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芬
《巨人的花园》(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主要讲了巨人离家七年,孩子们都喜欢到他的花园里玩。巨人回家后,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并砌起高墙,花园就始终是冬天,直到孩子从小洞爬进花园,春天才来到花园,巨人醒悟就拆了墙,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巨人的花园》一文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结构清晰、人物丰满。这个童话充满着奇妙的想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构清晰完整,紧紧围绕“巨人的花园”展开故事:巨人离家,花园可爱美丽,是孩子们的乐园;巨人回家砌墙,花园始终冬天,是孩子们的禁地;巨人醒悟拆墙,花园复苏,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从“乐园”到“乐园”,看似回到了原点,实则有了升华。花园自身经历了三个重大的变化:可爱美丽——始终冬天——春天回归(大部分复苏——回到冬天——彻底复苏);花园对孩子们来说,也有三重变化:乐园——禁地——乐园,这些都是伴随着巨人对花园的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离家放任——回家砌墙——醒悟拆墙。究其根本,巨人的内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坚硬变得柔软,从冷漠、自私变得善良、乐于分享。
2.表达生动、画面感强。《巨人的花园》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丰富奇丽的童话意境:大花园里生机勃勃、巨人斥责赶跑孩子、花园里雪霜肆虐、花园复苏春意萦绕、巨人抱起男孩、孩子们在花园尽情玩耍。这些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无比美妙的阅读体验。
3.对比突出、内涵丰富。对比,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全文多次运用对比来展开故事情节:花园前后变化的对比,巨人对待孩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巨人对花园采取的行为的对比,孩子对巨人的态度的对比;巨人自身形象变化的对比……这些对比让读者从多种角度获得启示: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孩子才是最美的花朵;分享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要及时认识并改正错误;内心友善才是真正的巨人……
不难发现,花园在变,巨人在变,孩子在变。故事发展靠“变化”,人物塑造靠“变化”,道理揭示靠“变化”。“变化”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根据文本特点、单元语文要素、课后练习、文本位置及学生特点,笔者对教学过程和要点作如下建议:
一、读,发现变化,想象画面,感受奇妙
1.初读,扫除障碍,寻找变化。本文共有要识的字8个,要写的字11个。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的方式进行。要识的字里着重区分“缕”和“楼”这两个形近字的读音。要写的字中有3个上下结构,8个左右结构,可以分类进行书写指导,特别注意关键笔画的提醒,如“牌”字右边第二撇,“啸”字最后四笔的笔顺等等。扫除字词障碍后,可以让学生围绕题目“巨人的花园”来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花园的景象,并试着用一两个词概括花园的特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可爱、美丽、充满生机……课文第七自然段:寒冷、萧条、始终冬天、没有生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春回花园、鸟语花香……从而明白花园在变化。当然,课文第十二自然段还出现了小小的变化:花园又出现冬天——春天彻底回到花园。
2.再读,梳理变化,整体感知。这一层次的读,主要围绕“花园在什么情况下变的”这一问进行,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是如何推进的。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象是因为巨人离家,孩子们可以自由进入花园玩耍,花园是孩子们的乐园。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景象是因为巨人回家后斥责赶跑了孩子,并砌墙禁止孩子进入。课文第十一自然段的景象是因为孩子从小洞爬进花园,坐在桃树上。课文第十二段的景象是因为孩子逃走,花园又成冬天;孩子回来,春天回到花园。梳理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引导孩子明白“巨人”“孩子”“花园”三者存在着密切联系:巨人变,孩子变,花园就变,并借助这些变化连起来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这样既对《巨人的花园》这个故事有了整体的把握,也是对“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进行巩固。
3.三读,依据变化,想象画面,感受奇妙。这一次的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花园描写的朗读,完成课后练习1的要求: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教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的这些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感受觉得神奇的地方;再全班交流想象到的画面,最后说说这些画面中让人感觉奇妙的地方,如,乡下到处春暖花开,鸟儿歌唱,只有巨人的花园是冬天的景象。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习读童话的一个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时感受童话奇妙的地方。
二、品,立足变化,咀嚼词句,体会人物
巨人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因此,可以凭借巨人的变化,来体会巨人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读描写巨人的句子,抓住关键字词细细品悟,走进巨人的内心,体会他的特点,从而感受童话人物的真善美。
课文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具体写了巨人回家后发现孩子们在他的花园玩之后的所说所做。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斥责”“不允许”“挂布告牌”等词体会巨人的自私、冷漠,还可以观察文中的第一幅插图,了解巨人外形的高大,孩子的弱小,孩子逃跑时的慌张、恐惧,从而认识到此时的巨人只是外形“巨”,内心却很“小”。
课文第八自然段主要通过巨人的语言写出巨人内心的疑惑——为什么他的花园始终是冬天?这一疑惑与思考,为他后面明白原因作了铺垫。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巨人内心浓浓的疑惑和对春天急切的盼望。
课文第十二自然段,“心也软了”“十分后悔”表达了巨人内心的转变,他终于醒悟了。从“我多么自私啊!”一句话中的“多么”和“!”可以體会到他内心满是后悔。
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中“他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走进花园里”一句是巨人行为的转变,“轻轻地”“静悄悄地”都是怕吓到孩子们,此时的巨人真是无比柔软,这份温柔足以融化一切冰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巨人做出这样轻柔动作的画面,从而体会到这一切源于巨人心中对孩子的爱。“巨人悄悄地走到他后面,轻轻抱起他,放到树枝上”是巨人用行动直接表达了他对孩子的友好、温柔。“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这句语言描写,充分展示了巨人内心对孩子们的敞开与接纳。
课文最后一段中“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这一句反映了巨人对孩子的欣赏与呵护。至此,巨人不再只是外形高大,他的心灵也高大起来,巨人成为真正的巨人,可以包容,可以爱,可以分享。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巨人的形象从“外形高大”到“内心高大”的完美蜕变,感受巨人蜕变后心灵的美。
三、悟,依托变化,体味对比,明晰道理
《巨人的花园》一文的内涵很丰富,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悟出不同的道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读文中出现的多种变化,品品多处对比手法的好处,想想发生变化的原因,悟悟从中揭示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花园的变化: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充满生机——孩子被赶跑,花园雪霜肆虐——孩子又回花园,春天回到花园。这一对比不难发现,孩子是花园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可以揭示的道理是:孩子是最美的春天,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
巨人行为的变化:斥责孩子(砌墙),失去春天——十分后悔——帮助孩子(拆墙),重获春天。这一对比有两大作用:一是突出巨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他能否拥有春天的原因,从而揭示美好需要分享,否则就会失去的道理;二是呈现了巨人的行为轨迹,告诉大家要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巨人形象的变化:自私冷漠——善良柔软,让人明白内心善良,乐于分享才是真正的巨人。
这个教学过程,可以启发学生读童话时,要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思考,这样可以收获更多。
四、写,延伸变化,展开想象,描绘美好
课文第十四自然段写到:“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文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这个小练笔是对课文第十四自然段的一个延伸。要注意的是,课文开头也写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自由玩耍的情景,因此,要写好这个小练笔,就要引导学生区分同样可以自由玩耍的花园的不同:开头,巨人离家,他的花园无人看管,孩子们是独自玩耍。结尾,巨人愿意让孩子们在花园玩耍,巨人自己也成了花园的一部分,此刻孩子們的玩耍是安心的、自由的、尽情的。孩子们是和巨人一起玩耍。在发挥想象时,要充分想象巨人和孩子们之间可能产生的互动,一个大而温柔,一个小而活泼,呈现出巨人和孩子在花园里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