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理论的分层走班实施策略

2021-09-15 22:22朱凤敏黄瑞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效能分层

朱凤敏 黄瑞芳

分层走班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为因材施教搭建了实践平台。运用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研究班级分层及流动调层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有助于分层走班教学的顺利实施。

一、基于学习动机理论划分学习层次

学习动机调节理论与自我效能感为分层走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布鲁姆提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换个角度理解,如果学生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条件,包含掌握知识所付出的时间、接受点对点的指导、获得全新的学习机会等,那么学生之间的差别将会趋向缩小。

分层走班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按照学生特点“导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营造“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更好的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动机。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层次对顺利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十分重要。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学校将七年级数学、英语成绩作为原始成绩,按照“总分=阶段综合诊断×30%+期中综合诊断×30%+期末综合诊断×40%”的计算标准,每两个自然班级的学生为一组设置A、B层次的人数,并调整A、B层次的人员。A、B两班人数不宜相差过大,调整后的名单要经过公示,接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同时,学校针对每名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其自身意愿,实行分层走班动态调整机制。在分层走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确定层次鲜明的教学计划与目标,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能降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满足另一部分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二、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确立评价方式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启动某种行为以及该行为的持久度,主要取决于个体对该行为的预期和信念,而这种信念就是自我效能感。同时,学生的成败经验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分层”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级,只是在学习文化课时,学生按各自的学习程度到不同的分层班级上课。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为了反映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学校采取了发展性增量评价,即“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评价。其中,对A层学生侧重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和技能,看学习的成果,对B层学生侧重考查思维和能力的发展,看学习的变量,力争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分层课堂中都能体现自我、体验成功。同时,为了呈现学生成绩动态发展的情况,学校针对分层教学的特点,在每周一次的基础性考评中,针对同一内容设计两套不同难度的试卷,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试卷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就,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标。

三、分层走班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1.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习动机调节理论表明,学生可以不断地调节当前的学习动机,避免因动机减弱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为了稳定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及课堂表现的综合评判,我们发现:A层班级学生基础一般,接受能力较弱,往往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自我要求较低,对自己在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感到苦恼,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适当提供难点少的思考题和拓展题,以此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相比之下,B层班级学生普遍基础较好,自觉性强,学习习惯良好,他们自我要求较高,家长的期望也较高;他们倾向于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标。因此,教师授课节奏要略快,并拓展更多核心知识,避免出现学生“吃不饱”的情况,还可以适当增加思考类、实践类的综合题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适当增加学生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施教过程、作业辅导等方面实施分层,灵活地处理教学重难点,整合资源,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A层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B层的学生,要启发他们思考探索,使他们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引导他们自主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进一步探求变式问题。在分层作业方面,A层学生的作业重在基础,B层学生的作业重在提升。具体来说,A层学生的作业由80%基础题+20%补缺补差题构成,B层学生的作业由80%基础题+20%提高题构成。

3.关注调层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波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价值感知越高,就越有可能对学习活动表现出高度的热情,而积极的情绪也会让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坚持学习,大量精力的投入便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专心,从而产生好的学习成效,实现良性循环。

每个学期,学校会进行班级分层的调整。从A层调动到B层的学生,学习自信心得到强化;从B层调动到A层的学生,內心会有失落感。对于这两种情况,无论是行政班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从分层的科学依据和积极角度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和学习指导。与班级模式相适应,学校提出了学生管理的“双轨制”:一是让行政班班主任的管理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主动与教学班教师、学生代表沟通;二是加强分层教学班的学生管理与班级建设,对因为层级调动而产生心理情绪变化的学生实行导师制,让导师在引领学生融入班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觉的学习品质。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心育专家”保障团队,及时跟进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鼓励调到A层的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调整学习状态,再接再厉、迎头赶上;引导调到B层的学生做好积极的学习准备,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官士墩校区)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效能分层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