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康 崔 龙
1.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2.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竞技摔跤作为山西省重点备战摘金项目之一,它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山西省的竞技水平。从山西省竞技摔跤的发展考虑,项目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项目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等发展要素,各发展要素全面、综合、协调地发展,扩大优势,补足劣势,抓住机遇,促进山西省竞技摔跤的发展。为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法、SWOT分析法对山西省竞技摔跤的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可以使山西省竞技摔跤做大、做强的发展策略,推动山西省竞技摔跤得到进一步发展。
1.1.1 “跤乡”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基础为山西竞技摔跤培养了大量的发展需要的后备人才
山西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忻州、定襄、原平一带受特殊的地理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当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活动,应用广泛的民间摔跤活动,并将其定义为挠羊跤。一般来说,挠羊跤赛场要求无需太多划线,只要地面相对平整即可,没有服装、年龄、性别的限制,每年举办挠羊跤比赛小到几岁小孩,上到年迈的老人,都喜欢观看和参加挠羊跤比赛。1960年国务院将忻州命名为“摔跤之乡”挠羊跤具体很大的趣味性、很高的观赏性,是忻州地区男女老幼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在山西举办了五届“跤王争霸赛”,南北赛区六大赛场,对全省摔跤手进行海选、晋级、角逐、训练、淘汰一系列环节,最终比出新的跤王。跤王争霸赛以挠羊跤为载体,组织各级群众参与,其参与度基本覆盖整个山西省;在山西忻州举办了六届“中国·忻州摔跤节”。“跤乡”摔跤活动的开展为竞技摔跤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1.1.2 山西省科学系统的摔跤运动员选材机制
选材机制和方案是摔跤后备人才持续发展的保障。科学选材就是通过应用各种科学方式方法和途径将优秀的摔跤苗子从基层筛选出来,可以用较短的训练时间将其培养成优秀运动员,取得自身较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山西的运动员选材机制是以阶梯式纵向发展为主线,在省城太原成立一线摔跤队和摔跤训练基地,将各个地市的体校设为二线摔跤选材基地,各个县区兴办的武馆武校为三线摔跤选材基地,采取自上而下到基层摔跤队选人和自下而上从基层选送优秀摔跤队员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优秀人才向上发展的的渠道畅通。在运动员选材方案方面,对摔跤运动员的年龄、性格、专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进行综合评定,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选材设备的不断更新,摔跤运动员的选材指标也不断细化,筛选出最能体现运动员综合能力和竞技能力的指标,极大提高了摔跤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效率和选材质量。
1.1.3 传统优势项目
优势项目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各种因素掺杂其中,而且“优势项目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的显著特点都不是偶然的,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分析历史演进分段的逻辑关系可反映出优势项目发展演进的必然性。”[1]山西竞技摔跤成为山西省竞技体育中的优势项目的历史就印证了优势项目发展演进的必然性。
表1 1988-1993年山西竞技摔跤选手冠军名单
这些老一代摔跤人都有练习挠羊跤经历,大部分是从忻州选拔进入省队,都有传统摔跤技术的基础,因此山西省的竞技摔跤具有传统优势。从比赛成绩来看,从1988年到1993年无论是全国各类比赛还是各类比赛中的不同级别,都有山西运动员参加,而且最终取到了不错的成绩。
1.2.1 竞技摔跤人才经费分配体系
(1)经费分配不合理。经费是竞技摔跤队伍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之一,经费的多少决定了竞技摔跤队伍训练的物质基础,经费分配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摔跤队员的训练水平。山西省竞技摔跤专业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山西省专项拨款,社会赞助经费很少,每年山西省的专项经费和省体育局的拨款都不能满足竞技摔跤的全面发展,只能集中经费投入到省专业队的训练、比赛和队员的生活中。另外,山西省内摔跤队员的生活补助经费分配较为集中,省会太原和跤乡忻州的中国式摔跤队基本由省专项经费拨款,其他地区由各地市财政负责。代表山西省参加比赛的省队一线队员是全额补助,各地市体校的二线队员只有部分成绩优秀的队员有补助,武馆、武校的三线队员没有补助,完全靠家庭自费,这样的经费分配方式也是竞技摔跤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消极因素。
(2)激励机制不合理。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充分激发运动员和教练员动力的有效措施。在摔跤教练工作方面,他们的持续工作时间长,基本没有周末和假期,如遇到大型比赛,提前几个月安排的训练任务会增多,工作的强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工资待遇也是较低的;在竞技摔跤运动员方面,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了专业的摔跤队进行训练,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低,而且在训练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随着他们的长大,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会落到它们的身上,他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毕竟冠军只是少数人,而且山西摔跤人才多,不受重视的运动员也不在少数。这些情况都会大大影响教练员工作和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建立积极的心理动机,留住具有培养潜力的人才。山西籍竞技摔跤教练员和运动员因为待遇不高、不受重视、积极性低,导致他们选择到其他省队发展,人才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
1.2.2 教练员的能力
不管是什么运动项目,在运动员选材、训练指导等方面都需要教练员的参与;体育管理部门想要了解运动员也需要通过教练介绍;运动员的学习和生活更需要教练员的监督和照顾,可以说教练员的数量、责任心、执教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竞技摔跤的发展,向上可以提出自己对竞技摔跤发展趋势的建议,向下可以贯彻上级对竞技摔跤发展的方针。这就要求一线教练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更要有一套竞技摔跤选材、训练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山西省,专业摔跤队教练员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部分教练员学历偏低,科研方面普遍比较薄弱。摔跤教练员发表的论文篇数均在5篇以内,他们都是以职称评定为目的而发表论文,教练员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有效的将教练员的经验和科学结合起来指导运动员,只有制定科学加经验的训练计划,摔跤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成绩才能提高。
1.2.3 运动员退役安置困难
运动员退役机制不畅通主要的问题就是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较难,在运动队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上,文化知识和生存技能被忽视,“重训练而忽视文化教育,造成运动员片面发展,退役之后就业的困难使其不成运动人才就成为废才。”[2]导致出现一些没有拿到较好成绩的运动员除了摔跤外,其他方面都处于弱势,只有极少数取得不错运动成绩的运动员可以留在训练队转做教练员或者到高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但转做教练员的运动员,编制也很难得到妥善解决。这种情况使一些想让孩子练摔跤又怕没有前途的家长望而止步。虽然山西省体育局和举摔柔管理中心在近些年努力研究运动员退役安置的措施(如推荐退役运动员到体校就职摔跤教练、开展各种再就业培训),但还是存在摔跤退役运动员留队和回家等得不到妥善安置的问题。
1.3.1 获得二青会举办权促进了山西省竞技摔跤的发展
山西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充分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融合,在体育产业发展中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赛事营销带动社会赞助,使体育项目经费来源变得多元,从根本上带动体育项目本身的大发展。早在2010年,山西省就在太原、长治两地培育了体育产业基地,其目的就是为了推进体育与社会的融合。由此可知,山西省的体育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于竞技摔跤的发展。
1.3.2 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为摔跤运动提供宣传平台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健身方式已成为大众新的消费热点”,[3]消费热点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山西省有着丰富的、独一无二的体育旅游资源。山西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对山西省竞技摔跤的开展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山西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华夏文明摇篮”和“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美誉。山西省内的体育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山西旅游,也使山西独特历史文化色彩的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如山西忻州保留下来原生态形式的挠羊摔跤文化,其具有极强的观赏表演价值,比赛形式比较独特,一跤定胜负,连续摔倒六人才能取得胜利,获得挠羊汉的称号。
山西省出台一系列旅游景点提升整改方案、措施,按照山、水、关区域分布特征和历史文化发展理念将“天下第一关”的雁门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五台山等景点进行区域性整合,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如中国·万年冰洞跤王争霸赛在万年冰洞景区成功举办),打造一张促进山西体育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金名片”。山西摔跤借助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并和当地的旅游企业合作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扩大山西摔跤的影响力,而且可以使竞技摔跤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健身、娱乐、表演、竞技等功能得到全面的展现,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促进自身长足发展。
1.4.1 可替代的项目影响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择
青少年在选择走哪条专业体育道路时,体育项目的可替代性将对后备人才的选择起到较大影响。“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过程、培养环境共同构成了后备人才培养的5个重要要素。其中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过程3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体。”[4]由于我省体育项目的多元发展,山西大部分地区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吸收了很多现代体育内容。现代体育项目逐渐传入各市县和乡镇农村,为我省不同层级上的人带去了不同形式的健身娱乐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山西省竞技摔跤后备人才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在山西的很多地方,大部分的青少年喜欢篮球、足球、台球、滑板、轮滑、游泳等体育项目,在中小学几乎没传统体育项目,摔跤更是少之又少。现代体育的发展严重冲击着竞技摔跤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在未来会更加严重。
1.4.2 训练模式、训练方法创新不足
“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于创新,而观念创新则首当其冲。”[5]目前在竞技体育中,所有运动项目发展的好坏,都最终以运动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各省对训练方法的创新从没有停止过,各省不断追求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以期提高各自摔跤运动员的竞争能力,在摔跤比赛控制与反控制中获得主动权。但从没有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只是从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上寻求创新,又因为没有创新观念的指导训练方法的创新也得不到解决。从目前训练方法发展的过程来看,从之前依靠经验型的训练方法训练队员开始向科学型的训练方法指导训练转型,经验型的训练方法越来越不适用竞技能力水平高的运动员,科学型的训练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调研发现,山西省男子自由式摔跤队、女子自由式摔跤队、古典式摔跤队在专项体能训练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很多教练仍然在依靠经验进行训练,他们认为这些训练方法没有自己教练传下来的方法有效。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科学性不足已是造成我省竞技摔跤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针对竞技摔跤的整体局势、主要对竞技摔跤的优劣势、机遇、挑战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只有从宏观调整相应的体制和制度,从微观实施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抓住机遇,扩大优势,弥补劣势,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迎接挑战,促进山西竞技摔跤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当初被人们看作是“过渡中”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被当作“制度创新”而定型、固化下来,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体制。”[6]到目前为止,国家体育总局将竞技摔跤的管理机制由“总局-司-部-处-管理机构”变为“总局-举摔柔管理中心-省举摔柔管理中心”,山西省为了方便政策和工作的对接,也正式更名“山西省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简称为“山西省举摔柔中心”。山西省举摔柔中心应加强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统筹管理相关摔跤协会,合理规划和利用体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的水平,使其更加科学化、法制化,以期实现山西省体育事业的规划目标。
山西对运动员现有的招收制度和退役安置工作应进行改革和调整,引入市场经济和竞争机制,所有运动员的招收采用合同制,扩大和优化省内运动员的就业渠道,从而促进竞技摔跤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由政府统一协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主择业的运动员,政府要完善经济补偿机制和提供政策支持;没有个人途径就业的运动员,政府要组织社会力量,开设不同再就业培训班,提高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退役运动员树立正确的再就业观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以自身现有社会生存技能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兴趣,在社会中寻找并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为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领导层面的激励,定期开展座谈会、生活会,让管理者融入运动员的生活,让运动员感到归属感,每次比赛后都要进行总结和表彰,使他们感受到荣誉感,愿意为省争光;在训练层面的激励,设置阶梯目标和长远目标,分阶段完成目标,然后实行物质奖励,在训练队内引进竞争机制,组织省内的对抗赛,省内与省外的交流赛,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体育氛围。在物质层面的激励,要认真落实好奖励措施,保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劳动和付出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山西位于中部,没有东南部的地理优势,也没有西北地区的政策优势,主要依靠传统能源,经济发展比较慢,所以山西的各项经费都很紧张,体育经费更是得集中投入到一线队伍建设。摔跤运动基本上依靠政府的专项经费拨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二线,三线队伍基本没有经费,这将对摔跤后备人才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制约。“加强竞技体育的自组织发展机制研究,确立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观研究,是建立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最重要基础。”[7]因此,山西的竞技摔跤事业必须通过融入市场,促进摔跤的产业化,吸引社会资金赞助等方式,积极拓宽经费来源,实现山西摔跤运动的长足发展。
随着竞技摔跤竞争的日益激烈,各省摔跤队的竞技水平日益提高,这对省内摔跤运动员的身心会产生巨大压力,并且不同的竞技摔跤运动员在生理、心理、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练员对不同摔跤运动员要做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身体和心理训练方案,通过强化备战训练,有效发展摔跤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和技战术。同时要扩大与外省摔跤队的交流,在备战过程中要做到知己知彼,在了解对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制定相应的策略,为山西省竞技摔跤的发展提供一个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