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柳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2021-09-15 10:14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公园生态

孟 涛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

国家湿地公园是解决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湿地公园是建设在湿地及其外围,以突出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为主要功能的公园形式。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全面打造刚察县沙柳河湿地公园,显然符合青海“生态立省”的战略,既是青海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青海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目前打造的19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1个省级湿地公园中,沙柳河湿地公园名列前茅,颇具特色。

一、沙柳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

1.湿地资源

沙柳河湿地公园湿地面积1914.33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4.22%。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分为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三大湿地类和五个湿地型,详见下表。

表1刚察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及面积

2.生物资源

沙柳河湿地公园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湿地植物24科61属120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23科60属119种。有脊椎动物16目31科10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有黑颈鹤、黑鹳、金雕等;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共14种。

(1)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湿地内最主要也最为常见的鱼类,它取食湖中藻类,净化水质,同时为水鸟提供食物,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链的重要组成环节。湟鱼洄游景观是世界三大鱼类洄游奇特景观之一,湿地内的湟鱼家园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景点之一。每年夏季,大批湟鱼密集成群,逆流而上,至沙柳河上游产卵。通过河流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千万条鱼拥挤在河道中,熙熙攘攘,恰似千帆竞发,形成数十里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盛况。

(2)鸟类。沙柳河自然蜿蜒性良好,河滩、砾石众多,河岸带湿地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为水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每年夏天的湟鱼洄游季节,河道中湟鱼数量猛增,吸引了诸多水鸟前来觅食。河道中常有鱼鸥、普通鸬鹚、棕头鸥等;河流浅滩、草甸沼泽等地有黑颈鹤、蓑羽鹤、苍鹭、红脚鹬、黑腹滨鹬等;河流岸边以及附近的沼泽、草地和农田地带分布有金眶鸻、大白鹭、白琵鹭等;河流上空有红隼、鸢、玉带海雕等盘旋。

(二)文化资源

1.宗教文化

湿地公园所在的刚察县地处青海湖畔,拥有历史悠久的祭海文化。青海湖祭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夏天,沙柳河镇等五个乡镇的数千名群众以及刚察大寺等寺庙的僧侣会齐聚青海湖畔,举行盛大的民间祭海仪式。届时,广大群众将准备好的酥油、青稞以及柏枝投入煨桑炉中,并围着祭海台作顺时针绕行,祈福诵经。活佛带领僧人和百姓手持宝瓶走到青海湖边,在诵经的祈祷声中将寄托百姓期望的宝瓶投入湖中,祭拜青海圣湖,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生活在青海湖畔的牧民用这种朴素的仪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生态的呵护,展示着多民族地区群众信仰与文化的互动,这也使更多的人形成保护高原文化、保护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沙柳河上游的刚察大寺是刚察地区最大的寺院,同时也是青海湖流域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下游的祥和塔、博物馆等均依藏传佛教风格而建,具有浓重的宗教文化韵味。相传刚察县还是六世达赖喇嘛、著名诗人——仓央嘉措逝世的地方。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

2.节日文化

沙柳河湿地公园位于藏族聚居区。在藏族文化中,水是万物之灵,河流自古受到尊敬与崇拜,在河流的上游,禁止牲畜践踏,不得污染。每年藏历大年初一清晨,藏族民间有“抢水”的习俗。藏族对于湿地鸟类亦十分爱护,黑颈鹤被藏民称为“格萨尔达孜”,认为它是由著名的史诗英雄格萨尔的牧马官——“达孜”死后的精灵所化,被赋予高尚、纯洁内涵,人们对它爱护有嘉。

随着湟鱼资源的萎缩和当地民众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升,近年来,湿地内的放生文化快速发展起来。自2006年以来,刚察县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观鱼放生节。放生活动对改善湟鱼生存和繁殖条件、保护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沙柳河湿地公园内的观鱼放生节已成为青海省知名的旅游节庆品牌。

二、沙柳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现状

(一)湿地得到较好地保护和发展

1.社区居民参与效果显著

湿地文化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当地居民具有深厚的爱水护鱼传统,并拥有历史悠久的祭海文化。近年来,观鱼放生和祭海活动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在社区群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

2.管理和保护措施完善

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体系和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使得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水系水质保护、水岸保护、栖息地保护、湿地文化保护、河岸带修复、增殖放流科普基地、祥和生态园、有害生物防治、防洪、防震、防火、电力、给排水等工程完成总目标的40%~50%。

(二)生态旅游项目得到快速发展

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湟鱼家园景区,近两年发展势态较好。2018年,共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门票收入6.21万元;2019年,湟鱼家园景区共接待游客2.6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9.3%,门票收入11万元,同比增长173.8%。近年来,新建湟鱼露营地、观景台、情人步道、湿地休闲岛祥和生态园、藏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成为刚察旅游的重要支撑点,不仅带动刚察县生态旅游业发展,而且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众多工作岗位,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三)湿地生态文化宣传得到加强

依托湿地公园修建的自然生态博物馆内设立湿地文化展示厅,用实物、模型、照片、视频等方式普及湿地生态知识,同时展示湿地生态文化特色。例如,通过设立祭海仪式展板,对青海湖流域的祭海文化进行介绍说明;通过设立“水—鱼—鸟”生态链模型,向游客展示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特征;利用视频讲解流域居民爱鱼救鱼的历史渊源,促使游客和当地民众更加自觉地保护湟鱼资源。

(四)湿地文化体验活动进一步开展

依托沙柳河的特色湿地文化元素,在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区和宣教展示区内开展多种类型的湿地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湟鱼家园景区内开展观鱼放生活动,让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湟鱼洄游的生态知识;在红山村南部的合理利用区内以“水—鱼—鸟”为主题,开展湿地摄影比赛和生态教育活动,让游客领略自然纯净的沙柳河风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在祥和生态园附近开展小规模的“抢水”比赛,让游客深入感受藏族文化中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此外,结合湿地特色鱼类资源,创作一批工艺品和纪念品,如鱼形彩灯、织物、饰品、画册等。

三、沙柳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形象定位模糊

湿地旅游资源保护无疑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湿地公园的建设目标不应该简单地突出湿地保护,而应该凸现多目标体系,诸如自然、文化教育、产业、发展和旅游目标等。

刚察县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鱼鸟天堂、藏城刚察”。沙柳河湿地公园的形象定位为“青海湖大动脉,湟鱼生命通道”。很显然,这里沙柳河湿地公园的形象易被刚察县旅游总体形象遮蔽,不够清晰。另外,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属新建型生态类公园,公园内各种资源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比较模糊,尤其是主要支撑景区形象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晰且富有吸引力的形象定位和宣传,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认知及决策行为。

(二)责任不明晰,多头管理

据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沙柳河湿地公园管理处与刚察县林草业站合署办公,沙柳河景区由刚察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管理。沙柳河湿地公园和沙柳河景区之前各自为政,现在虽然加强了沟通协调,如景区拟在有林草、滩涂等处修建栈道等设施,需经林草站的评估认可方可以修建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责任不明晰、一地多牌、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碎片化管理等诸多实际问题。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进度越来越快,急需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针对性的制度来规范这些行为,且作为湿地的管理部门,也需要明确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公园(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游线设计不科学,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融合不足

沙柳河流域呈带状分布,南北距离长,致使游人游览足迹很难遍布全园。调研期间,调研团队进入沙柳河湿地公园游览至湟鱼家园时,被湿地公园工作人员阻拦,经沟通后才得知,我们是逆向进入公园的。实际上,我们入园时看到,门口同时挂有“入口”和“出口”指示牌。“入口”和“出口”及游览路线标示不明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线路设计的不合理。目前新建湟鱼露营地、观景台、情人步道、湿地休闲岛祥和生态园、藏家乐等旅游景点,游览期间,感受到景点之间的融合不足,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逻辑关系不明确,在这种布局形式下,如何使游线合理递进地串联自然与人文景点,并通过合理的节奏,有层次性地吸引游客,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四)受限于周边三个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与景区范围交叉,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困难重重

沙柳河湿地公园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裸鲤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邻,湿地公园旅游开发按照景区等级评定要求,在进行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游览步行道、野营地等建设时,很容易与自然保护规划甚至环保法规相冲突,被作为违规违法行为处以罚款或纠正,致使开发建设进展缓慢或难以落地,再加上沙柳河湿地公园与沙柳河景区范围交叉,给当地旅游发展带来了政策性枷锁,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开发建设。

四、加强沙柳河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设计湿地生态旅游线路

湿地生态旅游线路的组织设计要在有利于湿地公园景观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安全、游览、娱乐等要素,利用各种游览方式、空间关系,让游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观赏到湿地公园的各种景观精华。

首先,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游览线路应设计为湿地观光游线、湿地休闲游线及湿地科普游线三大主题。线路沿途应贯穿各主要景点,以景引路,以路串景。景区有东、西两个售票出入口(停车场),从东检票口进入景区的游线应呈逆时针方向,从西检票口进入景区的游线应呈顺时针方向。景点的布局应尽量使每一个景点都成为核心景点。

其次,湿地公园要科学、合理、长远地规划好陆路和水路旅游线,使游人能够近距离、多角度地观赏湟鱼、水禽等湿地动植物。如湟鱼家园西侧的合理利用区,应依托人工湖湖面打造形成环湖开放型的线路,避免只有一条路,可以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旅游喜好,设计出不同的旅游路线,为游客提供满足需求、完整的湿地生态旅游特色线路。

再次,体现湿地公园游步道应突出艺术性和生态性。公园内步道有纯石板路、石板卵石路、纯卵石路、木板栈道、砂石生态道等,景点之间通过不同铺面的步道的交错布置,并充分利用原有小路,因地制宜,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保持天然野趣。铺筑材料宜土则土,宜石则石,宜木则木,减少人工痕迹,平坦地段稍加修整保持原貌,陡峭部分铺设块石台阶,情人崖等险要处设栏杆。

此外,湿地公园游线设计要强化科普宣传的作用,即通过游步道的引导,并在沿途设置辅助设施,如游步道旁边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牌,同时配备解说系统,展示沙柳河湿地类型、生态鱼道营建技术、鸟类栖息生境等,提高公众对湟鱼和高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解说标志系统要做到动态管理、及时更正,内容清晰、准确,科普性和知识性强,详细介绍湿地动植物等相关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这样既可以起到丰富线形景观,又增加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作用。

(二)打造多元化的生态旅游产品

根据湿地的景观和生态特征,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在尊重自然进程、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的景观和旅游资源,开发一些高趣味性、高体验性、低密度、低强度的游憩休闲活动,实现湿地旅游的综合效益。

1.景观观赏类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景观观赏类湿地旅游产品包括湿地水体观赏、湿地动物观赏、湿地植物观赏。根据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五大功能区分,笔者认为适宜开发景观观赏类湿地旅游产品:一是位于沙柳河城区段的宣教展示区,包括现有的湟鱼家园景区大部分区域,已经建有各种生态鱼道、鱼形广场、博物馆、观鱼台等设施,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区域;二是沙柳河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区北侧情人崖海拔较高,极目远望,可观赏到蜿蜒的沙柳河、无尽的草原,带给游客一种辽阔无边的感受,可借助其较高的地势,建设观景台,为游客提供景观观赏空间;三是在合理利用区西侧即湟鱼家园西侧,可依托人工湖湖面开展观赏湿地动植物活动。

2.休闲体验类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可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在合适的区域设立一些休闲设施和游憩项目,以满足游客游赏、康体、度假的需要。但要远离生态核心保护区,且坚持低密度、低强度的开发原则。

一是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湟鱼家园沙柳河西侧区域已建成人工湖、祥和生态园、广场、游步道等景观和设施,且主干道穿该区域而过,交通便利,是开展湿地休闲体验类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

二是沙柳河东侧情人崖,在观光旅游活动的基础上,可挖掘民间流传的情人崖故事,于情人崖上设置一条情人生态游步道,并利用名人效应,沿步道设置六世达赖喇嘛、著名诗人仓央嘉措情诗展示长廊,设置情人同心锁等,还可以在情人步道旁设置一条马道,配备当地的青海骢,供游客骑乘体验。青海骢是我国知名的马种,游客骑着青海骢,徜徉在茫茫草原,别有一番滋味。此外,利用湟鱼家园西侧人工湖湖面水面优势,可以开展皮划艇活动,提供一人或双人皮划艇,让游客与水充分亲近。

三是在沙柳河湿地公园南侧,与周边村落相联动,扶持打造藏家乐。藏家乐的布局结构可参考吉祥物进行设置,在游客进入藏家乐后可以向其解释其中的深意,弘扬藏族文化,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藏家乐可为游客提供藏族生活体验活动,让游客穿藏袍,住帐篷,与藏族同胞一起生活劳作,带领游客学做酥油茶、学唱藏语歌,感受真正的藏族文化。既让游客体验藏族生活,又带动周边藏家脱贫致富。

3.科普教育类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湿地公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大课堂,针对沙柳河湿地公园的特殊资源,设计出一些生态教育类的游憩项目,如依托湿地自然生态博物馆、生态实景讲解等,在智慧系统的支持下,在愉快学习的氛围下,向游客普及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介绍高寒区内陆河的水文特点、湟鱼的生态价值及其生态适应性等,并提供湿地相关文献借阅等服务。同时,湿地作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区域,因此可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研讨活动,为湿地科研工作者创造良好研究条件,鼓励其为湿地环境的改善献计献策。

此外,建设科普宣教设施,包括洄游科普廊道、增殖放流科普基地和高寒湿地科普基地、野外科普宣教点等。如沿路设置若干野外科普宣教点,通过设立简单朴素的解说牌,对公园内的典型湿地资源、湟鱼洄游过程、生态鱼道的作用、鱼道设计、河岸带修复技术、湿地监测技术等进行宣教,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4.民俗文化类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湿地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善于将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以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差别性竞争优势。

沙柳河湿地文化及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加之当地民众具有深厚的爱水护鱼传统,近年来,祭海、观鱼、放生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名人(仓央嘉措)名寺(刚察大寺)也为湿地公园开展特色鲜明的民族宗教文化体验提供了便利。

另外,公园内可以设立非遗展演点,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察大寺藏戏、藏服藏饰、祭海仪式、放生仪式、牦牛骨工艺品、藏饰餐饮等发展为景区常备的文化盛宴,视游客人数和季节情况,编排非遗展演,使非遗走进园区,走进人心,留住游客。

(三)充分利用湿地公园优势,推进社区参与生态旅游

据了解,目前青海省内有三处国家湿地公园分别与周边村集体签订了湿地生态保护协议。遵循这一思路,沙柳河湿地公园应充分利用湿地公园优势,积极与当地村集体联系,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发挥当地村集体基层优势,将周边村集体纳入湿地保护力量体系和旅游参与体系。通过开展环境卫生、生态治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项目,让社区参与湿地保护与旅游发展工作,这样湿地公园既探索了同周边社区关系维系的新方式,也将“强集体”与“富群众”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和湿地保护的宏观政策,制定一系列建设与保护的规划体系,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及时梳理和归类湿地公园社区参与的典型案例,予以政策辅导、方向引领和案例分享。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公园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一见如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