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茸
童谣篇幅短小、童趣盎然,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学习童谣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素养。针对传统童谣教学重记忆、朗读,轻审美感受的现象,笔者将童谣教学与幼儿主题活动整合,充分挖掘童谣的教育价值。
在不同活动环节运用童谣激发学习兴趣。在活动导入环节运用童谣,能够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例如,在美术活动“月亮像什么”中,笔者运用谜语类童谣引出活动内容:“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蛾眉,十五十六圆又圆。”幼儿猜测谜底,笔者与幼儿一起分析、判断,得出答案是“月亮”。
在活动主要环节运用游戏性童谣,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更持久,起到保持幼儿活动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数学活动“按数取物”中,笔者将《五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去又数来,一二三四五”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幼儿一边念一边按笔者出示的数字卡片或口令取相应数量的“小松鼠”。伴随着欢快的童谣,幼儿兴致盎然地操作,使活动有序进行。
交流分享环节一般安排在活动的尾声,此时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引导幼儿用仿编童谣的方式交流和分享,能让幼儿开动脑筋,获得运用语言的趣味体验。例如,在交流“排列规律”时,幼儿A说:“我摆了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笔者用童谣的节奏回应他:“一朵红,一朵黄,排着队儿来种花,我们的花园真美丽。”幼儿B说:“我摆了一盆蝴蝶花,两盆金盏花,一盆盆的很美丽。”笔者请幼儿仿照前面的语言表述B的规律。幼儿C说:“蝴蝶花、金盏花、金盏花,排着队儿来种花,我们的花园真美丽。”笔者要求幼儿用更简洁押韵的语言表述规律,幼儿D说:“一盆蝴蝶花,两盆金盏花,种成一排排,花园真美丽。”运用童谣语言辅助表达,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排列规律。
在认知过程中运用童谣促进知识习得。在认知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童谣提炼幼儿的发现和认知,加深幼儿对事物主要特征的认识。例如,在科学活动“家乡的螃蟹”中,笔者首先引导幼儿观察螃蟹,然后请幼儿说一说螃蟹的特征。幼儿A说:“螃蟹的身体大大的、圆圆的”,笔者归纳:“大螃蟹,圆身体”。幼儿B说:“大螃蟹的眼睛很小而且会转”,笔者归纳:“小小眼睛溜溜转”。幼儿C说:“大螃蟹有两个像剪刀一样厉害的大钳子,有八条细细的腿,横着走路”,笔者随即归纳:“两把钳子手中拿,八条腿,横着爬”。笔者用精简的童谣语言将幼儿对螃蟹的直观认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加深了他们对螃蟹形象特征的记忆。
在示范與操作中运用童谣促进表达能力。在教师做示范动作时,童谣的形象性可以让幼儿迅速学会动作要领。具体来说,当幼儿学习某项操作时,教师可以用程序性的童谣帮助幼儿掌握操作程序。例如,泥塑活动“搓麻花”,由于麻花的制作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较多,如果用平常的语言讲解不仅听起来烦琐,而且不容易凸显麻花的制作重点。因此,笔者创编了童谣《搓麻花》:“橡皮泥儿拉拉长,放在板上搓搓长。搓成亮亮细圆棒,捏起两端轻轻拧。小小棒儿变了样,变成麻花喷喷香。”童谣内容不仅非常生活化,而且将整个泥工过程一一分解,一句一个动作,有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完成关键步骤的操作。
(作者单位:襄阳市艺术幼儿园)
责任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