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21-09-14 09:49:32戈艳红刘雨阳
医学与社会 2021年9期

戈艳红,荣 健,孙 谦,刘雨阳,丁 宏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地区老龄化呈加速增长趋势[1]。在卫生健康领域,老年人健康需求及服务保障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残疾是一个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由于期望寿命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原因,疾病负担已经从早死逐渐转为伤残[2]。WHO对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时指出,过早死亡的负担有一半以上是由于整体残疾(Overall Disability)造成[3]。老年人是残疾患病的高危人群,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揭示,我国城乡居民残疾患病率为6.39%,其中60岁以上人群残疾患病率达28.87%,老年残疾人口占总残疾人口53.24%,农村地区残疾人口占总残疾人口达75.04%[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严重,残疾老年人数量仍将逐年增加,老年残疾人对生活保障、救济与扶助等经济性保障以及长期护理、社区养老等服务性保障提出了挑战。本研究旨在分析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患病水平及相关因素,以期为“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社区干预和服务性保障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4月,在安徽省皖北地区的临泉县、皖中地区的长丰县和皖南地区的太湖县各抽取2个乡镇,每乡镇随机选取3个村为调查现场,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户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截至调查当日,在居住地至少居住1年;③无认知缺陷与语言交流障碍且愿意参与本次调查;④调查期间未外出者。共计调查3491人(临泉县1516人、长丰县978人,太湖县997人),获得有效问卷3338份,有效率为95.62%。

1.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①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劳动状态、居住状态、患慢性病种数(经医生确诊的慢性病)、调查前两周内是否身体不适、调查前一年内是否住过院和是否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等。②残疾评定量表。采用WHO残疾评定量表(WHODAS 2.0)[5],该量表由36个条目组成,包括认知、活动性、自我照顾、与他人相处、生活活动及社会参与等6个维度。每个调查条目采用Likert 5分制评分(1分=无困难,2分=轻度,3分=中度,4分=重度,5分=极度困难)。根据量表使用手册,对每个条目所得分数重新编码,计算各维度及总体得分,并将原始得分转换为0-100分(0分=无残疾,100分=完全残疾)。各评价维度及整体残疾水平评定标准:0-4分=无残疾,5-24分=轻度残疾,25-49分=中度残疾,50-95分=重度残疾,96-100分=极重度残疾[6]。

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现场调查时遵循知情人同意、隐私保护及自愿原则,采取匿名形式进行。调查活动在当地村委会和乡村医生的协助下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老年人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式进行。鉴于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及视力下降等客观原因,在征得老人同意后,由调查员口述问卷内容,避免使用有引导性和个人倾向性的词语,并将一些过于书面化的术语转化成当地或口头语言,由老人回答,调查员填写,当场发放问卷并检查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调查样本的人口学特征;采用P50(P25,P75)客观描述农村地区老年人总体及各评价维度残疾状态;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分析老年人残疾状态评定相关的相关因素,自变量的纳入采用Enter法,应用容忍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IF)诊断排除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问题。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338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71.17±7.10)岁,男性占49.2%,女性占50.8%;60-69岁占45.8%,70-79岁占39.7%;文化程度以不识字为主(66.3%),99.4%拥有基本医疗保险,64.1%不从事生产劳动活动,43.1%与配偶居住,74.1%患有1种以上慢性病,63.5%调查前两周有过身体不适,31.9%调查前1年内住过院,36.1%为贫困人口。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n,%)

2.2 调查对象残疾评定得分及等级

调查对象残疾评定总体得分为17.4(8.4,32.6)。就评价维度来看,生活活动维度残疾评定得分30.0(0,40.0)最高,其他维度评定得分依次为社会参与25.0(12.5,41.7)、活动性18.8(0,50.0)、认知5.0(0,25.0)、与他人相处0(0,33.3)、自我照顾0(0,10.0)。84.1%的老年人有轻度及以上的残疾,9.0%的老年人有重度及极重度残疾,27.6%的老年人活动性维度有重度及极重度残疾,24.6%的老年人生活活动维度有重度和极重度残疾。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各评价维度得分水平及残疾等级评定

2.3 调查对象残疾患病相关因素分析

以调查对象的残疾评定总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劳动状态、居住状态、患慢性病种数、调查前两周内是否身体不适、调查前1年内是否住过院和是否为贫困人口为自变量(鉴于99.4%的调查对象拥有基本医疗保险,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未纳入自变量进行分析)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的自变量均与残疾评定总得分相关。其中,女性、高龄、与配偶居住、患慢性病、两周内无身体不适、1年内未住过院和贫困是残疾评定得分的保护因素,提示是残疾患病的危险因素;而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和在业是残疾评定得分的危险因素,提示是残疾患病的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残疾评定得分相关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患病状况较差

本次调查显示调查对象整体残疾评定得分为17.4(8.4,32.6),属于轻度残疾水平,但84.1%的调查对象有轻度及以上残疾患病,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在功能性活动方面存在限制和障碍。国内一项关于对老年人健康的纵向研究发现38.0%的老年人报告每天都有困难,24.0%的老年人报告日常活动需要帮助[7]。本研究残疾患病状况更差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贫乏,康复体系薄弱,人口的健康意识较差。研究显示中国农村地区老年人致残率是城市地区的2.32倍[8],良好的社区支持对残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维护至关重要,但目前农村地区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情况下,农村地区老年残疾居民具有较高的健康脆弱性。

分析发现,调查对象残疾评定在生活活动、社会参与和活动性3个维度得分较高,提示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在此3个维度均处于或接近中度残疾水平,与波兰一项针对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研究结果一致[6]。可能是因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无障碍设施、老年人辅助器具等配备不足。生活活动是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9],社会参与和生活独立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给予老年人躯体活动能力方面的康复支持,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活动[10],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老年人生活质量。

分析同时发现调查对象残疾评定在认知、与他人相处和自我照顾3个维度得分较低,提示安徽省农村地区老年人在此3个维度均处于“轻度残疾”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多年生活经历和农村独特的生活氛围,老年人基本可以自己解决洗澡、穿衣、吃饭等问题。

3.2 老年人残疾患病与健康、经济等因素相关

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在业、是否患慢性病、两周内是否患病和1年内是否住院、是否贫困是残疾状态评定得分的相关因素。与Chen等在广西某县的农村地区老年人调查结果一致[11]。残疾评定得分女性高于男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可能的原因是女性与男性相比,更有可能患有非致命性疾病,易受残疾和抑郁影响[12];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和免疫力会下降,慢性疾病会对人的肢体活动和反应思维能力产生损害[13]。与不识字的老年人相比,受过一定教育的老年人残疾评定得分较低,可能的原因是后者更可能采取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处理疾病和减少残疾风险因素意识与能力更强。

国内外研究提示单身老年人易遭受生活和精神上的困扰,突发疾病时难以自理和缺乏及时救治,致死、致残可能性高[14-15],因而残疾评定状态较差。但本次调查揭示农村地区独居老年人残疾评定得分低于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提示独居老年人残疾评定状态要优于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其原因有待探索。

调查前两周有过身体不适、调查前1年有过住院经历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16],提示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这也就不难解释其残疾评定得分相对较高的原因。而目前尚在业的老年人,其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因而,其残疾评定得分相对较低。

研究提示经济状况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14],本次调查同样揭示贫困老年人残疾评定得分高于非贫困老年人,提示农村地区贫困老年人残疾状态相对较差。因此,从健康服务需求领域来看,农村地区贫困老年人是一脆弱人群,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建立健康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在农村地区健全残疾老年人社区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