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翠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教师应注重开发与运用部编教材蕴藏的丰富写作资源,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
一、提供写作素材
教材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其中的诗词典故、经典名著、古今名人等是写作的优质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资源活学活用到作文中,能提升学生选择、运用素材的能力。
在写作《品味 》时,有的学生写“品味爱国情”,列举了屈原、陆游和鲁迅三位伟大的爱国人物,形成三个排比段:“品味屈原就是品味忠贞不屈魂;品味陆游就是品味赤诚爱国情;品味鲁迅就是品味拯救愚昧国民的斗争史。”这些事例和诗词都来源于教材,小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可见一斑。再如,写作《向我走来》时,有的学生选择李太白,有的学生叙写司马迁,还有的学生根据《岳阳楼记》一文,想象自己与范仲淹并肩畅谈的情景……这些古代名人或飘逸潇洒,或忍辱负重,或胸怀天下,他们的形象在学生笔端逐渐清晰,学生的素养也在娓娓叙述中得以展现。
教材资源的运用方式包括直接引用、灵活化用、嫁接组合、对比运用4种方式。
直接引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学生的作文中随处可见诗词名句的直接引用。如,“飞扬的青春容不得退缩,也容不得懈怠,唯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橙绿时,秋天是一幅明丽的油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天是一支激昂的歌谣;‘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天是一首朦胧的诗歌”。直接而恰当的引用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灵活化用是指将他人作品中的句子或段落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重新取舍、组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既是对素材的浓缩,也是升华;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灵活化用有一定的难度,也最显语言功底。如,歌曲《涛声依旧》中的歌词“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留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就是化用了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题目及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名学生在写作《如故》时,这样写道:“你如那枝梅,在寂寞的小路边、黄昏的风雨里,站成了一尊雕像,任雨丝滑落,荡起尘泥,你目光如故,爱亦如故。”虽写的是“母爱”这一常见的主题,但巧妙化用了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和意境,让人耳目一新。
“嫁接”本是生物学术语,指将不同品种的植物相接而产生一种新的优良品种的技术。嫁接组合则是借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文章构思,即将生活中的不同事件、人物、材料、画面等与教材中的某些资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篇形式新颖、表达生动、中心深刻的文章。如,一名学生写母亲一路陪伴自己成长,用“童年·保姆”“在人间·朋友”“我的大学·老师”作为小标题,将母亲的身份与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题目进行嫁接组合,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对比运用就是将写作素材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以突出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写“勤奋学习”,可将方仲永与宋濂对比;写“变化”,可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一名学生在写以“真诚”为话题的作文时,直言“真诚不是满朝上下言不由衷的虚伪自私,不是菲利普夫妇梦想破灭的丑恶嘴脸,也不是胡屠户对待女婿的前倨后恭,更不是奥楚蔑洛夫三番五次的自欺欺人……真诚是少年童言无忌的纯真,是老王抱病送油的善良,是藤野先生热心纠错的认真。真诚如一阵清风,吹开混沌;似一缕阳光,送来温暖。”这段话利用课本素材正反对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借鉴语言表达
教材不仅是写作素材的重要宝藏,也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优良范本。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流畅、生动地表达出来?借鉴教材中的文本语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语言学习首先是模仿。模仿是一种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培养语感,更好地遣词造句。如,一名学生初次描写小伙伴们钓鱼的经历:“我们弄好鱼饵,把渔线往河里使劲一扔,然后在岸边等着鱼虾上钩。很快,鱼漂动了,我赶紧一拉,果然钓上来一条小鱼。”这样的描写显然不够细致,没有准确、形象地写出钓鱼的过程。笔者出示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笔者提示他模仿鲁迅的语言,将每一个分解动作都写具体。该学生认真思考后,精心修改:“我们找到一块水草丰美的水域,在岸边支好小凳,用两根手指捏住一条蚯蚓当作鱼饵,小心地穿在鱼钩上,然后站起身,用手拉住渔线的尾端,远远地甩进河里。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河面。很快,浮漂就在一浮一沉。我赶紧双手握竿,使劲往上一提,成功钓上来一条小鱼。”有了这样的模仿训练,再进行此类动作描写时,就会得心应手。
模仿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模仿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己,丰富自己,最终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学生在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后,多次进行模仿训练,终于熟能生巧,写出“黄昏一点点地爬上了矮墙,夜像黑色的天鹅绒一样慢慢铺展开来”“昨夜的风雨丝毫没有摧残这些弱小的生命,反而让它们更加精神抖擞,明艳动人。这些紫色的小花啊,像一个个顽皮的紫衣仙子,高昂着头,朝着天空,兴奋地吹起小喇叭,奏出一首欢快的乐曲,仿佛在庆祝雨后重生”等精妙的语言。
三、指导写作技法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思想立意、结构、写法等各有特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学习写作技法。
在作文结构方面,《春》和《雨的四季》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而主体部分又运用并列结构来谋篇布局,显得井然有序。一名学生在写作《鞭策·成长》时,先回忆入题,“细碎的阳光照进房间,落在墙上那一柄鸡毛掸子上,也落在心灵深处……”;接着以时间为序,叙写了自己“八岁时,父亲第一次用鸡毛掸子打我,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努力;十岁时,父亲用鸡毛掸子教会了我什么叫诚实;十二岁时,父亲用鸡毛掸子重重地敲打我的手心,也敲打着我的肆无忌惮,从此我明白了在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最后总结“我把它挂在我的房间,让它时刻鞭策我前进,指引我成长”。
在开头技巧方面,《春》《雨的四季》《散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济南的冬天》采用对比手法,突出特点;《秋天的怀念》《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直陈其事。笔者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写作《家乡的秋天》,一名学生的文章开头如下:“北国的秋天短暂而迅疾,骤然消逝,有时竟让人忘了秋天的存在;襄阳的秋天是长短适宜,格外分明的。南方的秋天潮湿而阴冷,淅淅沥沥,让夏天走得拖泥带水;襄阳的秋天是金风玉露,天高云淡的。”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一名学生写自己参观展览馆的经历时,学以致用:“周末,我和爸爸一起来到展览馆。不必说酷炫的外观,精致的浮雕,逼真的塑像,也不必说绚丽的城市全景,历朝的古朴街道,动感的科技单车,单是神奇的宇宙飞船就让我兴奋不已。”
在写作手法方面,《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花喻人,清新雅致;《阿长与〈山海经〉》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波澜起伏,情感真挚;《故乡》中的插叙,点面结合,情节丰富。学生在写作考场作文《从 到 》时,补题为《从“光头”到偶像》。先写乡村导游的“光头”形象让小作者非常反感,继而对他真真假假的玩笑也厌恶至极。旅行途中,突遇一个小女孩横穿马路,眼见就要被疾驰而来的大卡车撞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光头”导游像火箭一般冲过去,一把拉回了小女孩。惊魂未定的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赞叹,“光头”导游不好意思地摸着他的光头。他的光头似乎散发着耀眼的偶像之光,照彻“我”的肤浅,“我”终于明白心中有光的人外表不一定和蔼,但举止却令人温暖。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值得学习的技法,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教材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沃土”,立足教材,挖掘资源,让写作有本可依、有例可循,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四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