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总结国内国际金融发展的问题与经验,提出了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造成了二战以来人类社会的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再次说明没有经济的稳健发展,也不会有金融的稳健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金融内涵与本质的探讨,试图解释金融的不同认识与追求,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经济金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的本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金融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经济活动之一。它随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随货币、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化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金融化而成为当代经济的的核心与“血脉”。有关金融的本质,目前理论界还存有争议,主要为现代经典理论与我国经济、金融实践之间的差异。
1.三种不同角度的金融的本质
1.1金融的本质是信用
信用(Credit)在金融范畴的定义为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是最基本的金融行为。在货币产生之前,就有实物交换的借贷活动;在货币产生之后,货币逐渐成为借贷的主要形态,货币又由实物货币发展为纸质货币,而纸质货币本身就是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信用货币。
此外,道德范畴的信用是金融行为得以发生的重要考量因素。现代社会注重征信体系的建设、注重信息披露,就是要减少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逆向选择,以维持金融业务、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信用危机是金融危机的重要表现,信用体系的崩溃会带来整个金融体系的瓦解。
1.2金融的本质是中介
2018年,银保监会审慎规制局研究员肖远企发文指出,金融的本质是中介。作者从金融概念与金融业动态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围绕着古典经济学金融是否能产生价值的问题,提出金融的主要功能是中介,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支付、信用和撮合,并进一步通过理论逻辑分析金融中介产生的原因。
金融本质中介论,实际上基于两种经济事实:一是金融业务的中介性,二是金融机构的中介性。古典经济学的“信用媒介论”就把金融定义为货币流通的中介,通过金融活动引导货币的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在这种学说下,金融本身是第二性的,是不产生价值的,而经济发展与生产价值才是第一性的。金融机构的中介性,主要表现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载体,是调剂资金余缺、提供信用支持并能夠分散风险的渠道。
1.3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和学者首先提出的、可谓颠覆经典金融理论的新观点、新思想。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高杠杆”撬动的金融业“脱实向虚”后的严重缺陷,滋生出的信贷泡沫和资产泡沫的破灭,使全球资产严重缩水、经济社会剧烈动荡。由此,各国政府、货币当局、监管当局以及国际金融组织都在反思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中国方案与智慧。
从金融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的出现与演化都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信用、货币、银行、保险、证券等的出现,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分别满足了调剂余缺、商品交换、国际贸易、风险分散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经济螺旋上升的发展进程中,金融与经济相辅相成,彼此造就了彼此更高效率、更加精细、更高质量的发展。
但是,金融是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发展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当资金大量流向非实体经济部门而造成的经济空心化、虚拟化时,整个金融系统本身也是脆弱的,因为金融并不直接产生价值,脱离了实体经济而盲目发展的金融必然是虚假繁荣,也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有价值的物质或精神贡献。
2.金融本质的认识与经济实践
以上三种对金融本质的认识,分别从金融活动、金融功能和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解读了金融的本质。其中前两种,是西方经典金融学的观点,最后一种是我国在现有经济、金融形势下,做出的独立判断。此外,还有金融是一种技术等其他角度的观点,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接下来想进一步探讨的是,金融本质的认识对金融发展方向的影响。
2.1Finance与金融
在笔者探索金融的本质与内涵时,发现中西方对于金融的口径和视角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西方的Finance相当于我国的“金融”加上政府财政部分,后者在我国属于财政学的范畴,所以Finance是广义的金融;具体来说,Finance包含了所有跟钱有关的活动,也包括财务,而我国的金融则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框架体系下的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相对狭义的金融。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东西方经济形态与文化的历史性差异造成的。具体来说,西方文明的起源是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了铸币体系的完善与契约精神的建立,并随着意大利的崛起,形成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商主义传统,对于财富的追求与积累,是西方社会的价值共识。但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是基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我国自古以来就重农抑商,对于金钱的态度也是“嗤之以鼻”。“金融”一词的出现,还是近代从日本引进的,对于金融的研究相对较晚并集中于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是“理所当然”。
2.2金融的本质与金融的发展方向
在对金融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走向与趋势,对于遭遇全球新冠疫情打击的人类经济社会,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与肆虐,造成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避免疫情的传播,多国政府采取了停课、停产、停工的政策,进而封城、封国,使已经成熟运转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戛然而止,上亿人失去了工作,股市熔断、贸易关系恶化、经济负增长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
新冠大流行造成了严重的市场失灵。经济基本面的大幅度衰退致使全球游资恐慌与海外主要证券市场的史诗性暴跌,除美股外,全球十余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经历了熔断之殇,包括加拿大、韩国、墨西哥等,最终由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强制干预,后期在货币政策配合下由科技企业与医药行业带领反弹;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的发行规模均达到历史新高,但信用评价与收益率并不乐观,未来还会面临高杠杆的的压力与风险;同时,与经济衰退相对应的是黄金价格的持续走高,资本的趋利性并不促使资本流向人类社会最需要它的地方。
在此“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复杂语境中,思考金融的本质与其发展方向,思考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如何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如何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而不是增加它的混乱与动荡?
西方现代经典理论对金融的定性,是在市场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的语境下,对微观市场主体决策行为的研究。资本作为一种资源或商品有其价格(利率、汇率或投资收益率),资本的天然逐利性会使资本流向收益率最高的经济部门,从而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但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淡化了金融的负外部性,增加了短期行为的发生机率。而我国提出的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强调了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强调了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2008年金融危機与当下的新冠疫情都表明,金融之于实体经济是第二性的,没有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也不可能获得稳定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发展的金融是没有意义的。在经济下行、金融“脱实向虚”、金融科技风险频发、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种种问题与压力下,我国政府先后倡导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与农业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发展;设立科创板与注册制试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发挥政策性银行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在疫情防控中保障精准扶贫、粮食安全、普惠小微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十个重点领域企业与项目的复工复产……。2020年,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是我国政府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基于国内国外实践经验提出的重要观点,隐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虽然这种观点和思想在理论界存在争议——有关金融的本质从来也没有定论,但对我国金融体制的完善、经济结构性改革与长远发展、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成效的。
参考文献:
[1]李健等.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黄达,张杰.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威廉·戈兹慢.千年金融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肖远央.金融的本质与未来[J].金融监管研究,2018,(5).
[5]冯瑞河.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启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6).
[6]张锐.世界经济2020年运行态势与2021年趋势预判[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1,[1].