非负数的运算,各种计量单位及相互关系,认识基本图形及它们的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等.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由直观学习过渡到抽象学习,学生要建立数感与符号观念,发展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 虽然经过了半年的数学学习,但是学生的记忆仍然比较简单,推理不够严密,思考比较直接,知识不够系统,为此,对知识的回顾是必要的. 但只回顾知识点,学生的回忆过于简单,如果通过做题激活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地回忆知识,复习效果会更好.

案例1  教材第5章第2节“垂线”.

在体育课上,某一同学立定跳远的情况如图1所示,l表示起跳线,在测量该同学的实际立定跳远成绩时,应测量图中线段PC的长,理由是__________.

对于此题,有部分学生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其理由是:该学生的起跳处是一个点,落脚处也是一个点. 这反映了学生知识点记忆很好,但却不能把知识点与应用场景相对应,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点混淆了. 此时,需要追本求源,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 基于此,笔者做出如下引导——

教师:题中PC的长就是一个距离,我们已经学过的距离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我们学过的距离有两种,一是两点之间的距离;二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是用它们之间线段的长进行定义的,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用它们之间垂线段的长进行定义的.

教师:为什么这样定义呢?

学生: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与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教师:要求两处之间的距离,通常把这两处抽象为两个点,也就是求两点之间的距离,而此题是求谁与谁之间的距离,如何抽象?

学生:脚的位置就是一个点,起跳线就是一条直线,所以PC的长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教师:既然PC的长是点到直线的距离,而定义点到直线距离的原因是垂线段最短,所以本题的理由就是垂线段最短.

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深刻理解概念,才能把实际问题正确抽象出来.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回归本源,寻找知识的本源,把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图形,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度思考,掌握方法

知识点的回忆是复习不可忽视的环节. 对于较难的数学问题,重要的不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如何得到问题的答案,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如何切入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什么?这些才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知识点是显而易见的,但知识背后的生成过程却是宝贵的,教师要回归课本,找到知识发源地,重温知识与方法的生成过程[2].

案例2  教材第四章第6节“角”.

图2是一副特制的三角板,用它们可以画出一些特殊角.在下列选项中,不能画出的角度是(    )

A. 18°?摇?摇 B. 44°?摇?摇C. 96°?摇?摇?摇D. 114°

学生对于此题毫无头绪,此时,笔者要求学生重温课本,一起回顾:如何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一些角度?

学生:需要分类去寻找,用一个角,两个角相加或相减,三个角相加或相减,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用一副三角板的一个角画角可以画出30度、45度、60度、90度;用两个角的和或差画角可以画出15度、75度、105度、150度;用三个角的和或差画角可以画出135度、165度.

教师:同学们,一共能画出多少个角呢?这些角中最小角度與最大角度分别是多少?你发现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学生:一共可以画出11个角,最小角度是15度,最大角度是165度,这些角都是15的倍数.

教师:那么用这副特制的三角板画角,可以画出哪些角度?这些角度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用这副特制的三角板画角,可以画出30度、60度、36度、72度、66度、6度、144度、108度等,这些角度都是6的倍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行解决这道题.

深度思考的特征就是运用联想寻找数学活动经验,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方法迁移,让欲求问题与已有经验相联系,与课本知识相联系,这样会使学生的想法合理,解法自然,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将课本的方法进行本质概括和合理迁移,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知识整合,前后贯通

在期末复习中,要把散乱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整合,按知识的相同或相似点进行整合,也可以将不同模块的数学对象根据其发展脉络串联,让分析与比较、综合与评价这些高阶思维参与到深度学习中来[3].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分工不同,一边负责形象思维,另一边负责抽象思维,它恰好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数与形,而数学中的代数主要用来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几何主要用来训练人的形象思维,这两种科学的思维工具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数轴将数与形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此,笔者设计了直线上的动点问题,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案例3  如图3,已知数轴上点A,O,B对应的数分别为-2,0,6,点P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

(1)设点P对应的数为x. ①若点P到点A和点B的距离相等,则x的值是_______;②若点P在点A的左侧,则PA=_______,PB=_________(用含x的式子表示);

(2)若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O向右运动,同时点A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1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M和点N分别是AP和OB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①求MN的长(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当t=5时,请直接写出的值.

教师:点P到点A,B的距离相等,表明点P是什么?

学生:点P是线段AB的中点.

学生: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可得x=(-2+6)÷2=2.

教师:当点P在点A左侧时,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x<-2,x<6.

学生:根据两点距离公式,得PA= -2-x,PB=6-x.

教师:移动后,点A、点B、点P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是什么?

学生:点A表示的为-2-3t,点B表示的数为6+12t,点P表示的数为t.

教师:根据点M是AP的中点,点N是OB的中点,点M、点N表示的数分别是什么?

学生:点M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2-3t+t)÷2=-1-t;点N在数轴上所表示的数为(6+12t+0)÷2=3+6t.

学生:MN=3+6t-(-1-t)=4+7t.

学生:当t=5时,

数轴与坐标系实现了代数与几何的有机结合,通过分析,学生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验,经过综合题的训练,学生开阔了视野,发展了高阶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零散杂乱的,教师设计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活动经验,促使学生进行整合、联想,实现了前后知识的整合与贯通,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总之,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素材,在期末复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引领学生反复品读课本,在追根求源中明晰概念,在深度思考中掌握方法,在知识整合中实现前后贯通,进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磊. 搭建框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27).

[2]吕亚军. 深度学习视阈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析——一节省级重点课题研讨课引发的思考[J]. 中学数学月刊,2020(03).

[3]张永才. 以“有理数的减法”为例谈如何进行深度学习[J]. 中学数学月刊,2019(02).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初中数学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