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图书馆 郭亮亮
近年来,环境/生态学已由关注核心原则演变为对多学科的特定研究,表现为环境/生态学文献的繁荣发展[1]。
对学科的全面评估可以构建该领域知识结构,提出教学发展和课程设计的框架,指导开辟新研究方向,有助于确定科学范式的转变[2]。文献计量学作为一种常见的分析出版物质量和数量的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衡量学科表现[3]、期刊主题分布[4]、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5]等方面。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工具以及SCI数据库,分析河南省环境/生态学领域近11年间的学科布局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优化学科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学科等提供数据支撑。
在InCites数据库中,时间范围选取2010-2020年,在ESI学科分类中选择环境/生态学,文献类型为论文和综述,地区为河南省,得到数据集A。利用数据集A中得到的入藏号,在SCI数据库检索,并下载检出文献的详细信息。
数据的基本分析指标有发文量、发文机构、学科分类、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NCI)。当CNCI值大于1时,表明该指标的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当CNCI值小于1时,表明该指标的表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0-2020年间,河南省环境/生态学领域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其中,2020年的论文数量是2010年的17.9倍。同时,2015以后,河南省环境/生态学论文的CNCI值基本呈上升趋势,2020年的CNCI值为1.05,表明此时论文质量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图1)。
图1 2010-2020年河南省环境/生态学领域发文量及CNCI
2010-2020年河南省环境/生态学领域论文对应30个一级学科。发文量较多的学科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态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球物理学等学科(表1)。
表1 2010-2020年河南省环境/生态学论文对应一级学科
利用VOSviewer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整个数据共聚为6大类。聚类一的高频关键词有气候变化、模型、生物多样性等;聚类二的高频关键词有水和废水、去除降解、吸附等;聚类三的高频关键词有空气污染、PM2.5、颗粒物、城市等;聚类四的高频关键词有土壤、重金属、富集等;聚类五的高频关键词有毒性、氧化胁迫、生长等;聚类六的高频关键词有湖泊、底泥、富营养化等。气候变化聚类中关键词数量最多,土壤及重金属、水和废水处理聚类中关键词词频较高(图2)。
图2 2010-2020年河南省环境/生态学论文关键词聚类网络视图
2010-2020年间,河南省高校环境/生态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不断变化。土壤方面,关键词出现的顺序为:硝化反硝化、多环芳烃→吸附降解、氮循环、毒理→碳循环、微生物群落等;水体方面,关键词出现的顺序为:有机物、生物降解→无机物(氮和磷)→微生物群落、动力学等;气候变化方面,关键词出现的顺序为:温度→氮循环、多样性→碳循环、群落结构等;大气污染方面,关键词出现的顺序为:化学组成、颗粒大小→空间分布、源解析→PM2.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同时,从环境要素来看,有关空气污染治理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图3)。
图3 2010-2020年河南省环境/生态学论文关键词聚类标签视图
环境/生态学是典型的学科交叉领域,它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导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6]。河南省该领域论文主要涉及理工科,医学和农学次之。化学物质的合成、新型材料的发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促进了环境/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因此,环境/生态学学科发展与化学、地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科学研究的主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演进和扩展[7]。河南省主要研究主题演进路线为:土壤环境-土壤污染物去除→土壤与物质循环及土壤功能;水资源-水体污染物移除→水生态修复及保护;气候变化-温度与气候变化→物质循环与群落结构。同时,科技进步、政策导向也会促使研究主题发生变化。比如,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基因层面的研究费用大幅度降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信息生物学方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促进了对PM2.5的研究。
(1)环境/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主题复杂多样,主要涉及化学、生物、农学等学科知识,各机构应根据本机构的专业特长,布局发展环境/生态学。
(2)环境/生态学整体的研究趋势为研究对象越来越小(物质层面→分子层面),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表面现象→具体机理),研究尺度越来越大(生物→单一系统→多系统)。此外,环境生态学的发展方向受技术、工具以及政策引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