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计扣除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基于R&D操纵的视角

2021-09-14 08:21贺亚楠杨紫琼郝盼盼
中国科技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盈余高新技术费用

贺亚楠,杨紫琼,郝盼盼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为了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活动,中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R&D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最初起始于1996年,政策最初仅限于工业企业,之后在2003—2007年享受主体由工业企业逐步扩大到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等。2008年之后中国的加计扣除政策才逐步系统化,企业发生的R&D费用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或者按照所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进行摊销。2017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际发生的R&D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到75%,2018年提高R&D费用扣除比例的政策全面铺开。这些政策的修改和制定都体现了政府期望通过减少R&D成本以促进企业R&D支出、进行创新活动的意愿。

加计扣除政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力度较强的普惠性政策,目前对此政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实施效果,并融合了企业产权性质[1-2]、类型[3]、所处地区[4]等的差异,总体肯定了加计扣除的积极效果[5-6],但也有研究指出在实施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理想,实施效果也需要进一步检验[7]。虽然当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内容日渐丰富,但是从真实盈余管理角度对加计扣除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文献并不多。本文考虑到研发活动具有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在加计扣除政策下,利用R&D费用可能成为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来获得政策优惠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立足R&D费用操纵视角研究加计扣除政策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

本文的理论贡献为:①对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目前学者大都提供了支持性结论,本文则探讨加计扣除政策的潜在负面效果,有助于提供加计扣除政策效果的客观研判。②对R&D操纵的研究。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向下的R&D操纵,本文则对企业可能向上的R&D操纵进行剖析,拓展了对R&D操纵的认识。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加计扣除对R&D操纵的影响

本文对于加计扣除对R&D操纵的影响从4个方面展开分析。

(1)加计扣除政策旨在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活动,而研发活动具有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的特点[8-9],通过虚增R&D费用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隐蔽性较强,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因此,对企业而言,随着制度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将偏好使用R&D费用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即增加当期R&D费用的可支配支出,如购买未投入营运的设备等,使得R&D费用激增[10-11]。

(2)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可以降低研发活动成本,根据契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存在“沟通阻滞”,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平滑利润、避免利润下降会在研发活动中采用不透明的交易行为从而增加R&D费用,以此获得较好的税收优惠,即利用R&D操纵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12]。

(3)加计扣除政策的多变性可能诱导企业R&D操纵行为,近些年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创新,政策出台更新较快。一方面,政策频繁变动可能使企业跟不上政策的步伐,由于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即使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需求不高,出于对政策的支持,也可能虚增R&D投入[13];另一方面,研究表明税率变动会引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14-15],也有研究表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额越大,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大[16]。因此,加计扣除政策下,企业进行R&D操纵有利于其实现避税。

(4)中国法律执行力度较低,监管部门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审查,这也会纵容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17]。

综上所述,加计扣除政策会促使企业通过增加R&D费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据此,提出假设H1:加计扣除政策会使企业进行向上的R&D操控。

1.2 加计扣除政策调整的影响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分析,本文认为2018年将加计扣除比例增加到75%的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会影响企业的R&D操纵行为。加计扣除政策作为一种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企业达到避税效果[18],对于之前未享受该政策的企业而言,虚增R&D费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将有助于获得税收优惠。同时,2018年重新修订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中提到,企业无需履行备案手续,也无需报送备案资料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可以看出,企业目前可以自主地对R&D费用进行申报、扣除,这种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企业R&D操纵提供了可能。综上所述,政策环境和加计扣除范围的扩大会使企业的R&D操纵程度更大。据此,提出假设H2:2018年加计扣除政策调整后,企业向上的R&D操纵程度更大。

1.3 R&D费用操纵方向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有向上和向下的R&D操纵两种R&D操纵方式。向上的R&D操纵将不属于研发活动的支出归类为R&D费用或者刻意加大不必要的R&D投资,造成R&D支出的虚增,以此来增加可税前扣除的R&D费用达到避税的目的;而向下的R&D操纵则是通过减少正常的R&D投入,降低费用支出,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这两种相反的R&D操纵方式都可以带来企业当期利润的增加[19]。那么,现实中加计扣除政策会怎样影响这两种相反的操纵方式呢?本文认为,对于研发活动投资不足或业绩不佳的企业而言,加计扣除政策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缓解了企业利益与税收征管之间的冲突,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21]。因此,加计扣除政策会使得这些企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本用于创新,其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良好的治理作用。但对于R&D支出本身较高的企业而言,这项政策的激励效果可能无法凸显,反之可能为企业利用“虚假”创新来进行避税的行为提供动机,但不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据此,提出假设H3:加计扣除政策对向下的R&D操纵表现为抑制作用;H4:加计扣除政策对向上的R&D操纵表现为促进作用。

1.4 行业异质性的影响

研发活动往往具有行业特征,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只有不断地开展研发活动进行创新,才能保证核心竞争优势,相比较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其R&D投入占比更大,周期更长[22]。已有研究表明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激励效果不及非高新企业[3]。那么在加计扣除政策下高新技术企业向上的R&D操纵行为会少于非高新技术企业么?本文认为虽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活动相比于非高新技术企业更为频繁,但是如果进行R&D操纵,必将会影响到企业长远发展,为了避免真实盈余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管理层进行R&D操纵相较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将更为谨慎。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这使得在同等R&D加计扣除额水平上,其实际税额节约低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因此,本文认为加计扣除政策下,高新技术企业要比非高新技术企业进行R&D操纵的动机小。据此,提出假设H5:加计扣除政策下,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的R&D操纵行为更强。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为了获取企业精确的R&D费用加计扣除数据,本文通过手工查找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中“所得税费用”项目注释中“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明细项进行筛选判断,具体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数”“科研经费加计扣除的影响”等,未披露则视为企业未享受此政策。其他所需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

对上述样本做如下处理:①剔除ST类上市公司;②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③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④为了保证后续分行业回归样本充足性,对每年同一行业内企业数不足15的进行删除;⑤为了克服极端值的影响,对主要变量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4981,其中披露R&D费用加计扣除具体数额的观测值为3902。

2.2 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异常性R&D费用(EMRD)。参考Roychowdhury[23]方法中包含R&D费用的酌量性费用期望模型,借鉴Bereskin等[24]、Gunny[25]以及胡元木等[26]的研究设计,构建R&D费用估计模型,可表示为:

R&Di,t/Ai,t-1=α0+α1(1/Ai,t-1)+α2(Si,t-1/

Ai,t-1)+ei,t

(1)

式中,R&Di,t为公司i第t年的R&D费用,Ai,t-1为公司i第t-1年的年末总资产,Si,t-1为公司i第t-1年的销售收入。对模型(1)进行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得到模型系数的估计值,以此来计算正常性R&D费用的估计值。

估计异常性R&D费用是用公司的实际R&D费用计算出实际值与正常值的差额,模型可表示为:

EMRDi,t=R&Di,t/Ai,t-1-[α0+α1(1/Ai,t-1)+α2(Si,t-1/Ai,t-1)]

(2)

通过对模型(2)的回归,可得到异常性R&D费用(EMRD),当企业通过R&D费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时,R&D费用的实际值会偏离正常值,当EMRD>0,说明企业进行了向上的R&D操纵,反之亦然。

(2)解释变量:R&D费用加计扣除。为了衡量企业实际获得的税收优惠程度,构造连续变量CREDITR1;为了判别企业是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构造虚拟变量CREDITR2。

(3)控制变量:公司基本特征用公司规模(SIZE)表示,公司业绩用资产收益率(ROA)和偿债能力(LEV)表示,公司治理结构用股权集中度(HLD_5)、高管持股比例(MGT)、董事会规模(BSIZE)、独立董事比例(IND)表示,企业产权性质用控制类型(CONS)表示。

具体变量说明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2.3 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并且结合现有文献,本文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如果解释变量(CREDITR1,CREDITR2)的系数β1显著为正,则本文观点得以证实。

EMRDi,t=β0+β1CREDITR1i,t+β2SIZEi,t+β3ROAi,t+β4LEVi,t+β5HLD_5i,t+β6CONSi,t+β7MGTi,t+β8BSIZEi,t+β9INDi,t+∑YEAR+

∑INDUSTRY+εi,t

(3)

EMRDi,t=β0+β1CREDITR2i,t+β2SIZEi,t+β3ROAi,t+β4LEVi,t+β5HLD_5i,t+β6CONSi,t+β7MGTi,t+β8BSIZEi,t+β9INDi,t+∑YEAR+∑INDUSTRY+εi,t

(4)

3 实证分析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EMRD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1294和-0.0652,说明企业存在向上和向下的R&D操纵的行为,中位数为0.0125,说明一半以上的企业存在向上的R&D操控。加计扣除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17和0.8697,且标准差为0.183,说明企业之间享受加计扣除的比例差异比较大,其他变量统计值基本符合已有结论。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3.2 相关性分析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3。异常性R&D费用(EMRD)与加计扣除率(CREDITR1)之间相关系数为正,相关系数为0.299,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符合前文提出的假设。初步认为企业R&D费用加计扣除与R&D操纵呈正相关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回归结果验证。

表3 主要变量相关性结果

3.3 回归分析

(1)加计扣除政策对R&D操纵的影响。模型(3)(4)同期和滞后1期的回归结果见表4。从回归结果看,在未设置虚拟变量时加计扣除率(CREDITR1)与EMRD呈现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0156,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加计扣除政策的优惠力度增加,企业增加R&D费用进行向上的R&D操纵,前文的假设H1得到验证。在采用是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虚拟变量(CREDITR2)后,回归系数同样正向显著,得到了支持性结论,说明享受加计扣除的企业比未享受加计扣除的企业,进行向上的R&D费用操控的可能性要大。为了缓解内生性的影响,本文在对解释变量滞后1期后,回归结果仍然显著,进一步证明了假设H1。

表4 验证R&D费用加计扣除对R&D操纵的影响

(2)加计扣除政策调整的影响。选用2018年作为时间节点,分别对2018年前后数据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见表5。回归结果表明,加计扣除政策对R&D操纵在2018年前和2018年都有显著的影响。当加计扣除政策使用企业实际扣除率CREDITR1来衡量时,2018年政策调整后CREDITR1的系数比调整前增加了0.0296;当使用是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这一虚拟变量时,政策调整前CREDITR2的系数为0.0014,政策调整后增加为0.0040,组间系数差异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差异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对应的p值分别为0.0826、0.0618。回归结果表明,在2018年政策力度变大后,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进行R&D费用操纵程度更大,假设H2得以验证。

表5 2018年前后加计扣除政策对R&D操纵的影响

(3)R&D费用操纵方向的影响。加计扣除政策对不同方向R&D操纵的作用效果见表6。由表6可知,对于异常性R&D费用(EMRD)<0的企业来说,CREDITR1、CREDITR2的系数均呈现正向显著,表明加计扣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发生,表现出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效果,假设H3得以验证。对于EMRD>0的企业而言,CREDITR1的回归系数为0.0165,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对于本身就存在向上R&D操控行为的企业来讲,R&D费用加计扣除率越高,R&D操控的程度越大;回归结果中CREDITR2的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加计扣除程度会影响其进行向上R&D操纵,但是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对这一行为的影响并不稳健,总体看,假设H4基本得以验证。

表6 加计扣除政策对不同方向R&D操纵的影响

(4)行业异质性的影响。对样本进行行业分类分组回归的结果见表7。由表7可知,加计扣除率(CREDITR1)与R&D操纵程度的关系都显著为正,但是相比于高新技术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CREDITR1的系数更大,同时系数的组间差异检验p值为0.0766,说明加计扣除政策下,加计扣除率越高,非高新技术企业进行R&D费用操纵的程度越大,验证了假设H5。当使用是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CREDITR2)这一虚拟变量后,回归结果显示,是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显著影响,此时CREDITR2系数为0.0030,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其回归结果并不显著,进一步说明了加计扣除政策对非高新技术企业进行R&D操纵的影响更大。

表7 加计扣除政策下高新和非高新技术企业R&D操纵的差异

3.4 稳健性检验

对前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进行以下检验。

(1)为了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取逐年的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稳健性研究。由于本文研究的是R&D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重点在于实施政策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因此选用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为实验组,令CREDITR2=1;未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为对照组,令CREDITR2=0,采取核匹配的方法,将2008—2018年的样本数据分年度进行匹配,基于匹配结果对EMRD进行加权后作为被解释变量(EMRDW)重新进行回归,相关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全样本中CREDITR2的系数为0.0013,且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以2018年为时间点分组回归后,CREDITR2的系数在政策调整后明显大于政策调整前,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组间系数差异检验具有显著统计性,佐证了前文结论,即政策调整后享受加计扣除的企业进行R&D操纵的动机加大;区分R&D操纵的方向后分组回归得到的结果与前文表6结果类似;区分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后,CREDITR2的系数仅在非高新技术企业中正向显著,进一步支持了前文假设H5。总体看,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

表8 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

(2)替换被解释变量。将异常可操纵R&D费用(EMRD)替换成专利申请数(APPLY)重新检验,以验证对于不同方向的R&D操纵,加计扣除的实施效果有差异。由于专利从申请到获得授权需要通过的周期较长,基于此,本文采用T+3期的专利申请数(APPLY)分别基于不同方向R&D操纵的样本进行泊松(Poisson)回归,结果见表9。由表9可知,对于EMRD<0的企业,加计扣除政策对创新产出表现为正向促进,而对于EMRD>0的企业,加计扣除政策表现出明显的消极作用,减少了创新产出。此结果符合前文的逻辑,即对于EMRD<0的企业,加计扣除抑制R&D操作,有利于创新产出,而对于EMRD>0的企业,加计扣除刺激了R&D操纵,不利于创新产出。

表9 替换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

(3)改变异常性R&D费用的估计方法。借鉴Gunny(2010)的模型估计异常性R&D费用(GEMRD),模型可表示为:

(5)

表10 改变异常性R&D费用估计方法的回归结果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R&D操纵这一视角,检验加计扣除政策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加计扣除政策扣除率越大,企业利用R&D费用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且表现为向上的R&D操纵。

(2)2018年加计扣除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后,上市公司增加R&D费用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增加,并且享受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司在政策力度大时更有动机进行R&D操纵。

(3)在对异常R&D操纵分类后,表明加计扣除政策有抑制企业进行向下操纵R&D费用的效果,但是,对于有向上R&D操纵行为的企业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还表明,R&D费用加计扣除率越大,对向下的R&D操纵抑制效果越强,而对向上的R&D操纵没有抑制作用表现为促进。

(4)区分行业异质性后发现,随着加计扣除比例的增加,在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的R&D操纵程度要比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小,并且还发现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使其更有动机进行R&D操纵,而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是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与其进行R&D操纵之间的关系不明显,不同行业性质的对比反差,反映出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具有复杂性,如果过度进行R&D操纵,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的创新活动。

基于此,为了使加计扣除政策更好地发挥促进上市公司研发创新的积极作用,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

(1)在政策制定角度可以探索针对不同主体设置差异化的加计扣除政策。目前加计扣除政策呈现“一刀切”的局面,企业的选择性弱。在前文的研究中表明,同时享受15%税率式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进行R&D操纵的动机和程度都要小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看出加计扣除政策与税率式优惠政策叠加使用时,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创新仅起到“锦上添花”的激励作用。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既有接纳大型成熟企业的主板市场,又有接纳中小微企业的新三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创业板,由于不同企业的创新模式、创新路径有所差异,其享受到的相关政策优惠亦有所不同。基于此,可以考虑在制定与实施加计扣除政策时,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及已有激励政策,探索细化的扣除方式、优惠力度、实施程序,通过此方法来建立具有定向性和针对性的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以此促进上市公司创新,助力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在政策执行角度建议充分利用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加强事后监督机制。企业有操纵R&D费用来获取税收优惠的动机,很大程度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目前,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加计扣除比例已由50%变成75%,并且执行程序已由事前审核变成事后监督,在优惠申请简化及约束机制放松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深入了解企业的创新动态进而去准确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有一定的难度,前文的实证结果也表明非高新技术企业和异常性R&D较高的企业,随着加计扣除比例的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也在增强。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是加计扣除政策广泛的受众群体,其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正确衡量公司增长潜力和树立投资者信心。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结合上市公司披露的税收优惠享受信息,从加强事后监督机制入手,特别是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和异常性R&D操纵较高的企业,相关机构可以重点加强其后续监督,每年抽取其中一部分企业进行审查,确保该政策的积极效果,以此达到政府实现政策制定初衷、企业释放创新活力的双赢局面。

猜你喜欢
盈余高新技术费用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
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