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增举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本质的特色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符合中国时代特征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全面领导。就党所依靠的群众基础和所代表的利益而言,从革命、建国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以工农、知识分子和革命分子为依靠,再到改革开放后,逐步扩大到其他社会各阶层为基础;从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党的领导布局来看,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扩展至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从而形成了完备系统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尤其是党走过了从党和国家管理社会,再到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发展过程,最后形成了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在国家治理格局下的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格局。社会工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性的基础治理。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青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如何?在脱贫攻坚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专业优势怎样?目前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期,又将如何发挥其专业优势,有力促进青海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本文就此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社会工作是舶来品,它是伴随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追溯20世纪20—30年代,在西方学界和宗教团体的影响,以及曾经留学欧美的中国学者的倡导下,燕京大学于1922年成立社会学系,着重培训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1925年,该系改为“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出于对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错误理解,1952年全国高等教育实行院系调整,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等专业被取消,社会工作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长达30余年的中断期。1986年国家教委同意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增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教育首先得以恢复,相继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也得到确认。[1]目前,开办本科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院校共有356家;开办MSW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156家,有10多家开办社会工作博士学位教育,[2]还有专科层次和成人教育的近100家,每年高等院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在2万名以上。在党的领导下,这短短的30年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此发展速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2004年社会工作首次被我国人事部确认为一种社会职业。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次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认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并就如何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强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三是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3]由执政党用政治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促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理性选择。[4]2010年4月中央两办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列出6类重点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是其中的一类。随后,2011年、2012年由中组部牵头的18部委、19部委联合出台的两个重要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式下发执行。社会工作人才首次被我们党纳入序列之一,加以重点培养和大力发展。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意见》明确在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方面,要求“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党在进入新时代后,又一次把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党管人才的序列之中。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社会工作成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后发展是高速的。根据民政部的数据,截至2017年,全国开发了312089个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了36485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成立了7511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各地成立了750家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全国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人员共326574人,2017年各地社会工作投入资金达51.1亿元。[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只有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数以亿计的优秀中华儿女,汇聚在党的旗帜之下,才能排除一个又一个万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使我们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只有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备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有效。
在党的领导下,青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1年,全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6.5万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3000多人,持证社工933人,其中高级社会工作师1人,社会工作师189人,助理社会工作师743人。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机构150家。全省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2800多个。有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有中国最美社工人物3人。在“十三五”期间,我省面向贫困地区,实施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类项目51个,投入资金685万元,涉及农村牧区“三留守人员”、农牧区贫困群体帮扶、城镇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和社区服务等领域。青海社会工作面向贫弱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社区和谐和民族团结效能的优势不断彰显。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社会建设管理体制,2011年10月,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联合印发了《青海省中长期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发展规划》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体制机制与重大政策、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具体部署,比如,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要求,“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和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规划实施体制”。我省及时组建了由省人才办领导、民政厅主办和其他相关部门协同的领导小组。2011年12月20日,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下发了《青海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尤其突出了党委组织部门领导,着重强调了发挥民政部门和发展改革、教育、公检司法、教育、人口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信访和扶贫以及工青妇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的组织体制建设。相继出台了《2017年度青海省民政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试点实施方案》《青海省民政厅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项目实施方案》《2019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青海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民政厅第二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实施方案》等社会福利制度。同时,团省委和司法等部门,也制定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青组发[2011]32号文件、青办发[2011]69号文件精神,从宏观层面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尤其从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合法化的制度保障。而省民政厅、以及共青团省委和司法厅等部门从中观层面对具体落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了服务平台,划分了服务领域、界定了服务对象,尤其是为社会工作机构介入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制度的保障。在微观层面,西宁市城北区、大通县等民政局筹办了社会组织孵化园,大力推展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三社联动”机制。比如,城北区于2018年度民政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和社区便民服务项目,共计15家社会组织承接覆盖21个村(居)社区的服务项目,其中,社会工作机构占81%,民政筹资资金投入265万元。2019—2020年推动“三社联动·为社区减负”项目,有42家社会组织承接覆盖21个村(居)社区的服务项目42个,其中由社会工作机构承接项目的比例占76.2%,民政筹资资金129.85万元。从而使扶老助老、扶残助残、关爱特殊儿童,以及社区志愿、社区参与和民族团结进步服务项目,吸引社会工作机构和社区类社会组织在村(居)社区落地生根,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而有利地保障了青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
2019年青海民族大学成为国家级一流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2014年获批“青海省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培训基地”。2017年入选“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百校对口扶贫计划”院校之一。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也是“教育部首批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高校,2013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2014年获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青海民族大学自2004年开始招收社工本科生,2011年开始招收民族班,2012年招收藏族民考民学生。现有学生94名,其中藏族班2个,普通班1个,毕业学生393名,其中考研率占11%,从事专业社工占9.8%,其中,担任社工机构理事长或中心主任占3.1%。青海师范大学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在校生112人,毕业学生571人,就业率为97%。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已毕业两届,毕业学生为77名,其中全日制为36,非全日制41人。在校硕士专业生有65名,硕士专业就业率为100%。
2019年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学本科生开始招生,现有学生36人。从2006年开始招收人类学研究生,2011年至今共招生23人,毕业20人。2017年获社会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三个硕士点有在校生17人。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学本科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生,有在校生160名,毕业生81人,就业率89%。青海师范大学于2018年获准社会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从201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在校硕士生16人。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于2013年增设社会工作专科继续教育,每年招生人数为40人左右,成人教育毕业生为300人。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服务系开设社区管理(社会工作)专科教育,现已有两届学生255人毕业,在校生144人。值得称道的是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逢迎时代的发展要求,于2009年、2015年分别创办了青海省泽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和青海天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助推我省社会工作学科向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发展。
两所高校创办的社工机构,为社会工作师生坚持研究、教学、服务、训练当地民众四位一体为原则,既探索了青海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本土模式,又为社会工作师生提供了实务操作的平台,更为当地培育骨干人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成为青海农牧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在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属于一种源头治理,社会工作通过实施城乡公共服务或社会服务,对利益受损者和困境人群实施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了社会问题。青海社会工作介入农牧区“三留守”人员、残障人士、农民工子女等领域,干预贫困家庭生计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区团结等问题,初步彰显出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优势。下面,我们主要以社会工作机构承接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项目为例,予以表证。
表1青海天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项目情况
表2青海省泽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承接项目情况
续表:
表3社工机构承担中央财政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情况①
续表:
表3显示,社会工作服务地域从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逐步转向农牧区社区,最后到深度贫困的农牧区社区;服务对象从城乡社区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老年人,重点转向农牧区的贫困家庭和“三留守人员”的服务。社会工作这一新职业从不知晓、不太认同,经过服务后得到乡镇领导、社区和服务对象的认可和称赞。比如,2016年的天泽社工中心承接的中央财政购买社会工作关爱留守儿童服务项目,在项目总结大会上,服务对象的监护人,在分享孩子成长时,热泪盈眶地感谢社工和志愿者的陪伴,呼吁其项目能够延续。当时参会的省民政厅的领导认为,社工关爱儿童成长项目,及时回应了居民的迫切需求,预防和缓解了儿童健康成长的现实问题,为此,当场表态一定给予大力支持。次年,在各级民政领导的支持下,青海天泽社工中心连续三年在大堡子镇开展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见表1)。与此同时,城北区民政局推动了社会组织孵化园基地建设,使社会工作服务扎根于各村(居)社区之中,从而使服务对象获得了幸福感和安全感。
自2017年以来,我省民政厅专门设立社会工作与志愿类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农牧区脱贫攻坚战(见表4)。
表4社工机构承担省财政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情况
续表:
2019年和2020年,省民政厅仍然以农村“三留守人员”为重点设立项目,其中留守儿童占60%,留守老人(1项异地搬迁贫困老人)占25%,低收入家庭、留守妇女和志愿者项目占15%。两年共筹资256万元资金,每个社会工作机构在10万元左右。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省儿童协会、青海天泽社工中心立足贫困地区,以贫困家庭留守困境儿童为重点,利用假期进行一对一作业辅导、焦点学习小组等方法,协助儿童增强自信。同时开展家庭亲子关系,贫困扶持等专业化服务,总结出了符合青海实际的儿童陪伴成长的酉辅学堂模式和帐房学堂模式,[6]得到服务对象和监护人的普遍好评。青海壹次心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低保困难家庭服务中,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培育刺绣小组传承手工刺绣技能,以及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了专业的优势作用。天泽社工中心在低收入家庭服务中,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邀请省农科院马铃薯种植专家,开展马铃薯种植流程,以及预防病虫害有关知识的专题讲座。还深入低收入农户,观察马铃薯储存状况,现场解答了马铃薯种植基地减产的原因,以及科学种植的方法和储存注意的环节,使低收入家庭增强了科学种植马铃薯的意识,产量逐年增加,收入也有所提高。同时,社工扶贫服务与当地洋芋花海节紧密结合,培育妇女才艺小组,在社工的带领下,留守妇女在洋芋花海节上,表演了传统节目,销售了手工艺品,社会工作扶贫项目发挥了一定的专业优势。
我省社会工作协会注册于2004年,旨在以人为本、服务青海、平等团结、发展社工为目的,在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以及乡村产业扶植、教育扶贫、健康帮扶、生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见表5至表8)。
表5 社工人才建设情况
续表:
表6乡村教育扶贫的项目情况
表7健康帮扶的项目情况
表8生计和产业扶持项目情况
在人才培训中,注重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既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又邀请本地教授和一线实务社工传授经验;既带领优秀社区社工走出去,多次到香港澳门地区和发达省份参访学习,又组织学员观摩本省先进社区的做法,得到参训学员的好评。在生计发展和产业扶持、乡村教育扶贫、健康帮扶上,充分调动民众参与讨论、决策、实施项目的同时,特别注重联动县、乡镇和社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开展“治疝”项目中,采取医保报销、民政补助、医院减免、家庭各承担一部分的做法。在生计和产业扶持中,由承包企业负责项目的设计、实施工程,村(居)组织村民帮工、监督,由县、乡镇配套一些,居民自筹一些,再由省社工协会负责链接外部资源,保证项目资金的到位。以上项目的运行,真正实现了“三社联动”的目标,达到了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佳成效的目的。
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间接的方法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优势所在。青海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政策在青海社会工作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虽然青组发[2011]32号、青办发[2011]69号文件,针对我省的实际,科学而系统地策划了青海社会工作的发展原则、方法和路径。但是不论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协同厅局级层面,还是在市州县—级的层面,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政策的实施体系、机制运行上还存在很多缺陷,社会福利政策执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出台社会工作的社会福利政策固然很重要,这是前提的步骤,但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能否产生社会效能,能否解决基层困难、困境群体的问题,能否发挥维护社会团结和谐的秩序,增强基层民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福利政策的执行或者说政策的具体实施,则显得非常重要了。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学科恢复重建不足40年,在我省的发展也只有20年的时间,由于宣传教育、服务和专业培训的不足,对社会工作在青海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优势的认识,不论在政府层面、企事业单层面位,还是在基层民众的层面中认可度不高,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助力青海社会治理,促进社区发展,政策执行能力、专业能力欠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我省两所高校设置的社工本科专业发展已有20年余,也已成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高校之一,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社工专业教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在社会工作学科柔性人才、领军人才引进中,从来没有考虑过顶尖社工人才的引进。在两校领导对接内地一流学科高校帮扶我省专业学科发展中,也从来没有对接过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问题。同时,在两所高校社工专业招生中,均有隔年招生的经历。这与我国“十三五”时期,将社会工作人才列入六大人才建设的发展规划要求,与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发展要求而言,我省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是不到位的,高度重视更是远远不够的。
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职业发展只有短短的20年发展历程,从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而言,一是学生不了解其专业,优秀学生不愿意报此专业。二是学生家长排斥服务弱势、困境人士的这一服务职业。三是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实力的弱势地位,专业调剂生较普遍,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度较低,学生学习专业的内动力不足。从我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而言,一是社工专业人才缺乏,部分机构虽然名为社工机构,实际上连一名社工人才都没有,调查数据显示,在服务中不注重应用专业技巧的机构占30%(见表9)。②二是我省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福利政策不给力,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少、资金投入更少(见表4)。同时,“2017年度青海省民政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便民服务试点实施方案”是一个蹩脚的方案,没有把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人才来认识,更谈不上将社会工作按照一种职业来对待。在项目委托审核中,不懂社会工作的专家来审核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大多数社会工作项目承接机构没有社工人才而从事社会工作项目的服务,更谈不上项目中有专业社工的督导。三是社工人才的待遇差[7](见表10、11)。
表9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社工专业方法情况
表10社会工作者月收入情况
表11社会工作机构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
我省社会工作协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也曾获得了多项集体和个人的荣誉。但是在青海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行机制的研究、行业服务指南的规范性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积极而主动地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的意识较弱。
社会工作机构是社区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青海是一个具有多民族杂居共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涉藏省份。新时代推动青海社会工作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社会工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自愿而主动地在社会工作机构建立基层党的组织。只要有了党的支部,社会工作机构才会有先进的组织,有了先进的党组织,我们社会工作机构就有了前进的旗帜和服务的方向。其次,在社会工作机构有了党的支部,我们的党组织就可以教育培养、发展吸收社会工作人才成为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只有使我们的社工成为党的细胞,成为党组织的成员,才会使我们的社工党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他们才会带领全体社会工作和无数志愿者,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之中。最后,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机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社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在青海才能发挥其专业优势,积极担当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输送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组织员,以及策划农村牧区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方案的策划员、扎根农牧区服务人民群众发展生计的服务员,成为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倡导者和兜底者。[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48条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明确指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9]青海如何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发展?如何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呢?
第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本文第二部分可以看出,青海社会工作发展的顶层政策设计是完善的,但在厅局级的中观层面政策是零星而不完备的,在基层微观方面政策更是缺失的,所以发展肯定是不畅通的。在运行机制上,政府主管部门省民政厅设有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具体负责社工的发展,而在市州县一级的民政部门没有对应的社会工作处室,社工发展被忽略。今年民政部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乡镇(街道)都有社会工作服务站,村(居)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实现服务“最后一米”,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青海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上,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且要环环相扣,形成闭环发展的新格局。在运行机制方面,民政系统从省民政厅到区县民政局都要设立相应的处室,或者明确负责社会工作发展的处室和人员。在推动乡镇社会工作站点建设中,城市、农村、牧区社区应该采取因地分类建设,避免违背“最后一米”的服务原则。避免社会工作服务行政化,要为专业社会工作留有服务和创新空间;避免将社工当志愿者,使用廉价社工;避免用群众工作覆盖社会工作,用政绩活动排斥专业活动;避免用僵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主义排挤本土经验,社会工作不能自谓清高,要接地气,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在服务中发挥专业优势。
第二,培养一批扎根农牧区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我省要依托省内现有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两所高校,以及省委党校、青海开放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优势,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服务专业人才、督导人才,尤其培养造就一批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治理人才、民族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人才。要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挖掘内部师资队伍的潜力,通过政策的倾斜使现有社会工作教师团队尽快成长起来,比如送出去提高学历层面,派下去历练实务技能,以及专门设立相关课题培育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国内知名高校,帮助支持社会工作学科发展,比如,青海民族大学已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建立帮扶协议,而这三所高校的社会工作学科是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的,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其资源,推动国家级一流社会工作本科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在农牧区,鼓励村“两委”成员、年轻党员等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各类教育培训,使他们逐步成为农村社会工作者。与此同时,一要加强社工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青海民族大学要整合优势资源,增设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大力培养民族社会工作高层次人才。三是主动与民政和司法部门沟通合作,结合法律专业硕士建设,增设社区矫正特色方向高层次专门人才,服务于地方社会治理工作。
第三,发挥行业协会的应有作用。紧紧围绕和依靠民政厅的主导工作优势、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协会的助手作用,立足民政服务对象的服务和发展,立足本省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和特点,积极推动符合本省实际的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尤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项目的服务标准、文本规范,以及社会工作评估、考核和奖惩的实施细则。紧紧抓住两所高校建设一流社会工作专业的机会,充分发挥协会的参谋作用。助力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与两所高校合作,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服务模式。紧紧依托各级各类社会工作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公益类机构,积极发展社会工作助力基层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工作,壮大机构,培育专业人才,发挥协会的引领作用,努力使省社会工作协会成为社会工作机构之家。
青海之所以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青海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与中央和发达地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十四五”期间,中央及发达地区应该继续探索建立对青海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福利政策的长效机制。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继续贯彻落实民政部实施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并将“社会工作三区计划”纳入全国“三支一扶”人才计划之列,社会工作人才通过两至三年的基层服务,可以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中享受应有的优惠政策。二是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将巩固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发性扶贫与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融合到乡村治理人才战略中,甚至可以出台更加优惠的针对性举措,将相对落后的农村牧区发展项目作为社会工作机构重点扶持项目,促进我省农牧区社区治理发展和农牧区居民收入的整体提升。三是重视培育农村社会工作机构,发挥农村社会工作治理人才的作用。中央从2019年开始,重点资助全国性社会组织和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性社会组织在部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新发展阶段,民政部应该进一步加强其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在项目数量上、项目资金上继续加大支持力度,项目实施的范围从“三区三州”扩大到青海相对贫困的整个地区,切实助力青海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治理人才的全面发展,促进青海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注释:
①表3至表8数据,由省民政厅和省社工协会提供。
②表10至11是作者用问卷法,对社工机构30名从事社工专业服务的调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