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甘肃省成县人民医院骨科,甘肃陇南 742500
直接、间接暴力导致踝部扭伤,患者出现踝部肿胀、关节畸形等症状,即为踝关节骨折[1]。近年来建筑、消防等高危行业逐渐增多,导致踝关节骨折患者数量上升,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踝关节骨折分为多种类型,如三踝骨折、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每类骨折又包括内骨折、外骨折等多种形式,骨折后极易发生青紫肿胀、损伤性关节炎等不良反应,及时治疗能防止踝关节情况恶化。传统治疗多以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为主,治疗时间长且患者日常活动受限,踝关节恢复缓慢[2]。因此,临床上将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到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踝关节功能,而且有助于促进其早日康复,对提高临床治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研究将对2018年3月—2020年1月期间人员接受治疗的11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并重点探讨此治疗方法疗效,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若干名,在自愿参与该研究者中选取118例分组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59例。纳入标准:骨折发生后2 h内患者就被送往该院,询问患者并作全身检查,患者均系车祸、高空跳下、外力暴击导致踝关节骨折,经检查患者均为内踝骨折。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表现出手术禁忌证。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1~49岁,平均年龄为(39.17±1.23)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0~50岁,平均年龄为(39.78±2.41)岁。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30例、29例,观察组男性、女性分别为33例、26例。患者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悉该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所选病历均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模式,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医护人员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疾病情况,并对其骨折位置进行常规消毒。要求患者于检查床上方平卧,保持膝屈曲90°,对小腿三头肌放松做出保证,针对旋前外展型患者合理展开足外翻跖屈位牵引操作,之后针对患足实施向前牵引操作,完成后内翻背伸石膏托固定操作。
观察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操作如下:行术前准备,观察患者脚踝处有无擦伤、肿胀等情况,擦伤立刻用双氧水、酒精等消毒,肿胀型患者抬高其患肢消肿,有水泡者用注射器抽吸积液。对踝关节骨折处拍X线片检查,根据骨折程度选取合适规格螺钉,开始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外旋患肢。在内踝前外侧标记手术切口,该次作弧形切口,沿经脉下行将内踝远端绕开,切口长度控制在5 cm左右。将皮下组织切开,下刀缓慢、精准,避免隐神经、大隐静脉被切断。皮瓣向后翻,使骨折部位完全暴露,行复位操作。骨折块用巾钳夹住,稍微用力向旁边牵引,使关节腔暴露,将其中碎骨屑、血块完全清除,观察组骨折端情况,发生软组织嵌顿及时分离。助手实施复位操作,夹住断骨移向原位,将断骨两端对上并保持此状态。该次骨折患者情况严重,因此选择螺钉进行内固定。在两断骨中心处钻孔,用螺钉将断骨连接,消毒、止血后进行缝合,术毕。
①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量表:对两组踝关节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疼痛、行走、关节稳定性、跑步、工作能力五项内容,单项分值20分,5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②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踝关节恢复情况。评估标准:优:踝关节稳定性恢复,跑步、行走不受影响;良:踝关节愈合,能正常行走,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中:踝关节正在愈合中,日常活动需借助拐杖;差:踝关节未愈合,日常活动严重受限。
③观察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关节功能恢复时间。
两组评分差距较大,分值高的为观察组,分值低的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ankle function score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ankle function score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s),points]
组别对照组(n=59)观察组(n=59)t值P值行走14.37±1.25 18.50±1.32 17.450<0.001跑步15.15±1.14 19.22±0.65 23.823<0.001疼痛14.51±1.03 18.36±1.25 18.258<0.001工作能力 踝关节稳定性16.32±1.58 19.56±1.57 11.173<0.001 14.37±1.38 18.32±1.57 14.515<0.001
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分别为72.88%、96.61%,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优良率评估情况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AOFAS ankle-hindfoot excellent rate evaluation[n(%)]
观察组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临床对比(±s)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fracture healing time,hospitalization days,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ankle fracture patients(±s)
表3 两组踝关节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临床对比(±s)Table 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fracture healing time,hospitalization days,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ankle fracture patients(±s)
组别 骨折愈合时间(d)住院天数(d)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周)观察组(n=59)对照组(n=59)t值P值46.12±3.11 58.29±3.49 19.997<0.001 11.69±4.13 17.81±5.35 6.955<0.001 50.55±6.65 64.25±8.25 9.930<0.001
踝关节功能正常,是保证人体能正常行走的关键,除膝关节外,踝关节是人体中受力最大的关节[3]。其功能是促使足部屈伸,在屈伸动作下垂直重力较小,转移到足弓平面受力。踝关节在人体行走中充当重要角色,若发生骨折,患者站立困难,强行行走易导致踝关节处皮肤青紫、肿胀,增加患者疼痛感[4-5]。暴力、车祸等是导致踝关节骨折主要原因,通常患者骨折程度高,甚至出现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治疗只能处理踝关节轻微移位症状,对粉碎性骨折、移位较大患者无帮助,因此有研究提出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6]。
对于踝关节,因为解剖位置特殊,从而在外界暴力损伤等影响下,较易呈现出脱位或者骨折现象[7]。作为骨科常见病之一,于临床值得广泛关注,并且此类患者往往合并表现出系列基础疾病现象。踝关节骨折出现会对患者行走功能以及肢体活动造成对应影响,如踝关节骨折呈现出移位情况,则需采取有效方法展开手术治疗[8-9]。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未获得有效治疗后,往往呈现出关节面退变现象,使得足踝功能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对此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对于关节面复位精确性需要做出充分保证,充分恢复患者内外后踝关节稳定性,并且配合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以使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提升[10]。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效实施,能够利用C臂X线辅助,使得可视化操作顺利进行,通过正侧位片以及踝穴位片等合理展开手术治疗,对复位位置准确性做出充分保证。
对于先复位哪个骨折部位,医学界尚无明确定论,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多选择首先固定外踝,再复位内踝,原因在于实施外踝复位过程中,后踝骨受到牵拉容易回归到原来位置,省时省力。但大量研究显示,术中复位顺序并不会影响踝关节后期恢复,手术者可根据自身习惯进行复位[11]。钢板、螺钉是内固定过程中常用材料,该研究中患者均为内踝骨折,因此使用空心钉对患者断骨进行固定,螺钉数量为2枚。医学专用空心螺钉设计较为特殊,防滑托作用强,且具有较强抗旋转、加压作用,固定后稳定性好,后期患者踝骨不易二次骨折。手术过程中,切口是按照踝骨组织纹理下切,周围软组织、韧带未被破坏,术后不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在外踝骨固定中,常采用钢板、克氏针固定,有助于快速恢复患者脚踝稳定性,占地小,有助于伤口快速闭合。该次治疗中,观察组踝关节疼痛(18.36±1.25)分高于对照组(14.51±1.03)分明显,同韩德[12]在《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效果研究》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与该文中观察组踝关节疼痛(33.13±2.92)分高于对照组(15.27±4.25)分(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有效实施,能够使得踝关节骨折手术精准性显著提升,对于复位精确性可以做出充分保证,可使得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获得显著改善,获得上述理想结果,充分证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运用于踝关节骨折疾病治疗中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效保其踝关节稳定性,缩短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