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武术门派源流考

2021-09-15 09:20王天乐刘二强张吉光
武术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八极拳宁波武术

王天乐 刘二强 张吉光

太原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引言

青铜剑的出土可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浙江就流行剑术活动,越女传说并非空谈,此实为武术之滥觞。秦汉时代浙江武术就相当活跃,东晋南北朝时期,武术逐渐走向成熟,唐武则天开设武科以后,浙江民间练武的人更多。浙江也是武将辈出,据地方志,温州市从宋朝开始到清朝共出武进士348人。明嘉靖年间,浙江抗倭名将戚继光,何良臣将军对武术尽心总结推陈出新,戚继光将军所著《拳经捷要篇》至今被武术界奉为圭臬。戚继光将军所召用的浙江兵,在推翻封建王朝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民间武术发展趋于成熟,期间宁波较出名的就是张松溪。清朝民间禁兵器,脱离兵器的拳术趋于发展。清末年间内忧外患,人们多习武术以求自保,自此武术发展达到顶峰。各地武术名家交流换艺,此间浙江武林的大事即是“1929年国术游艺大会”,多种武艺传入浙江,武术进展极快。曾经一段时期,将传统文化视为糟粕,多少拳师苟且度日,武术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自《少林寺》《姿三四郎》等经典武术电影上映开来,全国再次掀起武术热潮,自此,武术发展有了新气象。从解放后开始,宁波的武术活动就主要集中在精武会与太极门,导致地方政府对宁波南拳和流传至此地的其它拳种重视不够。千禧年后,随着一大批拳师老去,武术又走入青黄不接之境况,现在很少见到其他拳种了,保护宁波地方拳种已刻不容缓。

韩莲亭先生曾撰《宁波武术界见闻》以梳理宁波武术门派概况。图1为浙江武术发展概要图,细谈宁波武术门派,以宋朝中期、清末、民国1929年国术游艺大会、二十世纪60年代及改革开放初期几大时间节点为准,图2结合年代与门派简要给出宁波武术派系的概况。

图1 宁波武术发展概要图

图2 宁波武术派系

2 宁波武术门派分详

2.1 宁波南拳门(少林林泉支派)

武术到宋代已具雏形(至今温州苍南地区还有宋朝武艺传承),宁波南拳也不例外。南宋宰相史浩来甬过端午,在其家乡东钱湖上举行“赛龙舟”欢度佳节。为吸引观众,拳师在船上进行表演,宁波船拳由是而来。后来宁波船拳从甬地逐渐流传到杭嘉湖一带,才有了如今的杭州船拳和湖州船拳等拳种。宁波船拳应是最本土化的拳种,其后传入的拳种在清末前皆受其影响。

宁波(江东)南拳另一大源头为南少林,据《兴化府志》[7]记载,福建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始建于南宋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继承嵩山少林拳法精髓的同时并承古代民间行伍武术精华为一体。晚清时期林泉院寺僧“天然”大和尚云游浙江,并传艺至镇海(宁波)守备谢阿逊,谢阿逊后传徐文虎,徐文虎传徐世芳、胡信甫和毛元坤,徐世芳传俞金祥,俞金祥传袁树伟章鸣波等。经历代传人努力,少林林泉支派终于在宁波开枝散叶,并形成新的风格。宁波船拳和林泉院派南少林互相融合,经历代宗师传承习练演化,为现今宁波南拳之貌。

图3 宁波南拳的发展

图4 宁波南拳的传承

民国时期宁波南拳有名师有毛元坤、胡信甫、俞金祥等,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授拳。师爷俞公金祥师承浙东南拳名家徐公世芳,自幼习武,天资惊人且嗜拳如命,广交拳友交流武艺。俞师爷与同为宁波南拳传人胡公兴甫互通有无,志在更全面地学习本门拳术,且先后和人换艺得拳架一百余套。后至杭州开会研讨整理浙江省武术名录,人赠雅号“百套南拳王”。俞师爷一生以武为安身立命之本,习练不辍,时常与徒弟学员三点晨起练功,竟多年难为人知。于改革开放后广泛授艺,于江东区大步公园、鄞州人民大会堂、曙光电影广场、黄鹂小学等开设辅导站授艺,将六十余套拳械名谱手稿和拳路(如韦陀拳、花金枪、黑虎拳、大四门、武松脱拷)等传于弟子及武术爱好者,使得南少林大力发展。俞师爷技艺精湛,眼光开阔,允许门生学习他派技艺,并亲自写信将弟子荐与他人处过堂,实难能可贵。俞师爷尤好烟酒,整日烟酒不能断,醉时起兴醉拳,性情豪迈,然不意因病痛逝于九十年代初,年六十五岁。俞公金祥门下弟子现今仍练拳者无多,入门十弟子内练拳者仅三人。

毛公元坤也为南拳门前辈,弟子中有陆荣根,杨吉明等人。毛元坤解放前在上海为青年会干部,解放后被遣回宁波,并被定性为“坏分子”,在环卫处拉粪车接受监督劳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宁波市体委要组团上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特地打报告除去毛元坤“坏分子”的身份,派他上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表演醉拳。在这次全国武术比赛中,毛元坤的醉拳不但为宁波市代表团获得了奖牌,而且在北京的一个月中,为上级各部门领导表演了醉拳四百余次,赢得了各方赞誉。[3]回到宁波以后,他就在天封塔下授拳。后听南拳门前辈谈到,毛公云坤活到百岁有余,亦是美谈。

胡公信甫的弟子中有钱定兴、王金云、赵小康、费华胜、俞仁岳等。所传之拳有醉拳、醉八仙拳、大红拳、小红拳等。原住宁波濠河街,曾做过搬运工人,故在大沙泥街与灵桥路交界处的都神殿内的灵桥搬运队中有他的许多徒弟。除授徒习武外,他还会看跌打损伤,故而到晚年也颇不寂寞,家中来客颇多。

2.2 精武体育会

图5 精武会传承表系

当年有很多的宁波人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学拳,“大上海小宁波”是当时的真实描述。1929年11月14日,鄞县县国术馆成立,县长陈宝麟为正馆长,雷公飞心腿名家阮增辉为副馆长,上海精武会教员朱润身为教师,培养了一批武术人才。

朱润身,又称朱翻译,宁波镇海人。朱先生解放前即为宁波国术馆教习,解放后因曾做过日本人的翻译,所以受到管制。他家住江北岸,早先时候就有人跟他练武,他培养了如马元瓶、汪自义、印运泽、李安平等南北拳名家,原南北拳协会朱飞彪先生为其二子。

精武会另一名师为陈仁镐老先生。家师章鸣波先生曾随其三年学习精武体系,如节拳、大战拳、弹腿、功力拳等。陈仁镐先生1914年出生于宁波市镇海庄市一商人家庭,17岁时到上海做学徒,并被其父送到上海精武会习武,2年后以精武会永久会员名义毕业。此后,他在上海一边经商一边练武。解放前夕,他回到宁波经商。1957年6月30日宁波市武术协会成立,陈先生任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连任4届。陈仁镐一生举办了130多期武术培训班,培训学员10多万人,扶持武术协会发展,为宁波武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3 四川绿林门

民国初年,镖师行业盛行,四川绿林门因镖师传到宁波。可考民国末期祖师冯祥公走镖至宁波,技艺精绝,人称“江北岸浮石亭乌龟山红鼻头官”,后传艺师爷陈公定训,师爷常戴一顶帽,曾在摘帽之间夺下歹人器械制敌,并笑言“好用三只手打人”,后师爷传艺师章鸣波先生。绿林门技艺代不传逾三人,流传范围有限,技法古朴,多好用单手技,以“粘、连、滚、翻、点、随”六字诀为核心,器械也极为独特,生动体现了民国镖师艺。另绿林门技法多与少林武艺相似,拳谱拳论更近少林拳论,或两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冯祥老先生遗独子冯宣梅先生,现为宁波京剧团演员。

2.4 陆氏伤科(及其系统武艺)

图6 陆氏伤科传承系表

古时医武同源,由陆氏伤科血亲传承人陆念祖撰文言其家学。陆氏伤科始于陆士逵,[5]其少时学艺少林寺,并钻研《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补要》等经典,成为伤科名家。后传三百余年世代从医,家学深厚,至陆公银华时,已经六传。陆氏家传武艺,又擅长跌仆损伤之救治。陆公银华(1895-1967)自幼从父维新练武从医,深得家传之精华,行医六十余载。除精于《医宗金鉴》《伤科补要》《医林改错》外,还涉猎诸家著作,尤对叶天士、王清任之说颇有研究。医业上,对颅脑损伤、泌尿系统损伤的诊治均有独到之处,在江浙一带素有盛名,后子孙多有从医。陆氏伤科重整体观念,强调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把肢体功能的恢复置于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修复能力,整复四肢骨折脱位,快速无痛疗效神奇,对于脑震荡、胸腹内伤、海底伤等疑难杂症多有独特解决方式,享誉甬城。

因北伐革命时是北伐军的上尉军官,陆公银华在五零年时险被镇压,属于历史反革命被判处死刑,当时宁波市民联名请愿,特别是码头上的劳苦大众更是强烈要求刀下留人。当时码头全是人力肩担手挑,码头工人受伤很多,全靠陆公疗伤。考虑民意和百姓需求,陆公银华被关入劳改大队继续在宁波疗伤。师爷董绍虎本为在内编制医生,仰慕陆老人格与伤科技艺,数十年如一日不辍为老先生担饭伺候,终得老先生倾囊相授,将武艺“醉八仙”“猴拳”与伤科全交付董师爷,董师爷传至章鸣波。

2.5 太极拳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盛行于全国。提到宁波太极拳,必提陈志远先生。陈志远(1895-1964)原籍温州平阳,幼时因习武而耗尽家财,后入南少林寺继续练武。二十岁左右出道,即以保镖为业闯荡江湖,难有敌手。二十九岁时,陈先生路过杭城,偶见有人习练太极,正是杨式太极名家杨少候先生弟子田兆麟先生。当田先生推手暂停,陈先生就上前互通姓名,并要求切磋。因被田先生连续打倒在地两次,即心悦诚服拜田先生为师。后因年岁相近,两人义结金兰,在田先生家中苦练三年太极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延庆寺监院象宏法师的盛情邀请下陈先生来甬授拳。据韩亭莲先生回忆[3]陈先生一到宁波,当时延庆寺内最擅长拳术的四大高手:方丈诚一、监院象宏、及白光、诚香法师,齐请陈先生指点拳法,瞬时四人都被陈先生击倒在地。陈先生凭此一战,在甬城武术界闯出了自己的威望。现宁波市太极拳师,如陈明星、蔡天彪、钱定兴等皆为其弟子。

陈香甫,鄞县人。解放初曾在宁波中山公园内教授傅派杨式太极拳。在拳论拳理上很有研究,其弟子中有吴祈贤、吴祈正俩兄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陈香甫先生在吴祈正陪同下,来效实操场指导拳艺。七十年代后,陈先生在其上海女儿家停居,其在上海人民公园授拳,很有名气。

林炳尧师承陈微明,随陈微明学拳近十年。1988年由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题字的致柔拳社首先在上海恢复,社长林炳尧先生为上海致柔拳社的复社、推广和普及杨式太极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使太极拳能在故乡更好发展,1993年10月在林炳尧先生的指导下宁波武协致柔拳社成立。成立初期就汇聚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并吸引了众多武术同仁在林先生的门下学太极。

沈寿年轻时在上海从傅钟文老师学过太极拳,因很有力气,有“小力士”之称,后赴新疆工作。一次山洪暴发,他为抢救银行财产被急流冲去,头部重伤,因病回家休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每天到宁波中山公园锻炼,其拳架规范,只是伤后体弱,推手无劲,为人热心,常常免费教人太极拳。后由他牵头,创立了宁波市永年拳社,他为拳社第一任社长,并编纂有几本太极拳的专著。

图7 宁波太极拳传承

2.6 形意拳

1929年河北雄县高振东先生于浙江省国术馆任教,形意拳传入浙江。宁波由于距上海较近,宁波形意和八卦拳传承主要来自上海。宁波由钱定芳传授,其为上海形意名家褚桂亭先生弟子。他最初从兄陈定兴练太极拳,文革后期经燕青门卢俊达嫡传弟子沈伟根引荐,拜上海褚桂亭为师,学练五行十二形形意拳。因褚先生又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钱正芳的太极拳也得到了他的亲授。褚先生的关门弟子金小荪与之相交甚厚,两人互通有无提高技艺。近日听宁波武术界老前辈华元康提起钱正芳,总说“小阿五(钱正芳家中排行五)见识广,什么都懂,是好功夫。” 山西派宋世荣先生形意拳建国后开始传入浙江,传人有邵善康先生。

图8 形意拳传承谱系

2.7 国术游艺大会传入拳种

1929年杭州举办了至今还为人称道的“国术游艺大会”,这次国术游艺大会最大意义在于促进了武艺的传播,许多北拳往南方传播。

2.7.1 戳脚

戳脚,在小说《水浒传》中已有其名"鸳鸯腿",历史久远,清末太平天国将领赵灿益精通戳脚,攻打天津失利后,隐居河北广传群众,1931年刘百川先生传戳脚与少林拳于浙江,流传宁波,以腿功见长。

图9 浙江图书馆藏国术游艺大会新闻报道报纸

2.7.2 披挂

批挂拳,早在明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中有论"披挂横拳,何其快也",以放长击远为特色,1930年参加过游艺大会的曹晏海和丁秀溪于浙江传授,有流传至宁波。

2.7.3 鹰爪翻子

鹰爪翻子拳,相传为岳武穆王所传。有史记载此拳流传于直隶雄县,最早为岳式鹰手,后结合翻子拳以及少林诸多手法,经几代人合演,至陈子正总结为鹰爪五十路连拳与十路行拳。手手相应,招招接续,刚柔兼用,弹脆多变。陈公子正在执教精武会期传至全国,1929年朱国录参加过国术游艺大会后,将拳流传浙江。后至宁波,另部分可能由精武会成员传至宁波。

2.8 心意六合拳

图10 心意拳传承谱系

宁波心意拳多由上海传入,上海心意拳以卢嵩高所传心意拳为主。卢嵩高(1873-1963),河南周口人氏,回族,自幼习回教门拳术,后拜袁凤仪为师,承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师买壮图之脉。中年时他放弃保镖工作来上海定居,为生计所迫开场授心意六合拳。卢在上海传授了大量的心意拳门徒,开始他严守心意传统,不肯传授汉族人。后来由于生活所迫,更受解兴邦的诚挚所打动,破除积习,外传汉族。不过得其真传者,依然以回族居多。解兴邦、于化龙是其在上海最具代表的嫡传弟子。宁波有谢兴邦与于化龙弟子,如宁波市宁海县有谢兴邦传人胡功臣;宁波慈溪人王纪杰为于化龙再传弟子。另,笔者师爷陈公树九也是心意拳传承人,为浙江心意拳掌门人,演练也为河南风格,然其师未知。

2.9 开门八极拳

开门八极拳,相传为清康熙面间吴钟公创拳,以寸截寸拿、硬打硬开为特点,近代成就最高者当属聋公吴秀峰宗师。吴秀峰 (1908-1976) 字海,河北沧州孟村人,吴会清之长子,八极拳六世嫡传。吴秀峰宗师幼时耳聋,稍长恢复,所以人送绰号“吴聋子”。他自幼随父习武,18岁始在本县设场授徒,1929年出游鲁沪浙等地访师寻友。1933年,赴天津授徒并在天津扎根。吴秀峰宗师一生致力于八极拳理论与体系研究,反对门户之见,广征博采,吸诸家拳术之长,使八极拳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完善。聋公艺高德重,吸引他人带艺投师,南下至枣庄时,收弟子王长典。王长典后定居上海,人称"上海八极王",有传人于宁波。年代久远,失去联系。另有沧州传八极拳,同样为聋公所传,时笔者赴镇江向张成中先生与其弟子张弘儒先生学习八极拳。张成中老师自八十年代起先后十几次奔赴沧州向聋公的再传弟子武术名家杨卫星先生学习八极拳,将风格独到的八极拳带到了镇江。几次去镇江学拳后,张成中老师嘱咐我“把八极拳带到宁波去”,于是宁波有了沧州传八极拳风格。现今还有孟村八极拳风格,传人为孟村八极拳名家常玉刚弟子朱建宏;天津八极拳风格,传承人为韩景琦女士。

图11 八极拳传承谱系

2.10 四名内家拳

四明内家拳,托张松溪。现今可考文献为《搏者张松溪》与《张松溪传》。《张松溪传》:[2]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内家拳,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著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者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至鄞求见,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较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问。”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毙,众僧始骇服。这段记述充分说明了内家拳术的“以柔克刚”、“以小搏大”、“以静制动”的技击特点。文中更赞之曰:“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松溪之徒三四人,叶近泉为之最。得近泉之传者为吴昆山,单思南等。

图12 四名内家拳传承谱系

就考究传承而言,《张松溪传》言之尽也,然此实取自其好友黄宗羲为其所撰墓志铭,抒文人报国之情。文人所言内家拳,非真内家,考虑明浮夸的文人文风,其中所谈拳论实不可取,其所言内家拳非张松溪所传拳术真貌。曹秉仁《宁波府志》的《张松溪传》提到,张松溪最为珍秘的是“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近来言内家拳者对这五个字有不同的解说,而多数都是臆断附会之词。据张如安先生撰文《内家拳大师张松溪生平辨误》[6]中引《搏者张松溪传》说这五个字的正确写法是“勤、紧、径、敬、切”,曹秉仁在转抄时出现偏差,亦或是有意修改。并且这五字前三字是张先生的老师孙十三老所传,后两字则是张先生所加。弥足珍贵的是传文作者对“五字诀”逐一作了讲解,使后人可管中窥豹,得知内家拳真貌。

近十年来四明内家拳传人迭出,各争一端,为显正宗。然说辞近十年内几经变动,实无可信价值,所习练招式也是东拼西凑,非张松溪所传真谛。黄百家言此术“已成广陵曲”真实不虚。

2.11 宁波部分地方拳种

另据拳械录[1]记载,些许浙江地方拳种也留在宁波,因传承范围窄且体系不全,在此一并罗列,无法详细介绍。

五祖鹤阳拳:由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和太祖拳而成,明清传入浙江,宁波有传人。

黑虎拳:明英宗正统年间浙江龙泉良葛山人叶七习练黑虎拳,为太平天国起义军李秀成部队采用。清光绪年间广为流传,宁波有传人。

缩山拳:由元末方国珍创编,此拳水陆两用,明嘉靖年间浙江水师李长庚将军招募会此拳民众参军。戚继光编写《拳经捷要篇》中,也吸取此拳特点,在国术游艺大会中震惊一时,宁波有传人。

洪拳:清康熙年间黄宗羲组织的四明抗清军失败后秘密组织习练洪门拳,在宁波有传人,与广东洪熙官所传洪拳是否有关未知。另宁海县大佳何涨坑村有一支洪拳,其演练风格近广东风格,恐为洪熙官系传拳北上。

红拳:清太湖洪门所传拳术,分大红拳、小红拳、红拳三种。传授人为岳清师与步敖师,相传为太祖赵匡胤所传,宁波有传人。

岳家拳:相传为宋岳飞将军之师周侗所传,包括岳家拳和五行拳,抗战前杭州杏花村岳姓店主为其后代,会此拳术,宁波有传人。

四明长剑技:宋初年于宁波四明山一带张湧传此技,明为吕年所得,后为营伍武艺,宁波有传人。

水浒名拳:源自于沈氏武术,传沈氏祖先在杭州六合寺随武松与鲁智深习武,其五世孙沈恭敬抗元后辞官隐退于宁波梅山岛里岙,其十一世孙沈天童曾著书《拳谱》并开宗祠武馆。然随着老一辈相继过世,岛内人口不断外流,武艺几近失传。

3 武术发展至今日所思

宁波武术风气随经济发展实则日渐变淡。犹记1985年时,由师爷俞公金祥牵头成立江东区武术协会,一时武术盛况空前,89年成立南北拳分会,仅望拳术家们破除门派偏见,共求发展。然实今非昔比。往昔,武艺虽为末等,然为好武艺人所重。有不远万里求真艺者;有供养拳师于家,朝夕相处学真艺者;有老师传授武艺已终,终日习练不辍望发展精进者。然今日,习武人少之又少。过去武术是安身立命之私财,老拳师们多“宁愿将东西带进棺材也不传人”,此虽不可取,亦可反思当时真无可托付先辈智慧结晶之后继者。而今可托付者比往昔又少之又少,已近于无。

武术传承至今出现极大断层,一因保守守旧,二因门户之见,三因鲜有诚心学者,四因历史因素外敌打压,五因无用武处,武术传承流于形式,将近消亡。随着科技与文明发展,今日武术实难有用武之地。我辈武人望练武者可团结起来,转变武术发展理念,以武术精神育人教人,此实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武术名家鹰爪王陈公子正曾有言“拳术家宜化除意见和衷共济”,此之谓也。

猜你喜欢
八极拳宁波武术
中华武术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和平年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极拳的传承
浅谈月山八极拳的历史起源和风格特点及其现代传承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