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让数学学习走向本质理解

2021-09-15 01:29李毓梅
江西教育B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明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李毓梅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开展问题导学,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分析、练习应用与自我反思四个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后解决问题,最后拓展、总结问题,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探究是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已有经验,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设计,不断完善探究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探究中,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见解,通过提出问题有效链接新旧知识。例如,在“方程的意义”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方程,难以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教师首先为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物体,如天平。教师展示天平,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天平有什么了解吗?”让学生根据问题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天平有两个托盘”“天平中间有指针”等,此时教师适当补充:“天平不仅可以称物体质量,而且能够判断两者质量是否相等。”当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方程是什么?等式是什么?”“方程与等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方程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最终解决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意义。同时,学生解决问题时必须经历讨论分析的环节,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见解与经验,获得新知,通过集体的力量成功地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与教材内容具有密切相关性。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消化与吸收所学知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搭配中的规律”时,本課的教学目标为探索数量关系,发展思维能力。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展示出搭配中的规律,在例题教学结束后,教师通过变式练习的方式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现在有两件上衣,如果增加一条裤子,上衣数量不变,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如果上衣、裤子同时增加,又会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呢?”教师组织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同时经过整理,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待各小组学生充分讨论后,再与教师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认为:“上衣件数乘以裤子条数就能够得到搭配方法的种数。”教师问:“能不能总结得再简单一点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搭配问题中的规律其实可以用□×□表示。”

三、练习应用,拓展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练习应用,可以获得思考与分析等一系列学习体验,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学生解决问题后,引导其进行练习,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在练习应用环节中,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情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拓宽知识面,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教师首先在白板上出示练习题:“一张靶纸共有3圈,投中内圈、中圈、外圈分别得10环、8环、6环,小明投中2次,他可能得到多少环?”问题提出后,教师说出思路:“同学们,这个练习题可以列表整理数据,分析小明得到的环数。”之后,学生自主练习,有的学生主动发言:“列表整理数据后计算可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也有的学生认为:“如果只是通过字母表示投中环数,或是只在草稿纸上写出2次可能投中的环数,可能与实际投中的环数有出入。”同时,教师将计算题中“小明投中2次”改为“小明投了2次”,要求学生再次思考与计算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认为,小明投了2次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可能2次都没有投中,可能2次都投中,可能1次投中、1次未投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即一字不同,答案完全不同。

四、自我反思,总结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还开展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误区,及时提供指导;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反思,最终总结问题,再发现新问题,不断巩固与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搭配中的规律”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量关系,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讨论分析环节中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提出一些与搭配方法有关的问题,也知道了计算搭配方法规律的算式,那么有6件上衣,为什么可以得出12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学生回答:“通过‘12÷6=2这个公式进行计算,有6件上衣,最终得出12种搭配,那应该是有2条裤子或是裙子。”同时,教师进一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尝试解决以上问题。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自我反思、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盱江小学)

猜你喜欢
小明解决问题数学知识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小明照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