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运用对提升疾病检出率的意义研究

2021-09-14 00:49:42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28000陈杰林简国亮刘勤学陈可欣余丽惠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造影剂符合率胃镜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528000)陈杰林 简国亮 刘勤学 陈可欣 余丽惠

消化道常见病包括胃与十二指肠疾病,这类疾病具有病变类型多、治疗方式差异大等特点,故及时准确诊断出这类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变类型十分重要,此举不仅能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信息,还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目前临床常采用胃镜、X线钡餐造影等诊断诊断上消化道疾病,但上述检查均属于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致畸风险,并且患者检查过程中易出现一些不适感,导致患者依从性低,因此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胃肠超声造影逐步应用于临床,这种诊断方式能通过指导患者直接口服回声造影剂接受检查,无需侵入操作,既能消除气体干扰,又可提升疾病检出率[2]。现将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纳为研究样本,探讨胃肠超声造影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纳入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入组标准:所有入组者均有明显的上腹痛、反酸、烧心、恶心以及呃逆等上腹不适表现,部分患者有贫血、便血以及体形消瘦现象;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或)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急性肠梗阻或急性胰腺炎者;上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者;贫血严重者;肝肾功能不全者。88例患者中,男43例,女45例,年龄8~90岁,平均(66.25±14.08)岁。

1.2 方法 胃镜检查:检查前8h禁食,给予患者消泡剂西甲硅油口服,以提升视野清晰度,采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麻醉患者咽部,若患者精神紧张,可给予适量的解痉药物,于左侧梨状隐窝探镜,动作轻柔,通过胃镜分别观察患者的食管腔、胃腔以及十二指肠等部位,检查黏膜是否存在病变或异常。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设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取3.5MHz凸阵探头与7MHz的高频探头,查前禁饮食8h,取胃肠超声造影剂一袋加入到90℃以上的500~600ml进行溶解,搅拌均匀后,放置到人体正常温度之后口服,若是儿童需减少服用量,服完后实施检查,通过超声探头探查患者的食管下段、贲门部、胃底、胃体的大小弯、胃窦以及十二指肠等部位,查看其结构、厚度、病理情况、位置、形态、范围、内部回声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

1.3 指标观察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对比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情况。

1.4 数据分析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计量数据全部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超声造影与胃镜检查结果分析 70例患者接受胃镜检查确诊,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95.71%;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低于胃镜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胃镜检查与胃肠超声造影的诊断结果对比[n(%)]

2.2 胃肠超声造影与病理结果分析 18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后确诊,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66.67%;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低于病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胃肠超声造影和病理结果对比[n(%)]

3 讨论

上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发病后,患者主要以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为临床表现,以往临床针对这类疾病的检查,主要以病理检查、胃镜检查等方式为主,但是病理与胃肠检查均为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损伤,特别是胃镜检查,其侵入性比较强,如果检查对象为儿童,由于儿童的上消化道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因此,在实际的临床检查中患儿极容易出现不适反应,加上儿童自身的耐受性比较差,极容易出现抗拒等行为,增加诊断的难度,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4]。超声检查则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近年来这种新型的检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胃肠超声造影剂使用之后,可以在患者的胃肠道内部形成均匀性的点状回声,有效降低甚至是避免胃肠道超声伪像情况的发生,从而更准确的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与类型进行分析[5]。

就目前来说,在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对于形态结构方面的分析更为关注;此外,还包括注重造影剂能否顺利通过、胃底周壁是否光滑、胃体与窦壁层次是否足够完整及幽门自然开放等情况,所以为了降低疾病误诊的风险,就需要充分考量到超声造影局部增厚水肿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疾病情况与黏膜褶皱情况,需要在诊断过程当中对图像进行详细分析[6]。超声的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球形态规整、面积以及基本概况等,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敏感度非常高,可以将微小病变显示出来,包括黏膜红斑、出血点等可能存在的病理性改变;而在造影剂应用方面,针对黏膜肿胀与增厚等情况,需要对造影检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此外,考虑到浅表层诊断的情况,医师在对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时,需要明确局部壁层次情况,将超声声像图作为基础,其表现主要为局部低回声增厚,球壁黏膜,同时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反应,但病灶的组织比一般都比较小,直径大约为3~4mm,所以依据溃疡表层的实际要求,对其形态进行分析至关重要,且病灶周围也可能存在程度不同的改变现象,采用胃肠超声造影方式开展检查与诊断,就可以对病灶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7]。如果检查对象是儿童,由于其胃型较小,所以在开展检查时无需进行频繁的体位变换处理,且儿童的上腹部脂肪层相对较薄,干扰程度也更低,所以采用超声检查时,只需要采用胃冠状斜切面检查就能取得良好诊断效果,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也更高,可作为当前临床儿科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最为简单、便捷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也弥补了胃镜检查存在侵入性这一缺点,由此可见,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用于上消化道疾病诊断当中有明显的优势,但要注意的是在后续的病症分析时,要提前掌握各类病理特征,以确保胃肠超声造影分析的准确性,为患者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8]。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肠超声造影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符合率低于胃镜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上消化道疾病临床诊断中,采用胃肠超声造影具有一定价值。分析原因是: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时,因患者口服均匀有回声造影剂,能消除气体干扰,充盈胃腔,从而产生有回声、均匀声学界面,与实质性脏器组织类似,能将胃腔解剖及层次结构清晰地显示出,并且不会引起胃壁、胃腔后方增强效应、衰减现象和混响效应;此外,还能长时间停留在胃内,使诊断医师有充足的时间对病灶进行观察,从而提高疾病检出率。研究显示,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时,胃肠超声造影的诊断符合率较低,且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原因可能和操作者经验不足、患者肥胖腹壁肥厚、检查仪器分辨率及检查不仔细等有关;此外,若小的浅表糜烂、黏膜红斑等胃黏膜微小病灶,为黏稠的造影剂掩盖,采用超声检查时将存在一定漏诊率,特别是早期胃癌、小息肉和浅表溃疡等小病灶,超声造影诊断无法像胃镜一样实时取材,故难以定性。

综上所述,胃肠超声造影诊断用于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有效提升了各类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可以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造影剂符合率胃镜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基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任意赋权的广义标准化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