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家
摘要:智慧建造思想是伴随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创新,而出现的一种施工方式,着力于环保、规模化、智慧化等方面的创新,这种建造模式和过去的工程管理模式存在很大不同。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房地产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房地产经济;智慧建设
一、目前房地产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管理目标不够清晰
当前房地产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当前的房地产经济管理目标不够清晰,当前的经济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建设工作不能按照标准进行,制定清晰的建设经济管理目标,更好地推动当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建设之前进行清晰的目标规划,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控,降低在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风险,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的进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前的房地产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以政府作为主体进行管控,政府的管控不能根据实际企业和建设的发展状况进行控制,政府和建设企业的建设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对实际的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安排,导致房地产的经济管理没有清晰的目标,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房地产市场不成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建设不够成熟,土地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措施还不完善。另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还受到我国实际国情的影响,对于土地的买卖和土地的建设都受外界的影响,我国的制度要求不能随意进行土地买卖,导致土地的价格上涨,房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不能使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得到发展,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房产的需求,人们的购房需求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失去稳定性,对房地产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三)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要想实现一个行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进行制度的确立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当前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一些房地产行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还有一些建筑企业的制度确立之后,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在实际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得到运用。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政府官员等的管控,在建设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没有遵守相关的制度要求,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质量。当前的房地产管理方式也必须进行适当的优化,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制度的优化,避免房地产行业中出现恶性竞争,进一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四)资金因素
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还容易受到资金问题的影响,房地产建设属于消耗高的建设项目,对设备和材料的消耗是非常多的。当前的房地产行业在建设过程中,多数建设项目是从银行贷款进行建设。这种情况下,会很容易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容易出现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在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出现资金的问题,会使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总之,资金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市场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房地产行业一定要加强对于资金的风险管控,保证建设过程中资金的安全。
二、信息技术在房地产经济领域的应用
(一)BIM技术
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指的是在物与物之间搭建的通讯网络。第一,这种物联网技术必须是基于网络搭建起来的,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扩展和延伸的网络;第二,这种技术的适用范围普及至所有产品;第三,这种网络已经发展到智能化的水平,能够借助它实施智能化的一系列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智慧建设项目,主要是完成参数化的建模,进而为协同作业创造条件,为实现工程上马进行实时、整体管控。这种技术引入到智慧建设工程中,能够增强建设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直观化及智能化的程度。工程项目涉及的数据借助这种技术可以为所有参与单位所使用,同时借助各种软件进行共享,最终达到工程项目的智能化信息管理,降低所有环节的信息流失。这种技术借助其内部融合的多种功能及设备,可以把具体环境里面的实物按照网络的模式进行串联,进而达到实物和网络彼此间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实现对实物的辨识。借助物联网技术,数据能够进行交互、传输、加工、处理及反馈等操作,给管理层设计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方案。借助物联网强大的功能还能够达到完善、整合工程项目各个业务环节,实现环境仿真等目的。
(三)普适计算技术
在采取传感器检查获取到数据之后,借助有关的网络传输装置,输入至最底层的传输系统,如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因特网、卫星网络、广播电视网络等传输设备。
(四)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对于房地产建筑施工方面的应用处于刚刚兴起的阶段,物联网、BIM技术等的应用,使得智慧化施工的信息规模不断增大,因此大数据技术对于智慧建造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某个施工项目在其全生命周期当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只是先期就会积累将近10T的数据,此类数据可以更好地描述大数据的属性,其中包括数量、多样性、真实性、价值等重要特征。借助大数据技术的采集加工和处理,可以更加高效地评估工程成本管理方面面临的风险,增强决策者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施工人员从大规模信息里面按照项目类别去找出成本指标,為工程成本会计核算提供支持,最终提高工程施工成本会计核算的精确性。
(五)4D可视化技术
这种技术借助关联建筑物所对应的3D数字化模型和项目施工数据,全面实现实时模拟建设工程以及实际情况的目的。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借助直观的仿真模型完成作业流程布置,以及作业过程的实时管控,调整工程进度,核算具体的工程量,更好地对成本数据进行完善。借助这种技术的支持,使得智慧建造可以快速了解空间利用,以及机械配置状况,达到对作业区域空间冲突的辨别,协助工程管理人员完成有效、准确的决策,实现作业数据的实时更新以及优化。为了满足建筑物种类的变化、结构不断复杂化的现状,该技术比常规图纸更能够达到对工程最终效果的直接展现,借助软硬件工具可以给所有施工单位,出具更加方便的用户管理及直观画面,促进管理人员动态完成工程监管,进而对工程成本进行高效、准确的预测和核算,最终更加科学地控制工程成本。
(六)利用信息技术完善房地产估价信息的动态管理
房地产估价信息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房地产估价企业应该重视对信息的维护和管理。首先,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信息平台进行维护和更新,加大对内部信息的监管力度,不断删除和整理不正确或是带有误导倾向的信息,保持平台信息的准确性。其次,鼓励相关工作人员对平台的信息管理提供有效建议,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并提升平台信息的透明度,鼓励民众对其进行监管,及时地处理各种问题,提高房地产估价的有效性。最后,优化房地产估价信息平台的内部信息,根据具体工作需求建立相关专业版块,提升具体的工作效率。
(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分析和鉴别房地产评估信息
从具体的估价流程可以看出,房地产估价准确性与信息本身准确性息息相关,如何有效鉴别和区分评估信息内容,成为房地产估价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对房地产估价信息的快速分析和鉴别,有效提升房地产估价的准确性。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所收集的信息源头进行追溯,核实信息的发布者以及信息的发布时间,再利用相关算法从侧面对信息的数据正确性进行对比,以此来完成对信息的准确判断。此外,“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房产信息的优化整合,根据估价的具体需求,帮助房地产估价人员抓取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信息内容,或是结合具体算法针对性地帮助估价人员选择优质的对比实例,以此来提升房地产估价的准确性。
三、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展望
(一)房价逐渐趋于稳定
房价的高增长给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让普通民众的生活负担加重,许多普通家庭为满足基本的生活居住需求承担了大量的负债,这种情况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当前国家坚持“房住不炒”的导向,加强对房价的控制。随着政府对房价的控制力度加强,房价必然逐渐稳定下来,價格水平回归健康正常的状态。
(二)房地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后,房地产市场的相关问题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大趋势上来看,房地产经济本身是繁荣发展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发展趋势,如果这种发展趋势再附加上政府的有效调控,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会保证房地产市场得到健康且高效地发展,会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有助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逐渐得到满足
城镇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增长明显,与此同时,中低收入人口占城镇人口总数的比例也逐渐上升,中低收入者仍是城镇人口的主力军。当前房价过高的现象,导致一大批中低收入者承担着很大的经济压力。虽然贷款买房的方式可以帮助其减轻部分压力,但是大部分人群依然无法承担高额的房价,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政府已经根据国情,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在政策上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另外也开发了相关的保障性住房。随着国家在房地产方面的政策不断完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逐渐也会得到满足。
四、结束语
在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必须实现房地产产业的现代化、信息化以及智慧化,大力提倡低能耗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创新,制定详细、完善的行业规范,进而全面实现建筑业的绿色节能目标。放眼全球建筑产业,推进绿色节能建设模式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推出新基建的政策引导下,环保型、智慧型施工企业必然能够抓住此次机遇,获得大量政策扶持,最终有利于建筑企业拓展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峰,魏凌.新技术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物价,2019(01):74-76.
[2]袁正刚.数字建筑推动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J].建筑,2019(0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