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爱”德育实施方式及阶段目标

2021-09-15 22:23李俊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校园

李俊

“以和立德、以爱致善”是高乐山镇民族中学在办学实践中提炼的学校德育精髓,其中,“和·爱”核心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沁润师生心灵的价值标准。“和”为和谐,即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关爱,以和为贵;“爱”为博爱,即怀抱一颗感恩之心爱国、爱家、爱校,做一个有情怀的当代少年。

学校德育中心围绕“和·爱”主题,构建起富有特色的德育体系,系统规划出初中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手段。

为了让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学校将德育工作细化为如下目标:有家国情怀的大格局(家庭责任、爱国情怀、社会担当);有独立人格的大气质(阳光自信、文化积淀、健康生活);有身心健康的大体魄(热爱运动、心理健康、善于沟通);有善于学习的大品德(热爱学习、学会思维、善于创新);有美好情趣的大胸怀(三观正大、善于审美、热爱劳动)。为落实以上目标,学校采取了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等方式。

一、文化育人,用校园文化沁润学生

学校以“和”为主题,构建了校园主题文化。一入校园,学生就能感受到学校浓浓的文化氛围,校园的道路、广场,均以“和”字命名:和爱广场、和畅大道、和谐路,使学校充满“和”的氛围,学生入校就能受到身边“和”文化的熏陶。

校园的文化墙是学校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学校独特的精神载体。校园的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墙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文化浸润目的,学校四周围墙也被设计成校园故事、文化长廊和少数民族文化宣传长廊。

学校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农村学校,不同民族的学生齐聚校园。为了引导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学校打造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长廊:土家族、苗族、朝鲜族、布依族、傣族和侗族等民族文化展示橱窗。一幅幅生动的少数民族文化图画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为了让教师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学校还设计了一条“教师风采路”:将每名教师的照片、简历、荣誉和格言等悬挂在校园路灯的灯柱上,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了解自己的老师。两栋教学楼的每一层楼道上都张贴有“学生风采”照片,如“美德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学习之星”等,每一名学生都能时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二、课程育人,让德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学校的育人职能很难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实现。为了落实课程育人的目标,学校打造了包括国家课程、德育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地方课程等在内的课程体系,并探索出“六环三问”课堂教学模式,让德育工作在课堂上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学校还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思考者、推动者,将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梳理教与学、智与德的关系,优化教学流程,加强德育渗透,将德育融入课堂,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细节决定成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任何工作上的细节都可能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把小事情做好做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细心、耐心地发现教育的细节,让教育细节孕育出丰硕的成果。为了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从2020年实施错峰就餐制,并制定相应考核标准。比如,每个班配发一个潲水桶,根据每班人数确定最高潲水量,如果某一餐有班级超量,学校根据相应考核标准考核班级工作,班级再追责到具体学生,并以此考量学生的每日自评。这样的细节让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活动育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语言表达、团结协作、个人涵养、文化素養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个月,每一个周,学校德育中心都积极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身处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道德认同,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塑造。

学校规定,每个年级在每个学期都必须确定一次大型活动,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以2020年秋为例,七年级举办了苗族民间歌谣比赛活动;八年级举办了苗族摆手舞擂台赛;九年级举办了韵律操会演活动。对于农村中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能够在舞台上展示才华,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快乐,还有幸福、自豪。

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大型团体活动,还是班级举办的小型竞赛活动,学生只要参与,就必定有所收获和感悟,这些收获或感悟不是教师的说教所能获得的。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们还能在活动中收获友谊,学会合作,懂得感恩,更能排遣、释放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中。

四、达成德育目标的三个阶段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七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初中,还没有摆脱小学时期的稚嫩,是可塑性最强的培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校着重引导学生了解规范要求,明确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外力影响让学生逐步养成遵守学校纪律的习惯。为强化守纪意识,学校对学生实施小组管理模式,发动学生自我监督,抓好管理中的细节,用外在的监督力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产生对自己、同学、班级、学校的认同感,增强维护个人和学校形象的自觉性。

通过七年级的积淀,八年级的学生已基本规范了行为习惯,基本能自觉遵守班纪校规,只要坚持小组管理和纪律养成教育,就可以逐步实现由他律管理向自律管理的迁移。但八年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容易产生叛逆情绪,自我控制能力有所下降。在这一阶段,学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制定学习目标,将精力转移到文化学习上。当学生精神上有了寄托,就能有效缓解焦虑感,减轻逆反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还通过团队建设、文化活动、学生会管理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给学生下任务、压担子,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并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反思,促进心智的成熟。

九年级学生已经趋于成熟,基本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一阶段,学校重点引导学生踏实走好每一步,避免其误入歧途:学校通过学先进、学典型活动,对学生实施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树立正确的“三观”。

(作者单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