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梅 杜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00)
用药安全作为患者安全的内容之一,是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1]。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将“确保用药安全”列入其中。这表明用药安全在患者安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2],全球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且在每50次给药中,就会出现1次给药差错[3]。其中49%的差错发生在护士给药阶段[4]。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 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是专门针对医疗保健机构研发的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的方法。它通过前瞻性地检查某个流程可能发生风险的途径,重新设计优化该流程,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5]。目前,HFMEA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等领域的风险管理中,且被证实积极有效[6-7]。我院在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了HFMEA对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流程进行了分析,针对风险环节制定了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护理用药流程。
1.1 确定主题 对我院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确定以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的使用流程为主题进行风险评估。
1.2 成立HFMEA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成员共19名。包括护理人员9名,护理管理人员3名,临床医疗人员2名,医疗管理人员1名,临床药剂师2名,药剂管理人员1名,HIS系统工程人员1名。另设立1名督导,负责把握活动进度、组织小组活动以及调动小组成员讨论的积极性等,以保证HFMEA理论应用的质量。小组成员年龄29~52(36.89±5.26)岁,工作年限4~23(13.95±4.24)年。初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1名,高级职称4名。纳入标准:①本科及以上学历;②在相关工作岗位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③能够理解本研究的目的及任务;④接受HFMEA的系统培训后能够完全理解并掌握HFMEA研究方法。
1.3 绘制流程图 项目小组按照流程图的形式确定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的主流程。并结合临床工作分解结构模式。将主流程分解成子流程,并对主流程和子流程进行编码。最终确定的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流程包括开具医嘱→配药→转运至病区→加药(静脉用药)→用药5个主流程以及18个子流程。见图1(主流程以阿拉伯数字编码,子流程以阿拉伯数字加大写英文字母编码)。
图1 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流程
1.4 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项目小组对各主流程和子流程步骤进行分析,运用“头脑风暴法”讨论并列出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流程中每个步骤的潜在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并计算各失效模式的危机值。小组成员在美国国家安全中心(NCPS)的严重度评估和发生概率评估准则[8]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用药风险的具体情况,修订了临床护理用药失效严重度(S)、失效概率(O)具体评价标准,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用药失效风险评估表”,由医院所有临床在岗护士对各失效模式的失效严重度、失效概率分别赋值。其中,失效严重程度等级分为极严重、严重、中度、轻度,评分为4~1分;失效概率等级分为经常、偶尔、不常、罕见,评分为4~1分。失效模式的危机值用各失效模式的失效严重度、失效概率评分相乘得出,即危机值=S×O[8]。根据NCPS危机值矩阵评分表找出危机值≥8分的高危失效模式作为优先控制环节。结果显示,医嘱开具错误,剂量错误、药品厂家错误、药品质量有问题,中药给药时间错误、药品包装质量问题,未识别错误摆药,加药核对错误,药液配制错误,用药核对错误,医嘱执行错误,患者依从性差为临床护理用药流程中的高危失效模式。见表1。
表1 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流程失效模式危机值评价结果
1.5 决策树分析 对危机值≥8分的9个高危失效模式应用HFMEA决策树进行进一步分析,最终判定医嘱开具错误,中药给药时间错误、包装质量问题,药液配制错误和医嘱执行错误4个高危失效模式有制定行动策略的必要性。见表2。
表2 HIS系统下临床护理用药流程高危失效模式决策树分析结果
医生开具网络医嘱是整个临床护理用药流程的首要环节,医嘱开具错误将对整个用药流程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部分医生对HIS系统操作不熟练、惯性思维、开医嘱后未认真核对等因素,造成网络错误医嘱的出现。而目前HIS系统无法识别错误医嘱、各科室也未采取识别错误医嘱的相应措施,导致此类用药风险被忽略,这是患者用药安全的隐患。
中药给药时间错误或包装被损坏将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用药。在配置中心摆药过程中,由于核对不仔细,时常出现中药标签贴错、中药包装袋被损坏等现象。目前除了护士在发药过程中加强核对、检查外,无其他有效措施能够识别该类用药风险,因此该问题还需要从根源上制定解决措施。
在静脉用药的药液配制过程中,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新开/新停医嘱;未核对即配制药液;药液配制顺序错误;药理知识不足,出现配伍禁忌;配液方法不规范等,都是药液配制错误的风险因素,会对患者用药安全产生威胁。在我院现有的用药安全相关制度中,除了常规的查对制度外,尚无针对该环节风险因素的相关规定或预防措施,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用药安全制度的完善与细化。
给药是临床护理用药流程的关键环节,医嘱执行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尽管我院制定了HIS系统下的网络医嘱执行规范及管理规范,但仍有药品标识不明确、交接班制度执行不严格、护士药理知识缺乏、发药方法不对(如药物整盒发放)、患者评估不到位、技术操作不规范(如胰岛素笔)等危害患者用药安全的风险因素存在。而现有的用药相关制度并未对这些环节的风险加以防范,而这些危险因素一旦被忽略就会加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采取行动策略,对这些风险因素加以防范。
项目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对需控制的4个高危失效模式的潜在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加强环节管理。
2.1 HIS系统管理
2.1.1 完善日常工作模块 增加医嘱确认窗口:医生在录入医嘱后,弹出对话框,再次审核录入医嘱的准确性,点击确定后,医嘱录入完毕;将常用医嘱做成医嘱套餐;将输液卡等执行卡片字迹放大,便于查看;设置窗口提示医生开完又停止的医嘱;转科患者如有未执行或未打印医嘱网络限制不能办理转科。
2.1.2 新增临床合理用药监测模块 建立完善的保护屏障。如对于高血钾患者,补钾的药物系统限制不能开具或者设置提示;糖尿病患者开具含糖药物时系统提示加用胰岛素等。
2.2 医嘱管理 在严格落实网络医嘱规范的同时,制定严密的医嘱核对制度。在执行核对医嘱的过程中,1名护士负责查看电子医嘱,读出患者床号及其对应医嘱的药名、用法、全天治疗组数等。另1名护士负责查看治疗单并核对;认真核对医生录入的电子医嘱,包括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给药方法等;分不同内容对电子医嘱进行处置(口服药、静脉给药等);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及变更医嘱(包括整理医嘱),做到班班核对;医嘱查对包括电脑医嘱、各类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医嘱查对以白班为主,上下午各进行1次。加强监督管理,护士长每周大查对3次。同时加强2人核对环节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和减少差错的发生;对于已校对过又未执行、但需要更改的临时医嘱,护士工作站可进行医嘱“作废”,但必须在主管医生的监督下进行。“作废”操作完成后,通知主管医生,由该医生在医生工作站再进行“作废”操作并补开新的医嘱;建立医嘱查对登记本(日期、时间、床号等)。
2.3 药品管理 与药剂部们协作,加强对临床用药处方正确性的审核;外用药和口服药标签设置明显的区别标识,或是用不同容器盛装;中药冲剂规范发放;中心药站对发出的药品采用机器审核扫码;转运药物的用具结实、合理、规范;联系厂商更改易混淆药品外包装。
2.4 给药管理 加强给药的流程管理。在获得医院支持后,静脉用药顺序使用扫码程序完成,根据医生医嘱顺序编码;输液卡片扫码,已输过的液体再扫码后有预警提示;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专人负责患者的治疗、给药、护理;扫码执行医嘱。
用药安全风险是患者的安全隐患[9]。用药差错的发生既有系统因素,也有人为因素[10],这就需要对用药流程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HFMEA作为一种基于团队的、前瞻性的、系统的评估系统流程的方法[11-12],其本质是持续的质量改进过程[13-14]。在基于HIS系统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HFMEA小组成员通过确认、分析、量化、记录临床护理用药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探讨其失效原因及失效结果。找到医嘱开具错误等9项危机值≥8分的高危失效模式。通过HFMEA的运用,前瞻性地评估临床护理用药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了影响用药安全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流程改进,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保障[15-17]。
本研究还发现,基于HIS系统的临床护理用药流程涉及医疗、药剂、护理、网络、医政等多个部门。只有多学科、多部门间系统而有效地配合、协作,才能促进用药安全管理的有效开展[18]。HFMEA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与医疗管理趋势完全契合[19]。本研究中,HFMEA小组成员对医嘱开具错误等4项高危失效模式,从HIS系统管理、医嘱管理、药品管理、给药管理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行动策略,建立和完善各个部门的相关制度和行为规范。不仅强化了各岗位、各部门安全用药意识,完善了原有的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体系,降低了临床护理用药风险,同时促进了多学科、多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为临床护理用药安全提供了技术、制度以及人员等多方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