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丽虹
卡尔·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不仅阐明了人的意识与情感的重要性,还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他所做的每一项工作的进展都让我们感觉到真实。无论是尼采说的“成为你自己”,还是卡伦·霍妮说的“就像橡树果实长大了会变成橡树一样,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成人”,都向我们表示,孩子的成长不需要成人煞费苦心地操作或重塑,而应该是一种促进。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释放本身就存在的东西,让他们自己移除成长中的障碍。简言之,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和情感体验的完整的人。
一、沟通入心,始于倾听
说起沟通,毫无疑问,我们都认为它是一种双向交流。一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要有所回应,赞同或是给出建议,总之会给予反馈。建议往往带有自己的主观性,暗含纠正、改变别人想法的意味。但偏偏有时候倾诉或许只是一种宣泄的需求,并不需要对方给出评价或建议,仅仅是倾听就够了,就像是为自己的情绪找到一个可以安放的树洞。罗杰斯也告诉我们,当你处于心理压力状态时,有人真正倾听了你,并没有附带任何评价,没有尝试分散你的责任,也没有想改造你,这种感觉最好不过。
我非常幸运有一位耐心且认真的倾听者,那便是我的哥哥。即便有着十一岁的年龄差也丝毫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学校里的新鲜事、我遇到的麻烦,甚至是我的某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是我和哥哥之间交流的话题。我们之间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天南海北的知识都如潮水般涌来,一浪接一浪地冲击着我们的心田,总是让我们感觉酣畅淋漓。而我的烦恼也常常在对哥哥的倾诉中烟消云散。就像罗杰斯倾听一位聪慧的母亲,自然而然地帮助她改善了夫妻关系,使她变得自由和真诚,进而使她儿子的问题也消失了。这一次罗杰斯不是站在治疗师的角度上分析评判、提供建议,而是作为一个朋友去倾听、化解她的困境。在我分享时,哥哥也正是那样一位有心的朋友,不做任何是非曲直的评判,就轻松拂去了我一身的疲惫。
对于现在的学生,我很少听到他们内心真实的分享,尤其是作为一名非班主任老师。可我还是看到有学生喜欢在班主任面前打小报告,但常常并未等来老师的解答就走开了。或许很多时候,孩子的这种小报告就如同一种无心的倾诉,他们需要把自己知道的这个消息传达给老师,却不需要老师的回复。允许他们的一些“无疾而终”的分享,未尝不是让他们自由发表个人感受和意识的一种方式。人很容易产生孤独的感觉,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却像牢笼一样把人困住,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够真正地倾听,那么牢笼中的阴霾也将消散。
二、育人之道,融于共情
在本书中,罗杰斯同样提到了共情,他说,最佳的共情表达方式是接纳与客观的同情。因为在得到理解的气氛下,人们会更容易承认新要素,并把它同化到发生变化的自我概念中,一旦自我概念发生改变,行为也会发生改变,与这一感知的全新自我相匹配。
某一日课堂上,我发现琪竟然被调到了毅的后面。我本就知道琪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女孩,与同班的孩子相比脾气更刚烈。显然,若是日后毅打扰到琪,她必定不能忍受,一定会“爆发”。果然,没过几天,琪就一次一次地与毅发生矛盾,每一次毅的挑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哪怕仅仅是碰了一下桌子,都能让琪如同火山喷发似的暴躁起来。每当我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试图阻止并压制琪的暴躁情绪,告诫她不要理会毅,否则二人又要恶语相向。就在一次模拟测试中,我发现琪的作文只写了一半,顿时觉得有必要找琪谈一谈。要知道,她其实很优秀,曾被评选参加作文比赛。
当她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我看出她有些紧张,也许是怕我会责怪她没有写完作文。我想到了书中艾伦·万斯特的孤独,她总是以父亲的体验作为自身的体验,并以此确定行为准则,也一步一步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体验。我不该剥夺琪的体验或者强制琪转变,毕竟那才是真实又完整的她。我站在琪的角度说出了她或许有的感受,再告诉她这会对她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一次的开导没有强硬的说教,而是怀着尊重和理解的共情之心。那日课堂之上,神奇的事情也发生了,对于毅不恰当的行为,琪不再那般暴跳如雷,竟然安稳地坐在座位上,毅与她便也闹不起来了。
其实,运用共情的方式做到尊重与理解并不难,我们往往容易被现场的气氛牵着鼻子走,试图强迫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而忘记了敏锐地捕捉学生内心的气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概念的更新,来指导自我的行为。
三、形成倾向,成于无为
罗杰斯告诉我们,无论何种水平的生物,都会有积极实现自己固有潜力的大量内部运动。人类也具有向更复杂、更完善方向发展的天然趋势。如此而言,我们不需要每天对着学生耳提面命,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正如老子的“无为而治”,放在教育中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去年期末考试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比较着两个平行班的异同,我深有感触。考试中的一篇阅读理解是其中一個班的学生曾经做过的原题,本以为那个班级会遥遥领先。然而,并没有因为自己做过、老师讲过,这个班的学生就做得更好。可见学生需要的并不是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方法,是能力,是思考,是一种持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既然人有朝向复杂生长的倾向,那么教师何不做那个促进者,不再做妈妈式的知识传授者和监管者,早日抛弃“圈养式”的思维模式。学生本身具有的这种向复杂性发展、向灵魂深处延伸的意识理应被唤醒,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研究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求知欲的引燃点,让思想真正发生。这需要我们教师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深处研究教学,而不做别人思想的传声筒,减少那些硬搬和照抄,帮助学生唤醒为自己发声的意识,实现自我的完整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青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